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1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植树节的由来|锨镐|松鼠

【植树节的由来】

    我国古代在清明时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但清明的习俗不止是植树一个,清明也还不是法定的植树节。近代法定的植树节则起源于美国。1872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决定自1885年起,每年422日为州植树节,以后美国各州以至世界各国根据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确定各自的植树节。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1979223日,我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锨镐】

1.解读:锨和镐都是农具名,锨是掘土和铲东西的工具,如图1。镐是刨土的工具,如图2

2.常见农具:

1)镰,又叫镰刀,(如图3)是农村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由镰头和镰柄(一般为木把)构成,镰头上有库,用以安装镰柄之用。有的镰刀刃上带有小锯齿,一般用来收割稻谷,在江南的一些农村现在还有广泛的使用。

2)锄为农具之首,庄户人家种地总也离不开锄。锄,用于锄草,松土等。谚语云:锄能生火,锄能生水。就是说,天气干旱了,锄地得当(浅锄,锄拉过来再回推,把土块搓细),能使土地保墒(保持土壤的水分),增强地的抗旱性,故云生水;反之,若锄地不得法(锄的过深,掀起大块的土块),则加剧地的干旱,故云生火。

3)耙是用于表层土壤耕作农具。耕作深度一般不超过 15 厘米。耙,由木把、钯头组成,钯头装有铁齿,农村中的铁匠、木匠都能制作,多用于平地碎土、耙土、耙堆肥、耙 草、平整菜园等。翻地时,农民手握木把的一端,把耙举过头先往后,再往前甩,铁齿由于甩劲插入泥土,然后向后拉耙,把土翻松。虽然随着现代化工具的发明运用,许多传统农具都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铁耙作为农家必备农具之一,现在仍有所使用。

松鼠】

1.外形特征:松鼠是典型的树栖小动物,身体细长,被柔软的密长毛反衬显得特别小。体长2028厘米,尾长1524厘米,体重300400克。眼大而明亮,耳朵长,耳尖有一束毛,冬季尤其显著。夏毛黑褐色或赤棕色;冬毛灰色,烟灰色或灰褐色,腹毛白色。四肢细长,后肢更长,指、趾端有尖锐的钩爪。尾毛多而蓬松,常朝背部反卷。

2.生活习性:松鼠的生活习性不同于其它动物,很喜欢在光天化日之下活动,特别在清晨更为活跃,常常在树干和树杈间窜来跳去,一会觅食,一会玩耍,无拘无束,好不自在。松鼠没有冬眠的习惯,但在数九隆冬的季节,也畏寒怕冷不甚活跃。特别是严冬天气出窝时间较短,通常上午9点左右出来活动12小时;下午1点多钟再出来活动12小时,其他时间待在窝里不动。松鼠有一个习惯就是不管天气怎么寒冷,它都不在窝里吃食,而是坐在树枝上,面向朝阳,前肢抱着食物送入口中,津津有味地咀嚼品尝,时而竖耳侧听,时而转动双眼环顾四周,举止滑稽,令人发笑。

3.分布范围:松鼠的原产地是中国的东北部、西北部,东南部和欧洲,除了在大洋洲外,全世界都有分布。松鼠的分布范围较广,在整个寒温带森林地区都能见到。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内蒙古东北部、河北及山西北部、宁夏、甘肃、新疆、湖南、贵州等省区的山区;国外从俄罗斯的远东、日本、朝鲜, 蒙古北部,向西一直分布到西欧。在针叶林里,松鼠并不是年年都很多,它的数量多少,是以冬季针叶树种子的多少为转移的,因为它的食物以植物种子和果实为主,种子有时占到9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