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经典语录
众所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建立的丰功伟绩彪炳青史。他不仅为中国人民所敬仰,同样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他敏捷机智和人格魅力可以说,无处不在。
1.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2.中国人几乎占世界人口的1/4 。这样大的国家,如果在文化上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经济上不能有较快的发展,那我们就对不住世界人民,也对不住我们的祖宗。
3.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4.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5.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好像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相辅而行。
6.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就是最有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表现,这样的民族也一定是能够自强的民族。
7.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8.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
9.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两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分歧不应当妨碍中美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该导致战争。
10.今天的现实是不够美满的,但是美满的现实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创造。
11.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12.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遮掩错误就是躲避真理!
13.一帆风顺是不能磨练人的。
14.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15.我们国家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如果图享受,怕艰苦,甚至走后门,特殊化,那是会引起群众公愤的。
16.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上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
17.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是老实人才能经得事实和历史的考验。
18.青年人没有不栽几个跟头的,没有不碰几个钉子的。碰了钉子以后,不要气馁。
19.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
20.我们的下一代,总是要把自己摆在劳苦大众一起,要能够吃得起苦。因为我们的革命精神,就是从吃苦中得来的。
纪念馆
周恩来纪念馆于1988年3月在周恩来故乡江苏省淮安市兴建,1992年1月6日落成对外开放。1998年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又增建了仿北京中南海的西花厅和周恩来铜像广场。周恩来纪念馆馆名由邓小平题写。
周恩来纪念馆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市淮安区桃花垠
整个馆区由两组气势恢宏的纪念性建筑群、一个纪念岛、三个人工湖和环湖四周的绿地所组成。馆区总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70%为水面,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在纪念馆南北800米长的中轴线上依次有瞻仰台、纪念馆主馆、附馆、周恩来铜像和仿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等纪念性建筑。此外,还有岚山诗碑、海棠林、海棠路、樱花路、五龙亭、怀恩亭、西厅观鱼等景点。周恩来纪念馆馆区平面图呈等腰梯形,俯瞰全景,纪念岛和三个人工湖构成汉字忠字形。它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齐康总设计。设计曾获国家设计大奖,工程质量获国家建筑最高奖——特别鲁班奖。
一代伟人周恩来的崇高威望,独具特色的纪念性建筑,丰富的馆藏文物,优美的馆区环境,规范的管理服务,使周恩来纪念馆成为周恩来故乡淮安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成为江苏省和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旅游胜地。开馆以来,周恩来纪念馆每年接待中外观众近100万人次,免费和优惠接待青少年学生团体和军人50万人次,1995年被中国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称号;1996年被中国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1997年被中国人事部、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博系统先进集体称号;1998年被中宣部确定并公布为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99年被命名为江苏省文明单位;2000年被命名为江苏省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主馆分为三层,一层展厅共分八个部分,通过丰富翔实的文献史料和珍贵的文物图片以及5台电视显示屏,展现了周恩来光辉的一生。二层瞻仰厅置放着周恩来坐像。这尊汉白玉塑像高3.2米,基座高1.5米,展现的是周恩来总理手握长卷,微笑凝视着前方的伟人形象。 纪念馆正面隔湖望去,南面是观景台,它由廊厅和两座高达16米的剑碑组成,象征着周恩来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从这里乘游艇,可直达周恩来故居。整个馆区由两组气势恢宏的纪念性建筑群、一个纪念岛、三个人工湖和环湖四周的绿地所组成。馆区总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70%为水面,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在纪念馆南北800米长的中轴线上,依次有瞻仰台、纪念馆主馆、附馆、周恩来铜像和仿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等纪念性建筑。此外,还有岚山诗碑、海棠林、海棠路、樱花路、五龙亭、怀恩亭、西厅观鱼等景点。
如今,周恩来纪念馆已经免费对外开放,吸引了更多海内外游客的到来,瞻仰伟人的风采.。
