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11课《晏子使楚》—万向思维

 晏子|南橘北枳|古代谦词

【晏子】晏子 (?—前500)名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公元前556年,开始辅佐齐灵公,后又辅佐庄公、景公。他主张诛不避贵,赏不遗贱,重视生产,提倡蚕桑,反对厚赋重刑。在我国劳动人民心目中晏子是智慧的化身,他以足智多谋和能言善辩为世人所称道。战国时,有人将他的言行编成《晏子春秋》一书。本篇课文选自林汉达编著的《春秋故事》。

 

晏子的故事——鸟

  齐桓公称霸后国家很强盛。后来到了齐景公做国君的时候,齐国出现了一个很有才干的相国,他的名字叫晏婴,又叫晏平仲。他既有丰富的知识,又聪明机敏。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敢于批评国君的错误,是齐景公的主要助手。老百姓都尊敬地叫他“晏子”。

  齐景公特别喜欢鸟。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的人专门负责养这只鸟。可是几天后,那只鸟飞了。齐景公气坏了,要亲手杀死烛邹。晏子站在一旁请求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您再杀了他,让他死得明白。”齐景公答应了。

  晏子板着脸,严厉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这是第一条。使国君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这件事如果让其他诸侯知道了,都会认为我们的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人的性命,从而看不起我们,这是第三条。所以现在要杀死你。”说完,晏子回身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

听了晏子的一番话,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他干咳了一声,说:“算了,把他放了吧。”接着,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说:“若不是您的开导,我险些犯了大错误呀!

 

【南橘北枳】南橘北枳,成语,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枳:落叶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意思是淮南的橘树,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为枳树。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

  柑橘是生长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水果,秦岭—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在气温高、降水丰富的环境下形成的土壤条件,适合柑橘的生长,其味道酸甜可口,而秦岭—淮河以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气温低,降水少,土壤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在这一地区生长的柑橘皮质、形状、味道都发生了变化。

  后人遂用“南橘北枳”来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现代汉语中似乎用于贬义稍多些,形容某种事物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异化”或者“变质”。比如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登陆中国后,由于“水土不服”而明显偏离了其“真谛”,就被形容为“南橘北枳”。

 

【古代谦词】 拼音 bì【释义】①谦辞,用于称跟自己有关的事物:敝处|敝姓李。②破旧;破烂:敝衣。

敝国: 是对自己的国家的称呼, 敝是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

敝帚自珍:(bì zhǒu zì zhēn)敝:破旧,破烂。自己的破扫帚,也被看作宝贝,很是珍惜。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很珍惜。〖例句〗周总理生活俭朴,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不舍得丢弃。

中国古代常用谦词

1.“家”字族。

  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严: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称自己的兄长。

2.“舍”字族。

  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龄小的亲属:舍侄:称自己的侄子;舍弟:称自己的弟弟;舍亲:称自己的亲人;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3.“鄙”字族。

  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自己的意见;鄙见:自己的见解。

4.“愚”字族。

  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自己的见解。

5.“敝”字族。

  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校:谦称自己的学校。

6.“拙”字族。

  拙笔:谦称自己的父亲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7.“小”字族。

  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8.“敢”字族。

  表示冒昧地请示别人:敢问:用于向对方询问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9.“家”字族。

  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10.“见”字族。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综合拓展

【关于古代生活的雅语】

请人原谅说“包涵”,求人帮忙说“劳驾”,向人提问说“请教”

得人惠顾说“借光”,归还物品说“奉还”,未及迎接说“失迎”,

需要考虑说“斟酌”,请人勿送说“留步”,对方到场说“光临”

接受好意说“领情”。与人相见说“您好”;问人姓氏说“贵姓”;

问人住址说“府上”;请改文章说“斧正”;接受好意说“领情”;

求人指点说“赐教”;得人帮助说“谢谢”;祝人健康说“保重”;

向人祝贺说“恭喜”;老人年龄说“高寿”;身体不适说“欠安”;

自己住家说“寒舍”;女士年龄称“芳龄”;称人女儿为“千金”;

送礼给人说“笑纳”;送人照片说“惠存”;欢迎购买说“惠顾”;

希望照顾说“关照”;请人赴约说“赏光”;对方来信说“惠书”;

需要考虑说“斟酌”;无法满足说“抱歉”;请人协助说“费心”;

言行不妥“对不起”;慰问他人说“辛苦”;迎接客人说“欢迎”;

宾客来到说“光临”;等候别人说“恭候”;麻烦别人说“打扰”;

客人入座说“请坐”;陪伴朋友说“奉陪”;临分别时说“再见”;

中途先走说“失陪”;请人勿送说“留步”;送人远行说“平安”;

请人决定说“钧裁”;接受教益说“领教”;谢人爱意说“错爱”;

受人夸奖说“过奖”;交友结亲说“高攀”;祝人健康说“保重”;

书信结尾说“敬礼”;问候教师说“教祺”;致意编辑说“编安”。

与人相见说“您好”;问人住址说“府上”;初次见面说“久仰”;

长期未见说“久违”;求人帮忙说“劳驾”;向人询问说“请问”;

请人解答说“请教”;求人办事说“拜托”;称人夫妇为“伉俪”;

尊称老师为“恩师”;称人学生人“高足”;平辈年龄问“贵庚”

【好书推荐】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推荐理由 林汉达先生用丝线串珠的办法,把人事历程连接起来,既重点突出又不使中断,上勾下连,大故事套着小故事,浑然成一体。还有那带“北京味”的语言,讲起来如道家常,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人入胜,便是这套书的必然结果。读者们大都以为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实际上林先生是满嘴浙江话的南方人。他高超的组织艺术和语言技巧,完全是出于他对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对祖国语言的精确把握。可以说,没有真功夫是写不出这样的作品的:没有务实心态,像现在有些作者那样浮躁和粗糙,也是绝对不会精耕细作的。
这套书所以长销四十多年不衰,在于它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对于向少年儿童普及历史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