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说课稿
《清澈的湖水》说课稿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寓德育、审美、环保于一体的文章。课文记叙了小洁自觉保护环境的故事。小洁不仅是一个会发现美、欣赏美的孩子,而且是一个珍惜美的孩子。文本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好像是自己生活镜头的再现。通过学习本文,教育孩子们保护环境,珍惜大自然呈现给我们的美景,做一个会欣赏美、珍惜美的孩子。
设计理念
真情对话是语文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本课设计力争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和文本对话交流中焕发语文的绵绵活力,在充满感性和平等对话的氛围中完成语文的熏陶感染,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依据新课改精神,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并结合文章图文并茂的特点,启发学生思考想象,对学生进行欣赏美、珍惜美的教育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美好。
3.初步培养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1)知识技能目标:
a.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b.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用“……像……”的句式练习说话;
c.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情感意识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意识。
(3)态度习惯目标:养成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学习,参与实践。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赏析、品读,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教学方法:以美为主线,以读为手段展开教学
教学过程
一、进入情景,感知美
1.板书课文题目。
2.出示清澈的湖水图片,学生观察,老师解说:“清澈的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湛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谁会忍心惊扰它呢?轻轻地读课文题目。”“清澈的湖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游动的鱼虾,谁见了都会情不自禁地高兴起来。带上微笑读。”
设计意图:景色美与行为美的和谐是本文的主题,我出示美丽的湖水图片,指导学生观察,老师配以生动的解说,这样起到了两种作用:一、美读课文题目,二、把学生带入这样的情景之中:一湾清澈的湖水,湖面水平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湖水中的小鱼活泼可爱……
3.课文写了谁干什么?
这个问题是对上节课内容整体回顾,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过度。
二、品读文本,欣赏美
1.轻声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想小洁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把有关的语句用“——”画出来。
教给孩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在读一读,画一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同时轻声读也为默读打下基础。
2.品读文本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解基础上,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展翅欲飞”“变幻的山峦”“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理解词句的方法很多,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让学生在先找插图后表演中理解“展翅欲飞”,用学生的亲身说经历理解“变幻的山峦”,引导想象来理解“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
感情朗读是建立在一定的情感基础之上的,怎样利用学生对这山水的感情,激发他们读书的欲望?我想用富有指引性的评价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这么奇特的山石,你会欣赏吗?读给大家听听吧!”“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那可爱的小兔子。”“你让我看到了小鱼跃出了水面。”再用诗一般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那如诗般的情景,师深情描述,生闭眼想象:“湖水清澈平静,像面镜子,倒映着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变幻如梦的山峦,小船悠悠,微风拂面,小洁觉得自己在天上飞,又好像在水里游,多么奇妙的感觉啊!你愿意把这种感觉带给大家吗?”
理解课文是基础,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启发,并自己学会如何应用,这是语文的工具性作用的体现。如:在教学山石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结合《黄山奇石》这课进行想象,完成课后()像()的练习,经过引导,提升到“看,这边的山石像(),那边的山石像()……”的有创造性的句式模仿。这一环节的设计,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从“小洁会欣赏”到“我会欣赏”。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让孩子真正学到了东西。
三、品读文本,珍惜美
理解小洁是个懂得珍惜美的孩子,要抓住重点词句“攥着”“企盼”。小洁企盼看到什么?这里的理解是全文的中心,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企盼看到小鱼再回来表演,企盼再看到那平静的湖面,企盼小孩能改正错误,爱护环境……”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由感受具体形象的景美,升华到领悟抽象的人美。
四、文本拓展,延伸美
这是本文的最后环节,是体现“用语文、语文生活化”之处。课文以“她眼睛一亮,飞快地向前跑去”为结尾,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我抛出“小洁跑去做什么”这一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并相机分角色扮演:老师就是那个小孩,学生是小洁。小洁会对小孩说些什么。这一教学实践,实现了多维教学目标的统一。
获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生字,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通过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生字。(难点)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见过湖吗?你们知道湖水是什么颜色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清澈的湖水》。(板书)读了课文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画出来。
2.出示生字卡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3.熟记“侧、卷、欣、赏”等12个要求会认的生字。
4.以“开火车”方式流利、正确地朗读生字。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识记生字。
三、教师辅助,学写生字
1.朗读生字,掌握字音。注意“扔”字声母为“r”。
2.自由观察,运用已学知识,识记生字。
3.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临写,教师巡视。
四、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口头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再读课文,从中感悟。
2.熟读并背诵文中优美语句,尤其是比喻句,并能用“像”说一句话。(重难点)
3.从文中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时刻不忘保护环境。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巩固生字字音,识记字形。
2.齐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流利。
3.读了课文后,说说本文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复习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指导看图,说说这是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引导观察船头的两侧有什么?指导朗读“白色的浪花、长长的波纹”。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理解词句。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美感朗读第1自然段。
3.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结合插图理解内容。
4.理解“欣赏”(教师举例)。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出示“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儿把山石比成了什么?
设计意图:进行语言训练。
5.出示:山石像________,像________,像________,像________。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6.山石还可以像什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也用“像”说一句话。开启学生思维,多想多说。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想象说话。
7.带着欣赏、惊叹的语气朗读课文。
8.“入神”是什么意思?谁来做做入神的表情?当小洁想丢面包纸时,她看到了什么?
9.理解“变幻”“山峦”,想想可用什么词语来代替这两个词语。
10.小洁当时的心情怎样?哪一句体现了出来?读一读。
1l.谁来表演一下“攥着”?小洁为什么紧紧地攥着面包纸?
12.小洁又看到了湖里的哪些美景?她又对什么“不满”呢?想一想,小洁又“企盼”什么?
13.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画出描写小洁动作的词语:想想这些词语表现了小洁当时怎样的心情。她在寻找什么呢?“飞快地向前跑”是去干什么?
14.如果你是小洁,你会怎么做?她这样做对吗?那个丢香蕉皮的小孩对吗?如果是你,你会对他说什么?
三、总结课文
1.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我们应该向小洁学习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试着背一背。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清澈的湖水
欣赏美景
要扔面包纸
小洁保护环境
攥着面包纸
把面包纸扔进垃圾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