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14课《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一)“冲击的时候,千万别喊!”“杀!——”

  1950年12月。朝鲜柳潭里。寒夜中,喊杀声摄人心魄。100多个端着步枪的士兵,向面前的山头冲击。长长的老式步枪上着刺刀,在月光和雪光的辉映下格外刺眼。看得出,这是些训练有素的士兵,冲击迅捷,几十秒钟就跃进至半山坡。擎旗的战士冲在最前,血色战旗距山顶仅有咫尺。看到攻击发展得如此顺利,前沿指挥所的指挥员们长长舒了一口气,多年的战斗经验告诉他们,突击部队拿下这块山头阵地已无悬念。

  然而,就在士兵冲至距山顶二十几步时,前方突然喷出十几条火舌,霎时,自动枪爆豆般连发射击声一下子压倒了喊杀声。冲在最前面的士兵,被咫尺之遥发射出的金属弹流拦腰切断。然而,后面的士兵没有人停下,他们好像对眼前的景象毫无畏惧。

  然而,对手的火力实在太强大了。这种巨大的火力优势,将突击部队优良的战术素质抵消了。士兵们在敌火前快速地推上一颗子弹,瞄准击发,但往往来不及做出第二个动作就被撂倒了。有些人的枪栓也被冻住了,拉不开枪栓的士兵就端着刺刀向山顶猛冲,他们只想刺刀见红。然而猛烈火舌舔拭过的热血生命,如木桩般直挺挺地滚落,滚落……

  伤亡,不断加剧。攻击,继续进攻!防御工事里,操纵机枪的一双双手开始颤抖了。工事前冲击的身影,逐渐让防御者自动枪的射击声从持续不断的连发,到急促的短点射,最终完全停止。老式步枪单发射击的声音,喊杀声重新主导了战场。不过,嘶哑的喊杀声比进攻发起时微弱了许多,那是因为大部分人已扑到在突击之路上。几分钟,也就几分钟,枪声停了,喊杀声也停了。死寂覆盖了沙场。唯有一面猩红的战旗,在山头猎猎鼓风,皑皑雪野已冻结成片片斑驳的酱紫,和风长歌。

  这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攻击朝鲜北部柳潭里1282高地的真实情景。让历史铭记这支英勇的突击队吧--第27军79师235团3连1排,突击队长--3连副连长郑书之。

   郑副连长在突击中身负重伤,腹部被机枪子弹贯穿。这个硬汉,一直坚守到3连副指导员邹士勇赶来接替指挥。最后时刻,郑副连长怒目圆睁,一字一顿地说:"冲击的时候,千万别喊,悄悄地上!千万别喊!"言罢壮烈牺牲。

(二)素未谋面的交战双方

  1282高地,共有4个这样的山头,一个比一个高。刚拿下第一个山头,1排就几乎打光了。攻击1282高地是3连第一次与美国兵交手。第一批入朝的部队,由于情况紧急,开拔仓促,对美军的情况知之甚少。尽管部队知道美军火力强,很难打,但对这个从未谋面的对手还是不摸底。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反映中国军队对美军的陌生。初入朝时,志愿军一个侦察分队在夜间发现了一小股美军。根据兵力对比,志愿军侦察分队占绝对优势,并且美军已经宿营,毫无防备。于是,侦察兵们决定将这小股美军歼灭,顺道捉个俘虏,摸摸情况。这些侦察兵都是经过国内战争考验的老兵,打这种小仗实在不在话下。然而,行动还是出了岔子。一名侦察兵猛地拉开一个美军的鸭绒睡袋,举着匕首的手突然僵在了空中。几秒钟后,侦察兵惊叫一声:"有鬼!"转身就跑。原来,睡袋里睡着一名美军黑人士兵。可见,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对美军的了解程度。

