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剧种起源
藏戏民间歌舞
藏族早期民间歌舞百戏中就已开始出现带有戏剧色彩的艺术形式。一些藏史资料对此也曾有记载。如《西藏王统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松赞干布在颁发《十善法典》时举行的庆祝会上,“令戴面具,歌舞跳跃,或饰嫠牛,或狮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献技。奏大天鼓,弹奏琵琶,还击饶钹,管弦诸乐,如意美妙,十六少女,装饰巧丽,持诸鲜花,酣歌曼舞,尽情欢娱,驰马竞赛,至上法鼓,竭力密敲”;在桑吉嘉措的藏医著作《亚色》中对民间歌舞的形式也有记载;“在桑耶寺落成典礼上,臣民们进行‘卓’、‘鲁’、‘谐’等文艺活动。‘卓’是戴面具的鼓舞;‘鲁’是只唱不舞;‘谐’是即唱又舞。”当时的演员全是僧人,表演时有时配上诵经为伴唱,这就形成了哑剧性的跳神颂佛祈愿的新形式。这种表演形式在乃东县哈鲁岗村至今仍然可以看到。那里还保留着“阿卓”这种古老的大型鼓舞队组织,其领舞师的面具与早期藏戏的白山羊皮面具大致一样,戴面具者的名称也同样叫作“阿若娃”。
传统剧目
藏戏的传统剧目相传有“十三大本”,经常上演的是,《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戏”,此外还有《日琼娃》《云乘王子》《敬巴钦保》《德巴登巴》《绥白旺曲》等,各剧多含有佛教等内容。
面具颜色
善者的面具——白色(白色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红色(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绿色(绿色代表柔顺)
活佛的面具——黄色(黄色代表吉祥)
村民老人的面具——白色或黄色,眼睛、嘴为一个窟窿(代表村民老人的朴实敦厚)
女巫的面具——半黑半白(象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传承意义
藏戏历史悠久,具有缜密的表演程式,在藏族人民精神生活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由于受到严格的宗教神规制约,藏戏在发展过程中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少,从表演内容到形式更多保留了原始风貌,所以在戏剧发生学等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藏戏的剧本也是藏族文学的一个高峰,它既重音律,又重意境,大量应用格言、谣谚和成语,甚至还在情节中穿插寓言故事,保留了藏族古代文学语言的精华。藏戏和内地的戏曲剧种一样,在时代的变革中陷入了与现代艺术和娱乐形式争夺观众和演出市场的竞争局面。资金缺乏、剧团生存艰难、艺术人才断档、传统表演技艺失传、理论研究薄弱等问题。各地藏戏发展面临的危机,急需制定规划对这一古老的少数民族剧种加以保护。
【咆哮】
解释
1、大吼大叫,通常是愤怒的情绪下产生的反应。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2、形容水的奔腾轰鸣,十分猛烈。
光未然,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3、猛兽怒吼。
②明 施耐庵《水浒》第五十二回《李逵打死殷天锡 柴进失陷高唐州》:众将对面不能相顾,惊得那坐下马乱撺咆哮,众人回身便走。
4、指人发怒时的叫喊。
①《抱朴子.清鉴》:“咆哮者不必勇,淳淡者不必怯。”
②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四回:“先谷咆哮大叫曰:‘我若不往,使人谓堂堂晋国,没一个敢战之人,岂不可耻?此行虽死于阵前,犹不失志气。’”
《青岛.兰宗俊》兰宗俊常咆哮道:“那么你脑子不好?这么个情况你上什么??”
5、急流受阻发出巨大声音。
李白《公无渡河》诗:“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6、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雷电颂》:“屈原(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的咆哮吧!
