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20课-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司空见惯】

司空:古代官名。主管建设,相当于后世的工部尚书,后来转变为监察官,相当于现在检察院的总检察长。

这个成语来自刘禹锡的一首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司空指当时的客人,职位为司空,相当于明清两代的尚书。

典故

司空是从西周就已出现的古代官职,它具体管啥呢?《后汉书·百官志》说,凡国家有大建设、大活动,都归司空管。司空的职责几经变动,到唐朝就成了一种崇高的虚衔。但能得到这一虚衔者,无不历尽宦海沉浮,见惯世面。

说起这个成语,还有一个与唐朝著名诗人、洛阳人刘禹锡有关的典故。刘禹锡出自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他中进士后,在京做监察御史,参与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不久又奉诏还京。

刘禹锡的性格放荡不羁,回京不久,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又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了严重水灾,他上任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并建了三贤堂。

刘禹锡担任苏州刺史时,当地曾任司空的李绅仰慕他的名声,邀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作陪。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在酒席上做了一首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意思是说,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让歌妓作陪)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他却觉得是断肠刻骨之痛,不能不大发感慨。据说李绅为表明自己并非贪恋女色之徒,很快将歌妓送给了刘禹锡,但刘禹锡的诗却流传开来,李司空的个人作风问题也就成了历史定论。

说起这个李绅,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不过,他的两首《悯农》诗却无人不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是唐代诗歌改革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进士及第,初为国子助教,后为右拾遗、翰林学士,曾因触犯朝中权贵受贬,坐过牢。唐武宗时他居相位4年,后以足疾辞位,公元846年终于淮南节度使。能写出这样诗句的李绅,应该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官。

而刘禹锡呢?无论从其一生为官屡次被贬而不弃的坎坷经历,还是从其创作的大量或轻快或讽刺的民歌体诗歌来看,都不像是一个会因嫉妒而陷害别人的小人。写那首诗可能只是他一时酒醉,心生感慨,本想抒发郁郁不得志的愤懑,却无意中害得李绅背上了沉迷歌舞声色的罪名。也许,这原本不过是一个历史误会而已。

【追根求源】

追根求源,成语, 作谓语、宾语、状语,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同“追本溯源”。

出自

张周《步履艰难的中国》第四章:“追根求源,倒溯黑幕,岑长进现出了面目。”

【无独有偶】

无独有偶表示罕见,但是不止有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表示两事或两人十分相似。

近义词

成双成对

反义词

独一无二,举世无双

【百思不得其解】

百思不得其解,成语, 表示对事情感到十分意外或十分复杂,不可思议,也比喻对事情百般思索也没有结果。

近义词

百思不解疑惑不解、雾里看花、不可捉摸、如堕烟海

反义词

理所当然、大彻大悟、如梦初醒、顺理成章

造句

1、自然界有许多未解之谜,至今仍令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

2、这件工艺品是怎么做出来的呢?王飞百思不得其解。

3、一向学习好的东东竟然会出手打人,这让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4、这道奥数题太难了,媛媛去问爸爸,爸爸也不懂,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打破沙锅问到底】

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出处

·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近义词

打破沙锅璺到底

反义词

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见微知著】

见微知著,意指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

近义词

原始见终、因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可见一斑、未雨绸缪一叶知秋

反义词

以偏赅全以偏概全管中窥豹

【成语故事】

箕子是朝歌古代名人,其洞察力之强气节之高为后人称道。

商代最后一位君主是帝辛,后人称他为殷纣王。年少时,“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手格猛兽”,是一个能文能武很有本领的人。继位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不杀奴隶,发展生产,更新观念,不事鬼神。征服东夷后,疆土扩大,农业发展,财粮增多。但到了统治后期,开始腐败。

有一次,纣王让人给自己做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大臣太师箕子就感到非常可怕和担心。

箕子见微知著联想了很多,他认为:用象牙筷子吃饭就一定不肯用陶土粗制碗具,必将用犀牛角或玉作成杯盘;餐具改变了,食品也会随之改变,盛的不可能是豆菽青菜,肯定会进一步升级到山珍海味,珍禽异兽将成盘中之物;食物改变了,将不满足穿着,麻布为衣将不再流行,朝中之人进而会穿绫着缎;穿着改了,下一步将造豪华的车子,建高阔殿宇楼台,追求享乐。如此下去将一发不可收拾,腐败之风会很快盛行起来。

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韩非子,把箕子这种联想,说成“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这就是见微知著的来历。

有一天,纣王长夜饮晏,不理朝政,竟忘了日期,询问左右,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知,便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对徒弟说:“君主忘日则天下忘日,不是好兆头,商之天下到了危险关头。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我也极其危险”。令徒弟告诉来者:“太师醉了也不知道”

以后箕子多次进谏,纣王充耳不闻,我行要素,骄傲恣肆,专横拨扈,使箕子非常失望。他装疯卖傻,以避迫害,但仍被纣王囚禁。

正如所料,不过五年,纣王就被周武王所灭。

【锲而不舍】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即不断地镂刻。意为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故事

战国末期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荀况(即荀子)在《劝学》中教育人们做事情要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个词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不停地雕刻,就连金属和石头那么硬的东西都可以镂穿。其中“镂刻”是一种精细的雕刻方式。

在哲学思想方面,荀子认为自然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反对天命,不迷信鬼神,认为人定胜天;还主张因地、因时制宜,充分发挥人的才能,促使万物发展。在教育方面,他写过一篇十分著名的文章——《劝学》,来阐明他的教育思想。《劝学》中记述了他在教育、学习方面的很多理论,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比如,他认为人接受教育,努力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在《劝学》中,荀子还用镂刻金石来说明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的道理。他写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后人就是根据这里锲而不舍的意思总结出了这句成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镂刻而不能坚持下去,就连朽木也不会被折断;但若坚持一直不停地镂刻,就是金属、石头也会被镂穿。学习知识是一个由少到多、日积月累的过程,高深渊博的学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人们学习时一定要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