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例文1:
过桥米线
在我的家乡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南湖边上住着一对夫妻,丈夫在对面塔上用功学习。妻子每天给丈夫送米线时都要经过一座小桥。一次妻子给丈夫送米线时,晕倒在桥上了,过了许久她才醒过来。天已经黑了,她一摸碗,米线居然还热气腾腾的,原来她是用老母鸡汤煮的米线,汤中的热油盖在汤上让热气保留在汤中,所以米线过了几个小时仍热气腾腾,美味可口。这就是过桥米线的来历了。
我的家乡云南几乎每条街上都有过桥米线店,而且每家都生意兴隆,就连外国游客也对过桥米线赞不绝口,是什么让人们百吃不厌呢?
过桥米线的汤由鸡肉、猪肉、猪骨头等熬(áo)成,味道鲜美、颜色透明,熬完汤时再加上菊花、豆瓣、葱花……喝上一口让人回味无穷。米线是由大米在机器中经过精细加工制作而成,呈细丝状,味道十分香。过桥米线中还有荤菜和素菜。当把荤菜选好时,便摆成花状。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线端上来时好似小溪中有许多泥鳅正在嬉戏,上面有一朵朵荷花。
把鸡肉片、里脊肉片、猪腰片等荤菜装入盘子后,就得准备素菜了。正宗过桥米线里有一个素菜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草芽。草芽——就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lóu)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里面的“芦芽”。您说这过桥米线能不好吃吗?
下面再说吃过桥米线的方法——“一冷二尝三喝汤”。就是米线要先放在已冷却的汤里,冷却一下才可以品尝,吃米线一定要喝汤,其实米线的主要味道全在汤里面呢。吃一口米线,喝一口汤,那种感觉别提多爽了!
过桥米线真好吃呀!
点评
小作者具体介绍了过桥米线的来历、制作方法、吃法和味道,可谓细致入微。习作处处流露了作者对家乡、对过桥米线的喜爱之情。
习作例文2:
我的最爱——小笼包
别看我今年才十二岁,但是说起吃的“功夫”来,那可绝对是个小行家啊。这么说吧,天上飞的我吃过,地上跑的我也吃过,水里游的更不在话下了,可是说实在的,我最喜欢吃的还是我的最爱——小笼包。
上周六,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妈妈带我来到“独一处”小笼包子铺,再次品尝这人间美味——小笼包。不一会儿,一笼顶黄小笼包便端了上来,我凑近小笼包仔细一闻,闻到一股独特的肉香,里边夹杂着一丝蟹黄的香味。
顶黄小笼包上面小,下面圆而大,显得小巧玲珑,它的“小脑袋”上,还洒着一层“金屑黄末”,那便是蟹黄了。顶黄,顶黄,顶的就是蟹黄啊!从上往下看,顶黄小笼包的条纹犹如一朵盛开的菊花,那金色的蟹黄,如镶嵌在菊花中的花蕊。整个小笼包,像是一盏精雕细刻的玉灯。现在,我早已“口水直流三千尺”,便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夹上一个小笼包,张开“河马嘴”,想往嘴里塞,可妈妈却阻止了我,她对我说:“吃小笼包必须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她又在我的醋碟里倒上一些醋说:“把小笼包咬破吸完汤汁后,蘸(zhàn)上一点儿醋还能驱油,味道还会更好!”我听了,按照妈妈的说法,轻轻地咬破一块小笼包的皮,又微微一吸,啊!鲜美的汤汁立刻涌进我的嘴里,那味道鲜而不腥、油而不腻,真的是妙不可言。我立刻陶醉在这美味的汤汁中,我又蘸了点醋,继续吃了起来。小笼包肉与皮的结合实在太完美了:那肉鲜嫩美味,那皮柔软可口。据说,小笼包可是技艺娴熟的擀面师傅做的,皮必须薄厚均匀,厚一点口感则硬,薄一点口感则过嫩还易破。只有薄厚适中的皮,才能让人感觉又鲜又香、又有嚼劲,吃完后满口余香、回味无穷。
小笼包味美汁浓,它的制作过程中带着厨师的汗水;它的浓汁中含着厨师的智慧与辛劳;它的鲜香中,蕴藏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小笼包——我的最爱。
点评:
这是一篇非常有特点的习作,小作者通过对小笼包的外形特点、独特的制作方法、独特的吃法的说明,表达了作者作为一个“小行家”对小笼包的喜爱。开头通过对比说明“最爱是小笼包”,接下来说明自己为什么喜欢小笼包,结尾照应开头,结构完整统一,是一篇值得借鉴的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