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说课稿
《农业的变化真大》说课稿
一、说教材地位
《农业的变化真大》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本单元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本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带,无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令人惊叹,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学生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使孩子们在了解科学技术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农”“致”“勃”“技”等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引人注目”等四字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知识,初步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图文的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图画指导学生识字、读书,并渗透观察、想象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学习了解,感受农业技术的发达,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
五、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因此,新课的导入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看到图片时,会有一种新奇的感觉,随之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便会自然产生。)
(二)层层递进、引导读文
初读课文应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提出要求,不必要求过高,这样便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过渡语的设计,亲切而又简单,起到激发、鼓励学生阅读的欲望。要求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读书,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体现了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学生通过几次读课文,不但在阅读方面有了收获,而且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图文结合、朗读感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学生学习书面语言,其主要途径是范文语言的内化,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体验直接参与的角色意识。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成功,获得成功后的感觉别有一番滋味,这一读书过程的安排,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机会。
(四)拓展延伸鼓励想象
巩固新知,落实新知,还可以激发灵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虽然想象五花八门,异想天开,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这样想象是可能成为现实的呀!我对孩子们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使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内涵,这节课的板书主要针对课文的线索设计,高度概括、简单明了,使二年级的小学生易于接受。
农业的变化真大
杂交水稻
温室大棚
彩色棉花
无土栽培
得益于先进的科学技术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专家给予指导。谢谢!
获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结合字音,熟读课文,认识要求会认的字,理解重点词语。(重点)
2.了解本课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科学的兴趣。(难点)
教学过程
一、展示资料,引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现在不用为吃穿发愁,只想怎样吃得更好、穿得更漂亮。可是你们知道你们的父母、爷爷以前是怎样生活的吗?(出示农民耕地图,说说当时人们在吃的方面的情况,再出示当时人们穿着的样子。)可是现在我们的生活却有了这么大的变化,这是什么起的作用?
2.出示课文题目。
二、结合字音,初读课文。
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学生认读,注意“袁(yuán)、农(nóng)、隆(lóng)”等字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疑难点。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图文结合,理解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朗读,找出不理解的词语。例如“兴致勃勃”。教师引导:当爸爸、妈妈带你们到野外游玩时,你们的心情怎样?(高兴)高兴还可用4个字的词语来表示,如兴致勃勃,让学生试着用该词语来说一句话。
(2)以愉快的心情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重点词来理解句子。
2.学习第2自然段。
(1)教师介绍我国国土面积与人口在全球的比例,引发学生思考:比例失调给我国哪些方面带来的影响最大?(吃饭)教师谈谈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困难的生活。
设计意图:介绍背景。
(2)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介绍“袁隆平”其人其事及他的伟大贡献。
设计意图:结合插图了解人物和课文。
(3)请同学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来朗读该段,理解成语“引人注目”,用这个成语来说一句话,加深理解。
3.学习第3.4自然段。
(1)同学们,现在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为什么市场上还有那么多的新鲜水果与蔬菜呢?许多春夏季的菜现在还能出现在我们的饭桌上,这是什么原因呢?
(2)引导看图,结合课文了解大棚的作用。理解反季节菜、水果出现的科学合理性。
(3)教师出示“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图。让学生通过画面理解成语,加深对大棚种植的了解。
(4)(出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衣着的图画)学生看看当时的服装色彩与我们现在的差异。
(5)自读第4段,找出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谈谈感想!(讨论)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词,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
4.学习第5.6自然段。
(1)同学们,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泥土)大家听说过不需要泥土,却能长得很好的植物吗?
(2)(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植物生长的特点,提出疑问。
(3)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解决疑问。老师加以启发引导,这种“水”可不是普通的水。理解词语“十分茁壮”,可以画一棵发育、生长不良的树苗,再画一棵十分挺拔的树,进行对比。
(4)同学们,你们在自然博物馆里看了这么多有趣的事,你们的心里会怎么想呢?(小组内讨论)
(5)齐读: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农业的变化真大!(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回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自然博物馆里参观了许多农业新成果。这都是靠什么才取得的变化呢?(科学)学生谈谈了解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后心中的梦想。
板书设计
农业的变化真大
杂交水稻立大功
大棚模型百花开
彩色棉花织出五彩布
无土栽培长得壮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字音,流利、通顺地朗读课文。(难点)
2.会写8个要求会写的字。
3.通过朗读与理解,识记本课重点词语,为将来用于说话、写话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识记生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2.学生自学,观察并分析字形,用自己的办法来识记生字。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识记生字。
3.交流体会,教师引导。
三、读读记记
1.出示“读读记记”中6个词语,学生认读。
2.结合部分图画,再次直观感知。
3.用这些词语简单地说一两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