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
作者:李大钊
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他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他最可宝贵。
为什么“今”最可宝贵呢?最好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
为什么“今”最易丧失呢?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时间这个东西,也不因为吾人贵他爱他稍稍在人间留恋。试问吾人说“今”,说“现在”,茫茫百千万劫,究竟哪一刹那是吾人的“今”,是吾人的“现在”呢?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他早已风驰电掣的一般,已成“过去”了。吾人若要糊糊涂涂把他丢掉,岂不可惜?
有的哲学家说,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入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边。故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一一凑合而成的。吾人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里面,所激起的波澜声响,都向永远流动传播,不能消灭。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人感泣。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于永远的时间与空间。一时代的变动,绝不消失,仍遗留于次一时代,这样传演,至于无穷,在世界中有一贯相连的永远性。昨日的事件与今日的事件,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势力结合势力,问题牵起问题。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这就是“今”最可宝贵的道理。
现实有两种不知爱“今”的人:一种是厌“今”的人,一种是乐“今”的人。
厌“今”的人也有两派:一派是对于“现在”一切现象都不满足,因起一种回顾“过去”的感想。他们觉得“今”的总是不好,古的都是好。政治、法律、道德、风俗,全是“今”不如古。此派人惟一的希望在复古。他们的心力全施于复古的运动。一派是对于“现在”一切现象都不满足,与复古的厌“今”派全同,但是他们不想“过去”,但盼“将来”。盼“将来”的结果,往往流于梦想,把许多“现在”可以努力的事业都放弃不做,单是耽溺于虚无缥缈的空玄境界。这两派人都是不能助益进化,并且很是阻滞进化的。
乐“今”的人大概是些无志趣无意识的人,是些对于“现在”一切满足的人。他们觉得所处境遇可以安乐优游,不必再商进取,再为创造。这种人丧失“今”的好处,阻滞进化的潮流,同厌“今”派毫无区别。
原来厌“今”为人类的通性。大凡一境尚未实现以前,觉得此境有无限的佳趣,有无疆的福利;一旦身陷其境,却觉不过尔尔,随即起一种失望的念,厌“今”的心。又如吾人方处一境,觉得无甚可乐;而一旦其境变易,却又觉得其境可恋,其情可思。前者为企望“将来”的动机;后者为反顾“过去”的动机。但是回想“过去”,毫无效用,且空耗努力的时间。若以企望“将来”的动机,而尽“现在”的努力,则厌“今”思想却大足为进化的原动。乐“今”是一种惰性(Inertia),须再进一步,了解“今”所以可爱的道理。全在凭他可以为创造“将来”的努力,绝不在得他可以安乐无为。
热心复古的人,开口闭口都是说“现在”的境象若何黑暗,若何卑污,罪恶若何深重,祸患若何剧烈。要晓得“现在”的境象倘若真是这样黑暗,这样卑污,罪恶这样深重,祸患这样剧烈,也都是“过去”所遗留的宿孽,断断不是“现在”造的;全归咎于“现在”,是断断不能受的。要想改变他,但当努力以创造未来,不当努力以回复“过去”。
照这个道理讲起来,大实在的瀑流,永远由无始的实在向无终的实在奔流。吾人的“我”,吾人的生命,也永远合所有生活上的潮流,随着大实在的奔流,以为扩大,以为继续,以为进转,以为发展。故实在即动力,生命即流转。
忆独秀先生曾于《一九一六年》文中说过,青年欲达民族更新的希望,“必自杀其一九一五年之青年,而自重其一九一六年之青年”。我尝推广其意,也说过人生惟一的蕲向,青年惟一的责任,在“从现在青春之我,扑杀过去青春之我;促今日青春之我,禅让明日青春之我”“不仅以今日青春之我,追杀今日白首之我,并宜以今日青春之我,豫杀来日白首之我”。实则历史的现象,时时流转,时时变易,同时还遗留永远不灭的现象和生命于宇宙之间,如何能杀得?所谓杀者,不过使今日的“我”不仍旧沉滞于昨天的“我”。而在今日之“我”中,固明明有昨天的“我”存在。不止有昨天的“我”,昨天以前的“我”,乃至十年二十年百千万亿年的“我”,都俨然存在于“今我”的身上。然则“今”之“我”,“我”之“今”,岂可不珍重自将,为世间造些功德?稍一失脚,必致遗留层层罪恶种子于“未来”无量的人,即未来无量的“我”。永不能消除,永不能忏悔。
(二)李大钊的故事六则
四岁认字
李大钊出生前7个月,父亲李任荣就病逝。出生后16个月,母亲周氏因感伤过度也相继去世,襁褓中的李大钊只能由年近七旬的大祖父李茹珍悉心抚养。李大钊4岁时,李茹珍就教他背诗、认字。他用硬纸做成二寸见方的认字卡,让李大钊在玩耍中,学得语言和文字知识。开始,每天有计划地让李大钊认一两个字,再到五六个字,后来发展到一二十个字。由于严格的家教和早期的智力开发,李大钊到了五六岁时,就能熟读和背诵私塾里的启蒙书籍《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了。6岁就能在门口的老母庙前读布告,被村里人喻为神童。(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是否也应有计划?)
