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秋游
科
普知识——稻子|高粱|蚂蚱
【稻子】
1.基本信息
2.品种简介
3.生态特性
【高粱】
1.形态特征
2.生长习性
3.药用价值
归经:《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蚂蚱】
1.基本信息
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等。
分类:属于直翅目中蝗虫目的所有昆虫。
种类:全世界约有25000种,台湾目前已知有100多种 。
生活史:卵→若虫(幼虫)→成虫。
2.特征习性
后腿发达,用后腿可以跳比身体长数十倍的距离。不完全变态昆虫,稚虫和成虫相似,只有翅膀有无的分别。后翅为半透明。一些种类的蝗虫翅膀退化变小,一些种类如菱蝗已丧失飞行能力。体色有绿色和褐色,与种类无关;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蝗虫口大、下巴发达,以植物叶片为食,蝗虫喜食芦苇、稗草、白茅、狗牙草及蒿类植物,虾须草和海蓬子。一些蝗虫种类是杂食性,也吃昆虫尸体,甚至连同类的尸体都吃。一些种类的雄虫会发出声音吸引雌虫,但是是以磨擦翅膀和后腿发出声音,与蟋蟀用前翅的发音器官发音结构不同。
通常为绿色、褐色或黑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像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後胸癒合不能活动。脚达,尤其後腿的肌肉犟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专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产卵器没有明显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别。
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10cm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 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蝗虫的卵约21天即可孵化。孵化的幼虫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时其外形和成虫很像,只是没有翅,体色较淡。若虫在最初的一、二龄长得更像成虫,但头部和身体不成比例。到了三龄长出翅芽,这是四龄翅芽已很明显了。五龄时若虫已将老熟再取食数日就会爬到植物上,身体悬垂而下,静待一段时间,成虫即羽化而出。(形态及生活习性): 蝗虫的成虫及幼虫均能以其发达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茎、叶。成虫的后脚腿节具有一列相当于弹器的乳头状突起,前翅径脉基部有相当于弦器的粗脉,二者摩擦时,振动翅的震区便可发出声音,这就是它们的发音器。蝗虫的听器也很特别,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侧方。
3.食用价值
中国食用蝗虫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人们习惯将蝗虫洗净用油炸,佑酒食用,据《食用昆虫与菜谱》一书中介绍,蝗虫体内含有蛋白质73.5%,氨基酸18种,总含量为20.3%,蝗虫体内还含有维生素B1、B2、E、A胡萝卜素和丰富的多种维生素,4种脂肪酸和丰富的微量元素,常食用的种类有中华稻蝗,东亚飞蝗等。蝗虫在全世都有以蝗虫做食品的习惯,蝗虫的肉质松软,味美如虾,各大宾馆、饭店煎炒烹炸做出的“油炸蚂蚱、陆地飞虾、飞蝗腾达”等几道菜手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又如墨西哥近年来出版的一本叫《吃昆虫》的册子,书末列举了40多种昆虫菜肴加工谱,其中列举的第一例就叫做“中国风格”的“花生炒蝗虫虾米”据昆虫菜谱集锦介绍“葱炒蝗虫”锅内投入清油或者猪油,把新鲜洋葱片炸熟,再加入洗净后的蝗虫略煎一会,再加入食用香料(如五香粉、桂皮粉)以及大蒜、辣椒粉等,然后喷少许水拌匀。炒熟,将葱炒蝗虫作为面包的夹心即成为蝗虫三明治。
综合拓展:
【描写秋天的名诗名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唐】王维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唐】杜牧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唐】杜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秋词》【唐】刘禹锡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初秋》【唐】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