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和西游记的故事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其中充满了离奇,精彩的神话故事,每每读起《西游记》,老是会情不自禁地溶入那精彩的情节之中。我曾经一遍又一遍地看那令人着迷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而最近,我把《西游记》一书认真地看了一遍,才真正领略到《西游记》的文字所带来的魅力。
《西游记》以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为线索,一路上跟妖魔鬼怪和险恶的环境作斗争,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西游记》这部名着主要体现了想要办成一件大事,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我们知道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不仅会七十二般变化,还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分辨人妖,所以,孙悟空善于降妖捉怪,斩邪除魔,为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如果没有诚信憨厚,善长水性的沙和尚助阵,孙悟空在水中捉妖也就不那么顺利了。猪八戒力大无比是孙悟空捉妖的好帮手,唐僧虽不懂人情世故,但他始终以慈悲为怀,感动了苍天,最终历经千辛万苦,带领徒弟们,终于取得了真经。
其中,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的情景最让我感动,他并非抗拒,努力的等待着他师傅来救他,不管是春夏还是秋冬,是干汉还是下雨,他依然等着,等着,有一天,唐僧他终于来了,把孙悟空从石缝里救了出来。在这件事中,让我读懂了:坚持就是胜利。
在《西游记》中,最为精彩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只见孙悟空用火眼金睛一看,就知道了妖怪的计谋,一棍打跑了妖怪。唐僧居然以为孙悟空在伤害生命,所以把他赶回花果山。但是等唐僧被妖怪抓走后,猪八戒去花果山向孙悟空求救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最后唐僧获救了。是啊,我们应该学习孙悟空的那种不计较,知恩途报的精神。神。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像他们那样齐心协力,团结一致。这样才能取得胜利。比如:有一次,我们学校要选3名同学去参加县里的科技比赛,结果我也被选中了,我和其他两名同学每天下午都去办公室练习,每当遇到困难,我们就一起商量,然后想办法去解决。一但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就提出来,加以修改,结果在比赛的时候获得了三等奖。这另我们十分开心。
《西游记》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它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宽容别人的精神,以及应齐心协力,团结一致。
(二)《西游记》续写
杨 浩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取得真经后就各自散了。孙悟空回到花果山,金箍儿已经没了,骄傲自大的本性又回到他身上。到处张显本领,受到众猴追捧,好不快活。猪八戒又回到高老庄,贪吃好色的本性也回到他的身上。靠取回真经的成就,真是想要什么有什么,逍遥自在。沙僧回到流沙河,海味吃了个遍。唐僧回到长安,天天大鱼大肉,毫无顾忌。
这样不知不觉过了500年。有一天,孙悟空闲得无聊,便离开花果山去找其他三人。孙悟空说:“这样的生活多没劲呀,我们去外面转转吧。”经过一致同意和商量,他们最后选择了去火焰山。
他们来到火焰山附近,还没着地,便感到热气腾腾。刚落地一会儿,他们便大汗淋漓。四周一片荒凉,草木枯落,不远处就有几座大烟囱。孙悟空正奇怪:火焰山不是灭了吗,怎么还那么热?他们正想找个人家问问,却看到一个老人摇摇晃晃走过来。孙悟空定睛一看,这不是土地神吗?于是说:“土地,土地!”土地神见是唐僧师徒四人,不敢怠慢,慌忙走向前。孙悟空问:“现在是什么时节?”土地神说:“现在正值春分。”孙悟空又说:“那这里为什么那么热?既然是春天,为什么草木枯落?”土地神一听,便大倒苦水:“哎,现在人类生产技术提高了,为了生产东西,不顾一切的建立工厂。”土地生用手往烟囱方向一指,说:“这就是工厂的烟囱,时不时冒出黑气,致使我经常咳嗽,也很少看到蓝天白云。我还听到什么全球变暖之类的消息,我想和春天就烈日炎炎的情况有关系吧。”突然,土地神弯下腰来,捂着肚子,“咿呀咿呀”的呻吟。唐僧急忙说:“你不要紧吧。”土地神说:“没事,过一会儿就好了。”过了一会儿,土地神直起腰来,气愤地说:“最近我看到原本清澈的小河边的浑浊不堪,我正是因为喝了小河的水才闹肚子的。而且人类现在还捕捉残杀动物,许多动物濒临灭绝。什么老虎,鲨鱼翅,蛇都成了人类餐桌上的美食。”唐僧说:“善哉,善哉。我以后再也不吃大鱼大肉了。”孙悟空便说:“我去南海找菩萨,看看她有什么办法。”说完,一溜烟没影了。
