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说课稿
《我是什么》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我是什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三册的第30课,是一篇拟人的科普短文。课文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结合谜语的形式,生动地介绍了水的三态变化,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全文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把知识性、科学性融于趣味性之中。
(二)教材的特点和地位:
《我是什么》这篇课文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生动形象,结构新颖。通读
本文,你会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景之中,自己仿佛也成了千变万化的
“水”。本文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自然常识渗透,
进行热爱大自然环保教育的好范例。
(三)教学目标:
本课分为2个课时。我教学的是第1课时。
1.会认“漂”等3个生字,会写“晒”、“浮”2个字。能辨析“漂浮”和“飘浮”两个词语,能用“碰到”造句,结合图片认识“雹子”。能感受雨、雪、雹子三种固体下坠的不同形态,理解文本动词搭配的精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1.2自然段。
3.能知道水的形态变化,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二、说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本课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让学生在快乐中朗读,在读中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三、说教学策略
低段的学生,感性思维远远大于理性思维。生动的画面、动态的图片,会增加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因此,本节课我精心制作了生动的课件,将运用多媒体形象地演示水的不同形态,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直观地认识水的变化。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猜猜“我”是什么。
上课伊始,我将以引入新朋友设置悬念,范读全文,请学生猜猜这个新朋友的名字。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增,为文本的学习做好情绪上的铺垫。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首先请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并且划出生字。这是对文本整体内容的梳理与感知,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个大体的认识。接着,ppt分批出示词语“云雨雹子雪”、“池子里小溪里江河里海洋里”、“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温和暴躁”这四组词语,通过多种朗读方法,请学生熟读。再请学生试着给每部分的信息加一个小标题,即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帮助学生对课文的谋篇布局有大致的了解。
(三)精读课文,聚焦“我会变”。
首先是生词。在要求学生熟读第一二自然段后,请他们划出生词。三个生词侧重点不同,因此在教学时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各个击破。
在教学“飘浮”时,重点在于与“漂浮”的区分。形象的图画配上选词填空,为学生的理解做好铺垫,问题迎刃而解。“碰到”和“雹子”重在意思的理解。前者以造句为手段,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很容易理解。后者则出示直观的图片,使学生产生感性的认识。
接着是段落。第一自然段分为三句话。用PPT依次出示三个句子。请学生朗读。第2句是个长句子,学生朗读可能会有困难。我特别设置了分隔线,帮助学生停顿。第3个句子,描写了云朵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的不同色彩。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有困难。我将用图片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并用文字配以插图的形式,让学生看着图片读文本。最后,以师生合读的形式,完成对第一自然段的巩固。
第二自然段的学习重点是“飘”、“落”、“掉”三个动词的区别。为什么水的三种形态要用三个不同的动词表述它们从天空回到地面的状态。我将以选词填空的形式,请学生将三个动词填入适当的句子中。学生可能能填对,却解释不通。我将充分利用PPT的动态效果,让这三个动词以不同的速度、力度填入句子中。这样直观的教学手段,胜过一切的讲解。
(四)知识拓展,“我还会变”。
水除了能变成文本中告诉我们的“云”、“雪”、“雨”、“雹子”,还能有许多其他的变化。我用PPT出示“露”、“雾”、“霜”、“冰”变化,并配以文字说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是对文本知识的相关拓展。
(五)学写生字,层层递进。
生字是低段的教学重点。我将引导学生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笔。先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处于怎样的位置,再讨论怎样写才能把字写正确、写漂亮,最后才让学生动笔在课本中描红、仿写。这三个步骤循序渐进,缺一不可。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晶。我板书设计很简单,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水”字。这是学生听完我的范读后,自己猜出的答案,也是整篇文本的描写对象;二是“我会变”。它展现了我所教学的第一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获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1个要求会认的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重点)
2.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变化形成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游戏。教师描述班上一名同学的外貌及性格特征或特长,让学生们猜猜他是谁。
2.今天要学的课文里也藏着一位朋友,是谁呢?板书课文题目,启发学生带着思考的语气读课文题目,注意“么”读轻声。
设计意图: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二、读通课文
1.学生圈出文中的生字,再试着读一读课文。
2.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学生仔细听老师是怎么读准确的,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
3.学生自由放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设计意图:自读、范读相结合,读准字音。
4.出示带拼音的生词卡片,“开火车”认读,纠正读音。
5.分小组齐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流利。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6.现在知道“我”是什么吗?说说你是从哪一自然段看出来的。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抓住重点段进行朗读感悟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再说说怎么看出“我”是水。
(2)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水的几种变化状态,并自读相应的句子。想象自己变成了轻柔的云(极小极小、飘浮),沙沙的雨(落),厉害的雹子(打),轻盈飞舞的雪花(飘)。比赛读,学生喜欢哪种变化就读哪种变化,再四人“接龙”读。
(3)老师引读变化的原因,学生齐读水的变化形态,要求读得有感情。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朗读与描画相结合,引导学生体会。
2.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再说说从这一自然段是怎么知道“我”是水的。
(2)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感受,按自己的体会练读,还可试用简单的线条表现不同地方的水。
(3)分组并逐句增加朗读人数进行齐读,通过语气、音量、气势由弱到强的变化感受水的静态和动态。
(4)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设计意图: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来理解体会。
3.学习第4自然段。
(1)朗读,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结合上下文理解“温和、暴躁”,结合图画或生活实际理解“灌溉”。
(2)男女生分别读叙述水“暴躁”和“温和”状态的语句。
(3)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水的用途:水能_______,水能_______,水还能_______。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个体感悟,同时进行说话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难点)
2.会写8个要求会写的字。(重点)
教学过程
一、巩固识字
1.用生字卡片复习生字。
(1)自读、齐读、“开火车”读。
(2)用喜欢的字组词造句。
2.出示含生字的词语(包括“我会读”中的词语),让学生读.
二、朗读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游戏:“我是最棒的讲解员”。
(1)自己练习背诵喜欢的段落。
(2)上台看挂图,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第1.2.3自然段。
(3)给自己喜欢的挂图配音,想背就站起来背。
设计意图:背诵课文,完成积累。
三、指导写字
1.出示8个要求会写的字。
2.观察字形特点。
3.师范写生字。
4.生描红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