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10课《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一)《杨氏之子》故事新编

佚 名

很久很久之前,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小孩,叫杨修。虽然今年九岁,但胖嘟嘟的脸,矮矮的个子总让人以为他还是个天真,无忧无虑的小顽童呢!他呀,总是刨根问底,周围的人都夸他非常聪明。

他父亲十分有学问,所以,家里每天都有一些来拜访他父亲的人。有一次,孔君平来拜见他父亲,可真不巧,他父亲在外和几个人谈天说地去了,孔君平只好耐心地等。

孔君平在客厅里踱来踱去,十分无聊,他突然想起了杨修,他想:多日不见杨修,他是否有所长进呢?他让家里的下人把杨修招呼过来。杨修听到孔君平来了,立刻放下书,整理好衣服,端着上等的水果缓缓走来。

“孔叔叔您好。”杨修脸上略带笑容,微微向孔君平鞠躬,说。孔君平笑笑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几个星期不见,你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只要以后好好学习,那你就能像你父亲一样,有学问的。”“谢谢夸奖。”杨修依然带着笑脸说,“叔叔,这盘水果有您最爱吃的杨梅,请慢用吧。孔君平点点头,心想:呀!这孩子懂得真多,连我最爱吃的什么水果都知道。孔君平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的头,指着那盘水果说:“瞧,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可我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啊?”孔君平心里暗暗直夸孩子聪明:呀!妙呀!我怎么没想到,我在他姓上做文章,他也学着我在姓上做文章。而且,他说的是那样有礼貌,简直天衣无缝,又让人无言以对呀!孔君平继续逗乐孩子:“我家后院有只孔雀呢,他不正和我是一家的吗?”孩子笑笑说:“那当然,叔叔。我家后院种了些杨梅,那是用我家的泥种的,那当然和我市一家咯。”瞧,他那俩的语气,真像说相声的那样,幽默风趣。

临走时,孔君平想:这孩子在我提出这么多逗人的问题,竟能从容地回答,他那聪明毫不逊色于孔明呀!正所谓“有父必有其子”,将来,一定能像他父亲一样,有学问,有教养。 

             (二)读《世说新语》,

                   思魏晋风度

佚 名 

《世说新语》是我最喜欢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是我国古代志人小说的最高峰。别看是小说,但大都纪实,可以看作纪实文学——全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现实。作者用机智幽默、妙趣横生的语言,倾泻了对铮铮风骨的欣赏讴歌,对卑劣宵小的讥嘲讽剌。那飘逸清丽的翩翩风度,精妙玄远的名士清谈,至今仍让我倾心不已。

心中的仰慕化作行动,于是我认真地融入《世说新语》,进入那个神异又黑暗的乱世。去追慕先贤们独特的精神风貌,去体察那个混乱无序的时代。

追源·思友情 

读过《世说新语》,最能打动我的,自然要数“竹林七贤”了。据《世说新语·任诞》载:“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从中可以看出,“竹林七贤”不是什么严密的组织。参与纵酒放歌,都是本性的自然流露全然不掺杂任何功利的东西。

  他们不会委曲求全地压抑自己,不需虚情假意地相互吹棒,不屑追名逐利地曲意逢迎。那么他们有什么呢?只是友情,淡漠到近乎浓烈,浓烈到近乎淡漠。俗话说“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有的人一辈子相交,直到头发都白了,却还是像陌生人刚刚认识一样,根本不了解对方。而有的人只是在路上休息时很偶然的相遇,一起坐在临时搭起的遮阳伞下谈了几句,就像是三生的知交。”倾盖如故哦,感觉真好!不知当年七贤是否这么感叹过。

  至少,我是被他们的友情深深打动了。

 

谈士·思风度 

   提起魏晋风度,必谈竹林七贤;谈及竹林七贤,必言阮籍、嵇康。因为所谓的魏晋风度,大概只有此二人深得其味。鲁迅先生曾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到:“他们七人(指竹林七贤)差不多都是反抗旧礼教的。”诚然,那些惊世骇俗的“非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就是他们首倡而又身体力行的。

   可是,外面的世界实在是太无奈了,他们的抗争实在是太无力了,即便总是同心协力,能做到的却还是那样的少。最终,所有的努力化为泡影,怕是仅仅巩固了他们的友情而已。

 