专心学习
李大钊在少年求学期间,就养成了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他家里有一只花猫,天真活泼,很惹人喜爱,他在空闲时常常逗它玩。可是当李大钊做作业时,任凭小花猫在他身边“喵、喵、喵”直叫,甚至有时还伸出小爪子抓他,他却连看也不看一眼,仍旧做他的作业。后来时间一长,小猫也习惯了,只要看到李大钊俯下身子看书或做作业,就躲得远远的,从不打扰他。还有一次,李大钊正在聚精会神地做作业时,突然从窗外飞来两只麻雀,“唧喳、唧喳”地叫着,在窗台上打起架来,你啄我一下,我啄你一下,还不时在窗台上打起滚。此时,如果李大钊急忙伸手去抓,便可轻而易举地把它们逮住。可是他动也不动,就像根本没看见似的,始终埋头写自己的作业。由于刻苦学习,李大钊15岁时就中了秀才。18岁时又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他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1916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让孩子们劳动
一年冬天,大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院子里像铺了一层厚厚的棉絮。李大钊对儿子和女儿说:“雪下得多大啊,你们快拿着扫帚到院子里去扫雪吧。要是高兴的话,堆个大雪人也好。”孩子们的外祖母心疼小外孙:“天这么冷,你还叫孩子们去扫雪,要是冻病了可怎么办?”李大钊笑着说:“孩子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身体经常活动,也会增强抵抗力。待在家里不动弹,就更怕冷了。”说完,他和孩子们拿了簸箕与扫帚,走到院子里。他一面扫雪,一面对孩子说:“将来谁也不能当寄生虫,谁要是不劳动,谁就没有饭吃!”孩子们边扫雪,边听父亲讲新奇的故事,一点也不觉得冷,反而是越扫越有劲。
尊重孩子
有一年夏天,李大钊从北京回河北老家歇暑假,给孩子们每人买回一包礼物——笔、墨和方格字帖。孩子们很是高兴,立即研墨展帖,端端正正坐在八仙桌前写了起来。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是生平第一次临帖写大字,所以她左临一张,看看不像,右临一张,看看还是不像,气得她放下笔,躲到后院里偷偷地抹眼泪。这时李大钊和妻子发现星华在哭,但摸不清她为什么哭。妻子正要张口问星华,却被李大钊拦住了。他说:“女孩子的心理是很难揣摸的,你要是问她为什么哭,她不会告诉你的,所以不要硬逼着问她。”妻子莫名其妙。李大钊接着说:“我记得在一本什么书上看过: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孩,一不留神,用小刀划破了自己的手指,这个小女孩立即把伤口包了起来,生怕别人包括自己的爸爸妈妈发现,直到伤口长好了才给人看。你说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这就是女孩的一种自尊心和好胜心,你明白了吗?”妻子这才恍然大悟。过了一会儿,李大钊把小星华叫来,一同走到八仙桌前,指着星华写的字帖微笑着说:“你的字写得很好,有点像魏碑帖上的。因为这是你第一次临帖,写得还不大整齐。笔画有的地方粗,有的地方细;字有的个儿大,有的个儿小。要是天天耐心练习,就一定会写好的。你看,你哥哥写得也不整齐呀,可是他不着急,沉得住气,只有这样,将来才会把它慢慢地写好。”
为音乐陶醉
李大钊家中堂屋的北墙上,挂着一张富有诗意的画,画中有位少女怀抱琵琶在演奏,各种飞禽走兽闻声而来。李大钊十分欣赏此画,他绘声绘色地对孩子们说:“你们看,音乐的力量有多么大!这个弹奏乐器的姑娘,只要手指轻轻拨动,就能引来美丽的孔雀、高傲的仙鹤、凶猛的狮子老虎,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堂的鸟兽,它们一个个都被音乐陶醉了。人就更不用说了。音乐不仅能陶醉人,而且还能鼓舞人心。”
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
在李大钊故居,悬挂着他亲手书写的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这副对联最早出自明代杨继盛之手。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而惨遭杀害。临刑前,他慷慨地写下这副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请大家注意,杨继盛当初的原作,是“辣手着文章”。1916年9月的一天,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他想起了这副楹联,于是奋笔疾书:“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只是在这副对联中,李大钊地将“辣”字改成“妙”字。一字之差,李大钊为人谨慎和为文严谨的特点,就都表现了出来。
我非常喜欢李大钊的一句名言:“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李大钊虽然被反动派杀害了,但他的故事、他的精神、他的业绩,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三)大气磅礴之毛泽东
作者:草原白杨
