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8课-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一)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北京的四合院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崐一个“口”字形。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

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院落极多,有前院与后院,有东院与西院,有正院与偏院,有跨院,书房院与围房院,有马号,还有一进,二进,与三进……等等。

北京的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崐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要油漆彩画,虽然没有宫廷苑囿那样金碧辉煌,但也是色彩缤纷。墙习惯用磨砖、碎砖垒墙,所谓“北京城有三宝……烂砖头垒墙墙不倒”。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装滴水,或者不铺瓦,全用青灰抹顶,称“灰棚”。

北京冬季和春季风沙较多,居民住宅多用门帘。一般人家,冬季要挂有夹板的棉门帘,春、秋要挂有夹板的夹门帘,夏季要挂有夹板的竹门帘。贫苦人家则可用稻草帘或破毡帘。门帘可吊起,上、中、下三部分装夹板的目的是为增加重量,以免得被风掀起。后来,门帘被风门所取代,但夏天仍然用竹帘,凉快透亮而实用。

四合院的顶棚都是用高梁杆作架子,外面糊纸。北京糊顶棚是一门技术,四合院内,由顶棚到墙壁、窗帘、窗户全部用白纸裱糊,称之“四白到底”。

北京的四合院很讲究绿化,院内种树种花,确是花木扶疏,幽雅宜人。老北京爱种的花有丁香、海棠、榆叶梅、山桃花等等,树多是枣树、槐树。花草除栽种外,还可盆栽、水养。盆栽花木最常见的是石榴树、夹竹桃、金桂、银桂、杜鹃、栀子等等,种石榴取石榴“多子”之兆。至于阶前花圃中的草茉莉、凤仙花、牵牛花、扁豆花,更是四合院的家常美景了。清代有句俗语形容四合院内的生活:“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小姐、胖丫头”,可以说是四合院生活比较典型的写照。

这就是咱们的首都——北京!!!这就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竹筒的“大住宅 ”,这美丽的“大花园 ”,那就是——北京的四合院!

(二)陕北的窑洞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其特点是冬暖夏凉。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多栽树木和花草。

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地坑式窑洞在地面挖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凿窑洞。土坯拱式窑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温。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地坑式窑洞也见于黄土层厚的豫西平原地区,如河南巩县的地坑式窑洞,常常是整个村庄和街道建在地坪以下,远远望去,只见村庄的树冠和地面的林木。地坑式窑洞顶上的土地,仍然可以种植庄稼。甘肃东部也有这种地下街道。从西方环境建筑学家的观点看来,这种地坑式窑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坏自然的文明建筑。地下窑洞的组合,仍然保持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关系、采光通风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

我爱陕北的窑洞,因为他汇聚了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三)布依族民居

作者:马鹏

布依族人喜欢依山傍水建房,每一个布依族村落,通常都是这样一个景象:山底、山腰、山顶都是一幢幢房子错落有序。村子前面,通常要么是河,要么是湖,要么是一大片油菜花。布依族人很讲究风水,依山傍水的地方才是风水好的地方。

这在外人看来,可能是觉得过于迷信,但对于布依族人来说,是一种信仰,是对自然的信仰,无亚于汉人对佛教的信仰。因此,布依族人每年的正月十五是大年,会带着好酒好菜去拜山。每年的4月8日,为了对牛马的敬仰,这一天我们会带饭赶牛马到山坡休息一天。这便是我们布依族人对自然的敬仰。

布依族人建屋子,像阿公那一辈是自己到山上砍柴回来,然后弄成一块一块,然后组装起来成了一幢木屋,一般为两层。两层是因为贵州处于云贵高原,常年云雾不散,容易形成。俗话说,天无三日晴,第五三里平。雨多,容易聚水,两层的木房便容易排水。当然,排水的另一个方法便是屋顶上的设计。其实,贵州跟江南屋顶的设计差不多,就是从房屋正中间像两边递减,这样一下雨,雨水便哗啦啦像下流。

建房子用的木材,标准厚度大概为3到4公分,宽度最少10公分,长度6、7米为最高。讲究的人家,用沥青松脂等药物对木材加以整修,建成的屋子会比较的优雅大气。木屋建好后,通常会在上面雕刻。图案我归纳为这几类,第一类是关于植物类的,花草树木等等。第二类是关于动物的,比如牛马等等,第三类是关于布依族人流传的神话传说里边的人物,通常都是那种家喻户晓的英雄。

到了我爷爷这一辈,建房子的材料改变了。用石头代替了木头,材料的改变,我认为是出于以下方面考虑的,第一是建房子的技术改变了,因为木头建房子比较容易,石头比较困难一点。第二就是自然改变了,以前我们那里都是大片大片的森林,现在却成了大片大片的荒漠,这与当时国家政策的开垦荒原建造良田有关。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大片的森林一之间全被毁掉了。没有了森林,木材变贵了,布依族人生活都很节俭,不好因为建房子花那么多的钱,因此要寻找代替,那自然石头最为方便。

虽然说是石头,不是用石头简单的堆砌,而是经过大量的加工。首先是开采石头,我们用的石头大多为大理石。这种石头比较坚固,不容易碎。石头表面也比较光滑,好操作。然后开始对石头进行加工,这种加工只有专门的工匠才能胜任,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加工。这一种加工的内容,其实就是磨平,雕刻花纹等等。石头大都很重,一个石头堆到房子去,大多需要两到三个人台。堆石头时,都不用什么水泥,就直接堆上去,但很捞,有点像老祖宗那种风格,看上去很简单,却存几百年都没有问题。房顶盖一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直接用石板,另一种用瓦片。后者,看上去比较有历史感,沉淀感。汉人也用石头建,但他们用的是小片小片的,虽建得快,但显得小气,没有布依族人家那般豪华。

现在布依族人建房子一般都不会自己动手了,而是花钱找汉族人帮忙建了,材料大都是钢筋水泥砖头,都是一排排的平房。少了点布依族的灵气,也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我想在过几年,可能没有人会建以前的房子了吧,应该都不会那种细腻的工艺了吧,这大概是布依族人最大的损失,被汉化掉了,想想实在有点难过。

如果有一天,那些经过数百年来经过战争、风雨、时间沉淀下来的文化成为一种回忆的时候,我想这将成为布依族人的悲哀吧。好文化、保存文化、宣传文化、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