【吞噬】
解释
1、 吞吃;吞咽。2、犹吞并,兼并。3、比喻消溶,湮灭。
例句
只有当一个物体在水中静止不动很长时间的时候,鲨鱼才会吞噬它。
【开山鼻祖】
词语解释
开山,佛教用语,指最先在某座名山创立寺院。
鼻祖,比喻创始人。源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
应用举例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中国中篇白话小说的开山鼻祖。(孙犁是中篇小说开山鼻祖)
词语由来
“开山鼻祖”中“鼻祖”的由来
“鼻祖”一词的由来 人们喜欢把创始人称为“鼻祖”。 要解释“鼻祖”,首先得从“鼻”字说起。 “鼻”的本字原为“自”。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自”字都像人的鼻子的模样时,“自”和“鼻”的读音是一样的,许慎《说文解字》云:“自,读若鼻。”“自”在古文中一般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即解为自己,既然“自”字做了人称代词了,那么要写“鼻子”的“鼻”时,又该用哪个字呢?于是又另造了一个形声字代替,在“自”字下加了一个声符“畀”,就出现了一个新字“鼻”,从此,“自”和“鼻”就有了不同的分工。“ 自”的本义是“鼻子”,人们常常说到自己的时候指着鼻子。还可以引申为介词“从”“自”,再引申为动词“始”。《说文》里有“今以始生子为鼻子”的说法。就是把生的第一个儿子称“鼻子”,这里的“鼻”字的意思即“第一”、“最初”或“开始”的意思。 所以,最早的祖先、创始的祖师就称“鼻祖”。
【两面三刀】
出处
岂知他有两面三刀,向夫主厮搬调。 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
解释
比喻居心不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相近词
表里不一、阳奉阴违、口是心非。
相反词
忠诚老实、实事求是、表里如一
典故
马均卿妻子和赵令史同谋,诬告马均卿的小妾张海棠害死丈夫,并强夺张海棠的儿子。后经包拯查明真相,将儿子判归海棠,在调查过程中,马妻竭力为自己辩护,说自己不会玩弄两面三刀的手法,是一个贤惠的女人。
春秋中期,楚国在南方作大,连年出兵攻打郑国。此时郑国已归附齐国。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鲁、宋、陈、郑、卫、许、曹八国主帅,讨伐楚国的附庸国蔡国。蔡国失败。桓公又以八国之师攻打楚国。楚被迫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议和。在八国之师行将撤兵回国之时,陈国的大夫辕涛涂对郑国的大夫申侯说,联军回去时要经过我们两国,吃穿住用都要我们两国承担,倘若叫军队沿海边撤,经莒国和徐国回去,这样一则可以向这些国家炫耀武力,二则可以减轻我们两国的负担,你看怎样?郑国大夫申侯说:“好!好!这的确是个好主意,你就对齐王说罢!”于是,辕涛涂就向齐桓公说了走东路可以炫耀武力的建议。齐桓公采纳了这个建议,就要下令走东路撤军时,申侯跑去见齐桓公说:“联军长时间在外饱经雨露风霜作战,已相当疲累了,若是绕道东行,万一路上受到什么阻拦,那就苦了联军。辕涛涂这个人自顾自己利益,不顾联军利益,请桓公三思。”齐桓公一听,以为申侯是为联军着想,生气地说,涛涂这小子险些误了大事,让把涛涂抓起来,同时命令郑文公奖赏申侯,叫把郑国在北边的一个战略要地“虎牢”赏给申侯。郑文公虽心中不满,也不得不屈从于齐桓公。
不久,联军回到自己国家,辕涛涂也被释放回国。他咽不下这口气,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之身,来到申侯的封邑“虎牢”。辕涛涂看过“虎牢”之后说,如果能在这里修建一座“美城”,就更壮观了,并答应请诸侯来帮助修建。申侯是个很贪心的人,真的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城。这一下辕涛涂抓住了把柄,向郑文公说申侯在此图谋不轨。郑文公本来就对申侯的为人不满,听了涛涂的话如同火上浇油,立即下令将申侯抓起来,把他杀掉!
【随心所欲】
解释
随:任凭;欲:想要。一切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出自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宝玉终是个不能安分守理的人,一味的随心所欲。因此发了癖性。”
成语造句
1.没想到今人竟将它扩大化了,扩大到不受任何时间限制的随心所欲的程度。
2.它既能促使学生把动作做得尽善尽美,又能丰富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但这决不是教师随心所欲的自我发挥。
3.为了促进个体和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儿童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步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
近义词
反义词
谨小慎微、缩手缩脚
歇后语
雕塑匠手里的泥巴——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