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琥珀

 黄河象

刘后一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看,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昂首阔步向前跑。

  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化石的来历。200万年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流去。

  一群黄河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一望见前边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老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河边。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河水,可是水位很低,它够不着,只好又往前走了一步。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地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才凉爽呢!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不一会儿,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它使劲挣扎,但是越挣扎身子越信下陷。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动弹了。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却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200万年过去了,大地发生了巨大地变化。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一条新的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

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的一些农民在这里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下进行挖掘。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

蟋蟀的住宅

法布尔

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在儿童时代,我到草地上去捉蟋蟀,把它们养在笼子里,用菜叶喂它们。现在为了研究蟋蟀,我又搜索起它们的巢穴来。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鸟类化石

刘后一

中国地质博物馆一个月前在辽宁义县获得一块珍稀的鸟类化石。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将这块化石上的原始鸟命名为“原始中华龙鸟”。化石上的鸟在整体上显示出鸟类的形体特征,前后肢已经分异,身上有原始羽毛,但很短,而且这种鸟嘴里长有粗壮锐利的牙齿,尾椎也很长,有50多节,而100年前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上的鸟尾椎已进化到只有30多节。馆长认为,这种原始鸟类并不具有飞行能力,它代表了由小型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渡类型,是鸟类的真正鼻祖。

199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侯连海研究员曾著文提出,1994年也是在辽宁西部的义县发现的圣贤孔子鸟的地质年代比德国始祖鸟要早。馆长对此表示异议。他通过对中国地质博物馆馆藏的五六十块圣贤孔子鸟的化石标本的研究认为,圣贤孔子鸟的尾椎很短,一般只有五六节,说明是经过充分进化的,而且孔子鸟的两翼飞羽已充分发育,表明有较强的飞行能力。另外,与圣贤孔子鸟同地层产出的还有四五个新属种,表明这是一个鸟群,而鸟群的出现不是演化初期的特征。因此,馆长提出,中国的圣贤孔子鸟地质时代应当稍晚于德国的始祖鸟,不可能成为鸟类的始祖。

原始中华龙鸟的发现意义十分重大,它动摇并取代了德国始祖鸟长期以来作为鸟类始祖的地位,其次它为鸟类是由小型恐龙演化而来的这种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另外它还表明我国辽西地区有可能是世界鸟类起源及演化的中心。

据了解,存有始祖鸟化石的德国圣肯堡自然博物馆的馆长已表示要和中国地质博物馆对原始中华龙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佚名

遭遇过龙卷风的人,追述那不平常的经历时,总有谈虎色变之感。人们为它那特异的形态、狂暴威猛的气势而久久不能平静。

在大陆和海洋上都有龙卷风,分别叫“陆龙卷”和“海龙卷”。北美中部是世界上龙卷风多发地区。据统计,每年春末夏初,约有七百次龙卷风袭击美国,可算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世界之最”。

温热无风的雷雨云从天外压来,远方传来千万只蜜蜂振翅般的嗡嗡声。.接着,你会看到从沉沉的乌云下,伸出一个大象鼻子似的怪物。它越来越长,声音也越来越大,像连续爆炸似的响个不停。这个怪物摇摇晃晃向前移动,不断地摧毁建筑物,把汽车随意抛来掷去,甚至把小木棍儿、草秆儿像钉子一样刺入人畜的皮肉……肆虐大约一小时后,龙卷风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大雨和冰雹。过后,留下的是一片面目全非的大地。

海龙卷要是不掠过航船和海岛,就没有多大破坏性,但它通常比陆龙卷形体更巨大,气势更威猛。1896819日下午,数万名度假的人挤在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海滩上,从远处观看一个海龙卷,那是一根直径四五十米、高一千多米的水柱。海龙卷的下方与沸腾的海水相接,直径可达一百米;天上,与乌云相接的地方直径有二百多米。在漆黑的天空背景前,不间断的闪电一直照射着它,那恐怖的景象使人终生难忘。

目前,还没有办法测量龙卷风的旋转速度。根据1953年一个把高压电线钢塔摧毁的“记录”估算,旋转的速度超过了每小时六百千米。

关于龙卷风,还有许多不解之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终有一天,人们会清楚地了解龙卷风,并找到预防它的办法。

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鲸生活在海洋里,因为体形像鱼,许多人管它叫鲸鱼。其实它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它们在海洋里游的时候,张着大嘴,把许多小鱼小虾连同海水一齐吸进嘴里,然后闭上嘴,把海水从须板中间滤出来,把小鱼小虾吞进肚子里,一顿就可以吃两千多公斤。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它们遇到大鱼和海兽,就凶猛地扑上去,用锋利的牙齿咬住,很快就吃掉。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把它吃光。

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这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有经验的人根据水柱的形状,就可以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

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它们通常会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如果听到什么声响,它们立即四散游开。

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这些特征也说明鲸是哺乳动物。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鲸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