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复习要点
一、易读错音。(红色为正确读音)
乖(guāi)巧 围裙(qún) 蜷(quán)着火柴梗(gěng) 闪烁(shuò)
裂缝(fèng)摩(mā)平 楦(xuàn)头 别墅(shù)烟囱(cōng) 抽噎(yē)
大鲇(nián)鱼山鹬(yù) 鹧(zhè)鸪(gū) 小枞(cōng)树醉醺(xūn)醺
暖炕(kàng) 打搅(jiǎo) 搓(cuō)烟叶 桅(wéi)杆 日晷(guǐ) 衣衫褴(lán)褛
溺(nì)水 畜(xù)养圈(juàn)养 处(chǔ)境
二、易写错字。
兜着 生锈 撇嘴 抽噎 打搅 圣诞树凶悍 天涯海角 揉皱 蘸一蘸
三、多音字。
冲 chōng(冲击)chòng(冲劲儿)
挣 zhēng(挣扎)zhèng(挣钱)
缝 fèng(缝隙)féng(缝补)
朝 zhāo(朝霞)cháo(朝拜)
摩 mó(摩托)mā(摩平)
挨 ái(挨打) āi(挨近) 削 xiāo(削铅笔)xuē(剥削)
折 shé(折本) zhé(折叠)zhē(折腾)
塞 sāi(活塞) sài(边塞)sè(阻塞)
畜 xù(畜牧) chù(牲畜)
四、辨析组词。
僵(僵硬)疆(边疆)橱(橱柜) 厨(厨师)
倦(疲倦)(厌倦)蜷(蜷曲)(蜷缩)
篮(篮球) 蓝(蓝色)裙(裙子)群(人群)
褛(褴褛) 楼(楼房)梆(梆子)绑(绑扎)
佛(仿佛) 拂(拂去)淘(淘米)掏(掏出)
悔(后悔) 诲(教诲)鳅(泥鳅)瞅(瞅见)
墓(墓碑)(坟墓)幕(幕布)(荧幕)
措(措施)错(错误)绣(锦绣)锈(铁锈)
币(硬币) 巾(毛巾)
五、填填修饰语。
(乖巧)的女孩 (烤鹅)的香味(翠绿)的树枝 (闪烁)的星星(揉皱)的白纸
(昏暗)的神像(宽大)的皮袄 (寂寞)的生活 (不安)的心情 (衣衫不整)的人群(热切)的听众 (无聊)的谎话(惨白)的脸色
六、近、反义词。
近义:奇异—奇特 穷苦—贫穷慈爱—慈祥 温暖—暖和捉弄—玩弄 打搅—扰乱
打发—派遣
反义:飞快—缓慢 温暖—寒冷慈爱—凶狠 光明—黑暗快乐—难过 强烈—微弱
祷告—诅咒
七、拓展词语。
描写喜悦的词语:欣喜若狂 眉开眼笑乐而忘忧 喜出望外 笑容可掬和颜悦色
手舞足蹈 心花怒放笑逐颜开 沾沾自喜 欢呼雀跃喜上眉梢
八、仿写、造句。
1.仿写: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
2.造句: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3.造句: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九、课文复习。
1.《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课文记叙了在大年夜,一个小姑娘又冷又饿,在街头卖火柴。她擦燃了火柴,眼前出现了暖和的火炉、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这些美好的幻象。最后她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让我们看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穷苦儿童的深切同情。
2.《凡卡》一文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本文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这篇课文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讲述了他遭受的种种摧残,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反映了沙俄时代穷人们的悲惨命运及其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3.《鲁滨孙漂流记》中的“梗概”是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的,写了“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几件事,突出了鲁滨孙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特点。
4.《汤姆·索亚历险记》一文是由《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名著的梗概和精彩片段组成的。梗概围绕“历险”,介绍了主人公汤姆·索亚的五次历险过程。精彩片段部分塑造了汤姆·索亚这个顽童形象,让我们看到他身上所具有的敢于冒险、追求自由的精神。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
十、听写。
1.词:乖巧 围裙 硬币 裂缝 橱窗饥饿 礼拜 生锈 揉皱 昏暗 眯缝
毒打 撇嘴 欺负 抽噎 匣子 冻僵逗笑 窜过 打搅 甜蜜 救援 淡忘
忧郁 苦闷 消极 无赖 凶悍 惨白
2.短语:圣诞树 黑糊糊 笑眯眯天涯海角 闻所未闻 与世隔绝游手好闲
落荒而逃 鱼贯而入衣衫褴褛 滔滔不绝 哆哆嗦嗦不知不觉 若无其事 无依无靠十全十美 荒无人烟 重见天日聊以自慰 不毛之地 浩浩荡荡惊弓之鸟 两腮通红
十一、背写。
背写:
正直是道德之本。——(埃及)迈哈福兹《平民史诗》
眼泪无法洗去痛苦。——(冰岛)拉克司内斯《冰岛之钟》
最伟大的见解是最朴实的。——(英国)戈尔丁《蝇王》
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苏联)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守信是一项财宝,不应该随意虚掷。——(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印度)泰戈尔《飞鸟集》
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玉米人》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