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以他特有的雄才大略开天辟地、指点江山,为我们缔造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更以他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创作了大量的雄浑大气、飘逸潇洒的革命诗篇,可以说,每一首词都洋溢着阳刚之美,大有气吞山河之势,体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包容万象的博大胸襟。
1910年,年少的毛泽东决定走出家乡,到外面的世界历练自己,给父亲留了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无青山?”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年少的毛泽东就有不凡之志,这里没有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没有对父母的担忧顾虑,更没有对前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有的就是一个有志男儿的远大理想。
同年,毛泽东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柳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虫儿哪个敢作声?”这里表面上写的是青蛙的阳刚和霸气,实际上表现了作者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而这种阳刚和霸气在1936年的《沁园春•雪》里表现的更是淋漓尽致。诗词中写北国冬日景色: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寥寥八个字就概括了北方冬季的特点,写雪中河流:顿失滔滔。写雪中山脉原野: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都是从大处着眼,用大手笔描绘大景物;写人物:“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里例举了封建社会赫赫有名的五位皇帝,毛泽东认为他们的文学才华都不怎么样,对他们的文治武功也充满了蔑视,而真正算得上的英雄人物的,“还看今朝”。在这里,我们不能不为毛泽东那伟大的气魄和高超的艺术所折服,这里既有他要超越古人的雄心壮志,又艺术化地把这种雄心壮志寄托于今朝的人民大众。
在《七律•长征》中,毛泽东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史无前例的红军长征历时两年,总长度两万五千多里,其中的传奇故事、其中的千难万险恐怕是罄南山之竹也难以道尽,可是毛泽东同志用高度概括的手笔寥寥几个字便一挥而就,既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字功底,也显示了伟人博大胸襟和蔑视一切的非凡胆略。可以说没有大气磅礴的夺人之气,没有高瞻远瞩的高远目光,没有包容万物吞吐一切的博大胸襟,怎么会有如此的大手笔?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天险,解放了国民党蒋介石盘据的老巢南京,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激起了领袖毛泽东的无限豪情与诗兴,欣然命笔:“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引史入诗,以诗喻理,以开阔深邃的意境和恢弘浩大的气势为读者展示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蒋家王朝腐朽统治的这一伟大历史事件,表达了作者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的决心和信心,也抒发了作者对胜利的无比喜悦之情。
在《水调歌头•游泳》中,毛泽东写道:“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碎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首词是毛泽东在1956年6月视察武汉长江大桥时,于6月1、2、4日连续三次畅游长江后创作的。毛泽东一生钟爱游泳,他年轻时代就写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及“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豪迈诗篇,写这首词时,已是63岁的高龄了,但依然壮志不减当年。上片对游泳的舒畅之感及时光流逝之感一直写到下片对社会主义建设蓝图在胸的自由联想,可以说是起伏迭荡,荡气回肠。其实,回忆过去峥嵘岁月,自然会引起对时光飞逝的感叹,但词人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感叹,而是更加唤起了建设祖国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这正是作者大气磅礴之所在。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中所描述的基本上都是重大历史事件,表现的都是重大题材,无论是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还是广漠浩瀚的自然风光都体现了领袖胸中伟大的思想和崇高志向,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和瑰丽的想象展现了气吞山河的恢弘气势,体现出一种大气磅礴的风格。因此,我钟情于毛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