(三)读《世说新语》有感

佚 名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许多书,其中《世说新语》特别引起我的好奇,书中幽默风趣的语言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从这本有趣的书里面,我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这本书主要记录了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其中包括德行、言语、政事、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捷悟、豪爽等等的知识道理和正面的褒扬。

  文中有个故事令我最为深刻: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从这个故事中,我懂得做人一定要有诚信,不能言而无信,更不能不守信用还厚颜无耻地责骂别人。如果有时真是失信于人,要有礼貌地讲声对不起,讲明理由,征得别人的谅解,厚颜无耻、不守信用

的坏习惯会让你的朋友远你而去。

  言而无信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小则失去朋友,大则失去疆土。《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周幽王和诸侯约定,燃烧狼烟就是王城危险,诸侯要火速救援。可是周幽王,却多次燃烧狼烟,把诸侯骗来却并非敌人来进攻,而是让褒姒想看看诸侯狼狈的样子。结果敌人进攻,周幽王真的燃烧狼烟,却没人相信了,国家就被这样消灭了。可见,失信于人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就一定能够得到朋友的尊重,得到朋友的信任,也就能够结交更多的知心朋友,会令你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厚颜无耻、不守信用的坏习惯则会让你的朋友远你而去。

  做个守信用的人会使你生活得更加快乐,做个言而无信的人则会让你远离亲朋,孤独终老。

 

(四)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读《世说新语》有感

佚 名 

阅读《世说新语》,如迎面而来一阵清风,里面的名士,淡泊名利,与众不同,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他们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甚至语出惊人,让人感受到电光火石的瞬间迸发出来的智慧,令人回味无穷。他们生活简朴,随遇而安,常常蔑视权贵,让人看见对自我自由的追求与精神的超凡脱俗。他们率性而为,放浪不羁,无视礼教陈规,展现自己至真至诚的个性。

简傲,亦是风流人物

《简傲卷》中,政治新贵钟会去拜访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期望提高自身的名望。嵇康面对钻营于名利场中的钟会,“扬锤不辍”,“旁若无人”,“不交以言”,冷漠而无礼;还发出了“何所文而来?何所见而去?”的质问。这声质问,是一个高风亮节的名士对世俗之人的蔑视。虽然嵇康没有辉煌的功名留于史册,但他因精神的超然而被后人铭记。哪怕嵇康因傲气而危及性命,《广陵散》也是曲高和寡的杰作,余音不绝。

与嵇康相同的还有阮籍。

阮籍与其说是傲,不如说是狂。仍是《简傲卷》,一次,司马昭出席宴会,群臣严肃恭敬,如同上朝拜见皇帝一样。只有阮籍,胆敢“箕踞啸歌,酣放自若”。司马昭居然还能容忍阮籍在宴席上的无礼,大概也是因为阮籍的人格魅力征服吧!

礼教,向来不去管顾

阮籍在母亲去世不久的服丧期间,出席了司马昭的宴席,在席上大口吃肉喝酒。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司马昭也看到了,但他庇护了阮籍。

儒家所提倡的“孝”,在阮籍眼中无非是形式。实际上,至情至性的人,很多行为都是孝,与吃不吃肉毫无关系。在为母亲出殡时,阮籍蒸了一头猪,喝了两斗酒,在诀别时只说了句:“完了!”然后便口吐鲜血晕去,同样体现了他的孝,对母亲的思念。子孙好好地活着,活得精彩而有意义,活得健康而充满乐趣,岂不是比二十四孝之类的极端行为更好吗!在礼教的陈规陋习面前,阮籍敢于坚持自我,也是一种高洁的行为,只不过更加独特罢了。

饮酒,养性畅志

刘伶是竹林七贤中最独特的一人,他的绝技不是嵇康的琴,也不是阮籍的诗,更不是向秀的学术成就。他的绝活便是喝酒。他对就的“热爱”可谓惊世骇俗。早年,他喜欢带几坛美酒,坐着鹿车,天南海北到处转悠,还让人拿着锄头在后面跟着,并吩咐:“我醉死了,就立刻埋了。”“经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面对黑暗世界,品格高尚性格刚烈的名士们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忘却现实的压迫。既然现实如此黑暗浑浊,那些虚幻的功名利禄又有什么值得追求呢?自古如刘伶一类的好饮名士,他们内心的苦闷,又有几人能理解!

合上书,空气似乎变清新了,名士们的高尚品格,经过历史沧海桑田的磨洗,仍然闪耀着熠熠的光辉,触动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