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善于观察和思考
有一句着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洗完澡,把浴缸的塞子一拔,水哗哗地流走……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向左旋的,也就是逆时针的!
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他设计了一个碟形容器,里面灌满水,每当拔掉碟底的塞子,碟里的水也总是形成逆时针旋转的漩涡。这证明放洗澡水时漩涡朝左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有规律的现象。
1962年,谢皮罗发表了论文,认为这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自转的话,拔掉澡盆的塞子,不会产生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谢皮罗认为,北半球的台风都是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断言,如果在南半球则恰好相反,洗澡水将按顺时针形成漩涡;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
谢皮罗的论文发表之后,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论断完全正确。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联想到地球的自转问题,再联想到台风的方向问题,并做出了合乎逻辑的推理,这正是他目光敏锐、善于思索的体现。
无独有偶,在近百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正蚯蚓,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密卡尔逊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
密卡尔逊的论文,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当时,魏格纳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的起源问题。他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很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是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着《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正说明:他的成功在于从问号中寻求真理。
洗澡水的漩涡和蚯蚓的分布,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并不遥远,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
(二)人生贵在锲而不舍
如今已经名闻世界的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一般人常说的是天才来自勤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母亲问他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我都记住了。
母亲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的。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咱娘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说:都记住了。那么你呢?
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咱娘要考我,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会非常伤心和难过的。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才是。
他的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他的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个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我听到有人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因而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也就由此具备了。所以说,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说他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实际上有八只脚和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正如先秦荀况在《荀子劝学》里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也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这里面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末期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荀况在《劝学》中教育人们做事情要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个词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不停地雕刻,就连金属和石头那么硬的东西都可以镂穿。其中镂刻是一种精细的雕刻方式。
在哲学思想方面,荀子认为自然发展有它的客观的规律;反对天命,不迷信鬼神,认为人定胜天;还主张因地、因时制宜,充分发挥人的才能,促使万物发展。在教育方面,他写过一篇十分著名的文章就是我刚才在上面说的那段《劝学》,来阐明他的教育思想。《劝学》中记述了他在教育、学习方面的很多理论,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比如,他认为人接受教育,努力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在《劝学》中,荀子还用镂刻金石来说明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的道理。他写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后人就是根据这里锲而不舍的意思总结出了这句成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镂刻而不能坚持下去,就连朽木也不会被折断;但若坚持一直不停地镂刻,就是金属、石头也会被镂穿。学习知识是一个由少到多、日积月累的过程,高深渊博的学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人们学习时一定要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成功的。
我昨天晚上写的那篇关于我的前四个二十岁。现在的第五个二十岁。我现在不就是在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在继续奋斗吗?之于我所雕刻的是朽木还是金石,就让未来来说话吧!用一句北京人流行的土话:是驴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吧!
(三)只有科学家才能做研究吗
笨笨来到美国之后总是给爸爸带来惊奇。这不,他又吵着让妈妈带他到图书馆查资料,说什么要搞一项研究。爸爸听了,心中顿觉好笑:“我一个博士都研究不出什么名堂,一个豆大的小毛孩子能搞研究,奇怪。”爸爸想知道儿子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也就没有阻止。
妈妈耐不住笨笨的央求,母子俩驱车来到社区图书馆。笨笨快速奔向咨询台,然后又跑向二楼。妈妈心中充满疑惑,不知儿子到底要研究些什么问题。只见笨笨面前堆着厚厚一摞书,几乎比他还高。他聚精会神地翻看着每一本书,时而凝眉思索,时而低头奋笔疾书,时而绽放出会心的笑容。研究的题目是关于蓝鲸的食物,蓝鲸吃什么已经查到了,可是它是怎么吃东西的呢?笨笨在书架上左找右找,时间一分一秒地在书页间溜走,仍然没有发现一本书谈到蓝鲸是怎样进食的,再过一个多小时就要闭馆了,怎么办呢?
他又一次求助于咨询台,得知迈阿密大学图书馆或许会有藏书谈到这个问题,笨笨如获至宝,和妈妈一起匆匆赶到迈阿密大学图书馆。身材魁梧的警卫伫立在门口,在斜阳中他的身影愈发显得高大。离警卫越来越近了,妈妈的心里越来越着急,怎样与他交涉好呢,讨好他,央求他,还是干脆请校长来帮忙?妈妈正在心中盘算时,笨笨来到警卫面前。他镇定自若地向警卫说明自己的来意,然后彬彬有礼地与警卫握手表示感谢。妈妈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儿子竟有如此娴熟的外交手段,而自己对此一无所知,这可是个新发现。她又惊又喜,边进门,边向警卫频频点头示意,高兴得几乎有些忘形。母子二人抱着十几本介绍蓝鲸和鲸的家族的书籍回到了家中。
随着笨笨对蓝鲸研究的深入,每天的饭桌就变成了爸爸妈妈的课堂。笨笨常常边吃饭,边眉飞色舞地向爸爸妈妈讲述他的收获:蓝鲸的寿命有90~100年,小蓝鲸要在母体中孕育300~330天,蓝鲸的心脏有一辆汽车那么大,主血管可以任由一个人爬来爬去,蓝鲸的舌头上可以同时站50~60人!说实话,爸爸妈妈以前除了知道蓝鲸很大以外,什么都不清楚。现在,在蓝鲸研究方面,小笨笨成了家中最博学的“老师”。在他的面前,爸爸妈妈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才疏学浅。
笨笨终于完成了他的研究报告:蓝鲸。论文总共有三张纸:封面,论文正文,封底。封面上画着一头龇牙咧嘴、摇头摆尾的蓝鲸。在蓝鲸的嘴边是一群仓皇逃命的鱼虾,一分童真,几分想象。在封面的左下方写着他的英文名字。论文共分四个小部分:一般介绍,蓝鲸吃什么,怎样吃,以及蓝鲸的非凡之处。每一部分不过寥寥几句话,似乎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但是用词相当凝练概括,可谓是开门见山式的文章。这是笨笨一生中的第一份研究报告,也是爸爸妈妈一生中所见到的第一份最简短的报告,当然这还是他们永远不会忘记的一篇论文。
从一开始收集资料、分析和整理资料,到后来形成观点,再到最后成文,所有这一切都是由笨笨自己一个人独立完成的。而笨笨只是一名小学二年级学生。早先,爸爸妈妈在中国读书时,到了大学四年级,才考虑怎样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