司马迁名言|隶字|发愤
【司马迁名言】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
4.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6.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识理义。
【隶字】
1.解读:隶书,是继篆书以后的新兴书体。“大、小篆生八分”,隶书是由篆书发展变化而成的。
2.古文字与今文字:在汉字发展中,如果把甲骨文至秦小篆的篆书系统划为古文字,那么,隶书一直到今天使用的揩书,都为今文字范畴。潘伯鹰在《中国书法简论》中说:“就中国文字和书法发展看,隶书是一大变革阶段,甚至说今日乃至将来一段的时期全是隶书的时代也不为过。”隶书承篆书遗脉,下开楷书之源,无论从应用文字或书法艺术方面看,隶书的出现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3.汉字演变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发愤】
1.解读:发愤,指因为不满意而感情激动,突出了精神受到刺激而产生向上的内动力。常用的意思一是指下决心、立志,出自李白《白马篇》:“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一是指发泄愤懑,这一用法出自《楚辞·哀时命》:“独便悁而烦毒兮,焉发愤而抒情!”王逸注:“言己怀忠直之志,独悁悒烦毒,无所发我愤懑,泄己忠心也。”例如:徐悲鸿在与法国学生的竞赛中以顽强的毅力发愤苦学,为祖国争得荣誉。
2.相关词语:发愤图强、发愤为学、发愤进取、发愤著书。
3.发愤为学的古代故事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