孙悟空到了菩萨那,正想说话,菩萨说:“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了,这些不知好歹的人,暂且饶恕他们一次吧。”说完,拿着杨柳枝儿蘸了一点甘露,向天下洒去。顿时水变的清澈见底,枯树冒出了芽,一朵朵白云飘在天上,鸟儿欢快的唱着歌。
经过这次外出,唐僧师徒四人都有很大启发。都劝告人们:“地球只有一个,请爱护我们的地球吧。”
(三)西游的味道
二月河
中国的小说,大致都有个核心点睛的情节,古人说叫“关捩”,《三国演义》的关捩是赤壁之战,而《西游记》则是大闹天宫。读者不妨做个试验,如果把赤壁故事从《三国演义》中删去,而《西游记》中没有“大闹天宫”,这两部书身价不是跌落一半,而是要跌出百分之九十去了——把魂都给弄没了,把书的神给灭了。
书的更高境界是不以情节,以精神贯串全书,这样的书没有核心关捩,翻开任何一页都能让人孜孜地读下去,去掉哪个情节,也不会影响你的阅读兴味。你读读《红楼梦》看,就是这样。《西游记》没有达到这个档次,《西游记》是比《红楼梦》要低一个档次的。
比《红楼梦》低一个档次,不算耻辱,仍是高水平的,仍是了得的。它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你中学毕业时喜读《西游记》,到你成为大学中文系学生,又喜欢读《红楼梦》,这一点也不稀奇。我有一段时间读《西游记》自我疯魔,逢人就说孙悟空。后来大了,听人揶揄,“读了《西游记》,说话如放屁”,才收敛了。
如果当心一点,《西游记》里头的道士们都是有点尴尬的,太上老君算一个,让人把八卦炉都蹬倒了;还有五庄观镇元道士人参果树倒了,自己不能治活,还得观音来。用净瓶杨柳水施治。老君是道士的领袖吧,他治不了孙悟空,要如来方能解决问题;镇元是道士“二把手”吧。还不是要观音来?显见得比“释”们要低一个层次的。我长期认为,《西游记》的作者不是个和尚,至少也是个崇佛居士。
然而后来读书多了,看了资料,才晓得,清初人普遍地认为《西游记》是丘处机作的。这使我很目瞪口呆了一阵子,丘处机是宋末元初人,是货真价实的一个“著名道士”呀。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没读过金庸的?他的书里丘处机的事多了去了。资料里说得明白,他真的是写过一部《西游记》的。但是,我们再看纪昀(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说《西游记》中的“东城兵马司”“锦衣卫”都是明代才有的,丘处机是无法用这词的,可见我们见到的《西游记》与丘某人无关。
历史上的事,有时越弄越糊涂,有时只能去问一问自己的感觉。
孙悟空偌大本领,十万天兵、太上老君、观音齐出动奈何不了一根金箍棒。但他“归正”之后,跟了唐僧,太上老君的烧火童子就把他治得苦不堪言,佛祖、菩萨随便哪个坐骑私离出来,孙悟空就拿人家没办法。他怎么突然变得这么无能呢?这也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事。这一解竟是俗得不能再俗的一句话“强龙不压地头蛇”,他在花果山是地头蛇,跟了唐和尚,变成了强龙。
我还有个感觉,《西游记》还真可能是道士写的。如果把孙悟空比作是金,猪八戒是木,沙和尚是水,白龙马是火,唐僧则是土,五行联合,战胜困难,经历磨难,求取真经,就带了“道”味了。这个感觉对不对?这一组人物在《西游记》中若明若暗多有表示,应该是差不多的。至于“揶揄道士”的理念,我也认为似乎是道士自我调侃。至于“兵马司”等问题。也有可能是后人撺入的词……当然,这不是学术,是感觉。
真正的历史事实是,唐僧玄奘不是小说里头那般一个小白脸,文弱、庸善、窝囊。我的老师冯其庸曾沿着玄奘当年西行的路走了一遭,黄沙接天,大漠孤客,无人穿行,其况味如何?漫说当年步行,即今“现代化走路”,那也是极不容易的,你去看看这条路,就可以想见这个人。
唐和尚的真正贡献,是把佛教的火种引进了中原,我们自身的一维文化,天是圆的呀地是方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呀……就这一味。加上道士的方药——不了解还有完全不同的另一维文化,玄奘把它引入了。这种文化与中原文化一旦融汇,就产生出杂交优势,创造出中华佛教文化灿烂夺目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