  3连1排的这次冲锋,就源自对敌情况的陌生。论战斗力,第27军是志愿军的王牌军,3连又是经过加强的特殊连队。抗美援朝前,3连所在营是准备解放台湾渡海作战的滩头营。所谓滩头营,就是在渡海作战的抢滩登陆阶段使用的部队。那时,解放军没有海军陆战队,为了完成抢滩登陆,从陆军精选了一批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加强兵力兵器组成滩头营。3连全连232人,都是团里的战斗骨干,战斗经验丰富,作风勇猛顽强。

    人员虽精干,但武器装备是3连的弱项。关于攻击1282高地时的火力配备,还有一个小插曲。最初,攻击1282高地的主攻连是1连。上级考虑到美军的火力远比国内战争中的国民党军强,给1连加强了重机枪、迫击炮等火力。攻击发起的夜里,1连因为地形不熟,摸到了兄弟部队的1240高地。3连临时受命,并未得到上级的火力加强。当时,3连的装备和所有解放军一样,轻武器还是万国牌,汉阳造、三八式、中正式,这些步枪尽管样式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特点:推上一发子弹,只能击发一次,再次射击需要重新推上一发子弹。轻机枪每个排只有一挺,每个连才装备一挺重机枪。这样的武器装备,在解放战争中打国民党军已感力不从心,突然面对火力凶悍的美军,老式步枪根本无力对抗。

侦察得知,盘踞在柳谭里的美军是陆战第1师第7团和第5团。陆战第1师,是美军王牌中的王牌,建军160年来未尝败绩,武器装备精良,火力极强。特别是当时的陆战第1师,刚刚经历过二战的洗礼,官兵的作战素质和战斗意志在美军中都是首屈一指,非常骄横。与志愿军一样,这些与德日军队硬碰硬干过的美军,对眼下的对手--中国步兵,也是一无所知。他们见过硬碰硬的博杀,却从未见过这样不要命的冲锋。第二次战役,由于中国军队的武器和后勤供应极度匮乏,导致这部分已经被包围的美军逃脱了一部分。战后,这些没被歼灭的美国士兵,对当时的中国步兵已然心有余悸。他们没有想到,中国步兵的火力这么弱。而且在发起冲锋时,几乎没有火力掩护,但中国步兵的冲锋最令他们恐惧:"前面的士兵被枪弹打倒,后面的士兵仿佛没有看见,依然拼命地往前冲。攻击从不停止,除非冲锋的士兵被全部击毙,或是最终夺取阵地。我们感到,这样的冲锋比拥有强大的火力更可怕,它撼人心魄!面对这样的冲锋,我们的神经已经绷到了极点。曾经有机枪手被这种强大的心理压力摧垮。"

                   (三)我的战友邱少云

  敌人控制的“391”高地,像一颗毒牙,揳入我们志愿军阵地。我们准备在黄昏时分发动突然袭击,拔掉这颗毒牙,把战线往南推移。
   那一天,天还没有亮,我们连悄悄地模进“391”高地下面的山拗,潜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太阳渐渐爬上山头。我发现前面六十多米的地方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发现我们。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我看了一下前面,班长和几个战士伏在枯黄的茅草丛里。他们身上披着厚厚的茅草作伪装,猛一看去,很难发现他们。我又看了看伏在我身边不远的邱少云。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
   我们的炮兵不断地轰击敌人的阵地,山顶上腾起一团一团的青烟。敌人阵地前沿的地堡一个接一个被掀翻了。看着这种情景,我只盼望天快点儿黑,好痛痛快快地打一仗。
   到了中午,敌人突然打起炮来,炮弹一排又一排,在我们附近爆炸。显然,敌人已经感觉到他们的前沿阵地不太安全了,可是没有胆量冒着我军的炮火出来搜索,只好把看家的本领“火力警戒”拿出来了。
   排炮过后,敌人竟使用了燃烧弹,我们附近的荒草着火了。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烧得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地响。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转头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着风势乱窜,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
   这时候,邱少云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趴在地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全部落空了。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黄昏时候,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勇猛地冲上“391”高地。敌人全部被我们歼灭了。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