周恩来纪念馆开放以来接待了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李鹏、习近平、贺国强等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
每到清明的时候,淮安的每所学校都会去周恩来纪念馆来瞻仰我们这位敬爱的周总理,学习他当时那种胸怀和精神,能让世界上每个国家对我们的总理有着敬佩的感情。
【中南海】
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合称,位于北京故宫西侧,鳌玉桥以南,面积约1500亩,其中水面700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身为西苑,在解放前中南海一直是历朝封建帝王的行宫和宴游的地方,主要景物有紫光阁、勤政殿、蕉园、水云榭、瀛台、丰泽园和静谷等。
现在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共中央办公厅等党的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办公所在地,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居住地。
中南海始建于辽金时代,明清时期曾是封建统治者的皇家园林。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南海成为北洋政府的办公地点。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它作为公园对民众开放。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中枢,最高行政权力的象征和代名词,也是令世人倍感神秘的地方。
历史沿革
中南海早期
金朝时期,在今日中南海的北半部有太液池和大宁宫,太液秋波为形成于金朝的燕京八景之一。元朝修筑大都时,将太液池包入皇城之中,在其周围布置了三组宫殿,即大内、隆福宫和兴圣宫。元朝的太液池范围相当于今日的北海和中海。
中南海明代
中南海和北海的建筑群最终定型始于明代。明成祖定都北京后,从1406年起营建新的皇宫,明朝宫城在元朝宫殿的位置基础上向南移动,因此皇城城墙也随之南移,为丰富皇城园林景观,开挖了南海,挖出的土方和开凿筒子河的土方堆成万岁山(即景山)。北海、中海、南海统称“太液池”,属于皇城西苑。北海与中海以金鳌玉蝀桥为界,中海与南海以蜈蚣桥为界。
中南海清代
清朝定都北京后,撤消皇城内诸内廷供奉衙署,将西苑大片土地改为民居,同时在北海、中海、南海三海周围设置“内红墙”,御苑范围退缩至内红墙之内。相对政治象征的紫禁城,清帝更喜园居,顺治、康熙、乾隆诸帝均在中南海内兴建殿宇馆轩,作为避暑听政之所。同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及皇帝按礼制在十二月从颐和园移居紫禁城时,也多在中南海内居住,仅行礼时前往紫禁城。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曾将光绪帝囚禁于南海中的瀛台。
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中南海成为俄军驻地,苑内文物陈设被掠一空,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占领北京后,居住于中南海仪鸾殿。溥仪即位后,曾在中海西岸集灵囿修建摄政王府。
中南海民国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逊位后,中南海被袁世凯占用,成为北洋政府总统府,袁世凯称帝时期,中南海曾改名“新华宫”,同时宝月楼拆外墙,更名为新华门。从此,新华门取代西苑门成了中南海的正门。此后中南海又先后被用作北洋政府的总统和总理办公地,以及张作霖的“帅府”。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中南海作为公园对民众开放。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接管北平,将国民党军委北平行营设在中南海。
中南海解放后
1949年后,中南海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驻地和部分国家领导人居住的地方,老式建筑多处被拆除或改建。入住中南海的多位重要的领导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华国锋、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习近平等。因此,中南海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高层的代称。中南海不对公众开放参观。1977年至1985年曾对公众开放南海的部分景观,包括丰泽园、瀛台等。
【政务院】
政务院是1949年10月21日至1954年9月27日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务的最高执行机关”,是中央人民政府的一个机构。政务院的规模要远远小于1954年之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其职权也远远小于国务院。政务院并非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而是国家政务的最高执行机关。而国务院,也称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其间政务院总理为周恩来。
职能
政务院即国务院前身。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暂行国家最高权力,统辖新中国最高立法、行政、司法、军事权,是典型的议行合一体制。政务院是中央人民政
府下属国家政务的最高执行机关。政务院下设政治法律、财政经济、文化教育、人民监察四个委员会,以及31个部门管理国家行政工作。政务院初步形成按行业或产品来设置经济管理部门的组织管理模式。
1949年10月21日,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建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成立,周恩来为首任总理兼外交部长,根据任命,董必武、陈云、郭沫若、黄炎培为政务院副总理。谭平山等15人为政务院政务委员,李维汉为政务院秘书长。政务院下,设有四个委员会,董必武为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陈云为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郭沫若为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谭平山为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此外还设立外交,内政等30个部、委、院、署、行。
政务院的全部人选,经过了充分的协商。
小故事
教育家黄炎培以“一生不做官”而闻名,曾多次拒绝旧政府的高官厚禄。组建政务院时,周恩来亲自到他家里拜访,恳切地对他说:这不同于旧社会做官,现在是人民的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民服务。年过七十的黄炎培最终接受了中共中央的盛情邀请。一大批党外人士也参加到政府的工作中,为建设新中国献力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