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眼光
冯骥才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何谓文化眼光:这要先弄清何谓文化。
文化一词多义,大致有三:一是把它视为一种教育状况或知识程度。比方说某人“有文化或没文化”“文化高或文化低”;二是作为一种考古用语。如仰韶文化;三是人类所创造的总财富。主要指精神财富。
长久以来,对文化的普遍解释多是第一种,很少有人把人类生活视为一种文化。可以说,文化一直在狭义中存在。
其实,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比如对于酒,用先前那种非文化的眼光来看,不过是一种佐餐助兴的饮料而已;倘若换个文化眼光来看,则必然还要关注酒的历史、酒的制造、酒的储藏、饮酒方式、酒器酒具……那就会发现还有一个比酒的本身大得多的酒文化。如果再进一步,我们用这样的眼光来看生活的一切,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
然而,生活文化以两种状态存在着:一是活着的状态,一是历史的状态。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了,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上和环境中。这样,器物与环境便发生了质变,在“活着”的时候,它们是实用性的生活物品与生活环境;进入“历史”之后,就变成纯精神的文化物品与人文环境了。这变化其实是人们的一种认识,也就是人们用文化眼光看出来的。
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它必须具有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一般人没有这种眼光。所以,当这些环境与器物由“活着的状态”转变为“历史的状态”时,常常被当做无用的东西丢弃了。
一个相反的例子,能够做最好的说明:当柏林墙将拆除时,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派人跑到德国,去购那些墙体碎块。出价之高惊骇一时。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觉悟到,这座被时代淘汰的墙恰恰是一种过往不复的珍贵的历史象征。德国政府被惊动了,于是决定那一段尚未拆除的柏林墙不拆了,保护起来,永世珍存。
这种眼光说明了什么?它说明——有些事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站在未来才能看到。
那么,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现为一种文化素养,一种文化意识,更是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