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封
1.信封,一般是指人们用于邮递信件、保守信件内容的一种交流文件信息的袋状包装,信封一般做成长方形的纸袋。也指信封盆地(四川盆地),还指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信封”,还指木马信封,例如QQ信封。
2.信封的历史演变
信封,是人们用于邮递信件、保守信件内容的一种交流文件信息的袋状装置。信封一般做成长方形的纸袋。
信封在我国出现很早,(战国策·齐策》曾记载说厂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日:“岁亦无恙耳阶民亦无耳阶。”“书未发”,即书信未启封,也就是说当时已有了信封。但当时信封的形状,由于没有查阅到相关的记载,已不得而知了。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说:“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里的“双鲤鱼”,就是汉代时的信封了。至于烹鲤鱼,则是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对拆书函的形象描绘,并非烹煮真鲤鱼。这种信封,用两块鱼形木板做成,中间夹着书信。解绳开函,便可看到用素帛写的书信。这种鲤鱼形的信封沿袭很久,一直到唐代还有仿制。
汉以后,信封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并产生很多有关信封的故事。东晋的殷浩,是个志大才疏、野心勃勃、一心想做官的人。他奉命北伐,吃了个大败仗,被贬为庶人。后来阴谋家桓温又想任用殷浩当尚书令,写信告诉殷浩,殷浩高兴得忘乎所以。写好了回信,总担心有谬误,把信笺装进信封又拿出来,拿出来又装进去,这样装进去拿出,折腾了数十遍。结果是愈慎重,愈出错,他竟把空信封寄给了桓温,桓温勃然大怒,于是一场长官美梦化为泡影(见《晋书·殷浩传》和《世说新语》)。
西方古代没有信封。希腊历史学家海罗多特写道:为了保密,古代的奴隶主用奴隶的头皮作信笺传递消息。他们先把奴隶的头发剃光,在头皮上写上信的内容,待奴隶的头发长出来后,就把这封“信”寄出去。奴隶抵达目的地后,收信人再把他的头发剃掉,就可以读到信的内容了。十四世纪人们用纸写信,把信用绳子捆好,再盖上印章,但仍然难免泄密。大约在一百八十年前,英国才出现了第一批信封。当时有一个书店老板叫布鲁尔,他发现在海边渡假的女士们非常喜欢写信,又十分害怕信的内容被别人知道。布鲁尔经过一番研究,便根据当时出售的信纸的尺寸,设计了第一批信封,把口子封上,便能保守秘密了。十年后(1844)伦敦出现了第一台糊信封的机器。如此看来,在信封的发明和使用上,中国比西方国家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