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25课 古诗两首

名师说课稿

《古诗两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的内容及地位

《赠汪伦》这首诗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李白游览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是训练二年级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感情的极好作品;这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可见一斑。

()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诗歌教学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突破生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

2.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想象情景,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引导学生懂得珍惜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感情,有感情朗。

二、说教法

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采用谈话法、朗读感悟法等来完成教学目标的。众所周知,读是理解感悟的最好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我以读代讲,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诗人情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感。因此我有目的的安排三个层次读,达到教学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理解感悟”,“精读课文,情感内化”,这样逐层递进地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中蕴涵着朋友之间美好真挚的友情。

三、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教给学生整体理解诗歌的方法,我采取多种形式和步骤,反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初读总体把握诗意——细读具体理解诗情——精读全面体会感情”三个步骤,边读边想,品诗中字词,悟诗人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全面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巩固旧知

1.抽查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古诗《回乡偶书》

(这样既可以巩固旧知,又可以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新课中来。)

2.提问:有谁学过或读过李白的诗?

用学生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导入,可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让新旧知识连贯起来,使知识系统化。

()讲授新课

1.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认准字形,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先自由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然后齐读,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诗中写谁送别谁?

(从整体上初步感知古诗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名读第1.2句诗,并提问:从“忽闻”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从这两句诗中同学们知道汪伦是怎么送李白的吗?

(2)齐读三四句诗,并理解诗人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的作用及体验诗句“夸张”的写法。

(3)再齐读一遍古诗。

(细读课文,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思想。)

4.精读课文,情感内化

师生合作探究学习,想象情景,根据诗句描写的景物,说说此画面。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李白与汪伦的比桃花潭水还更深的深厚友情,为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打下基础。)

()读背感悟,体会感情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思想。

(教师范读可以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为学生提供可借鉴和模仿的“声音形象”。)

2.在学习全诗和范读的基础上,再加以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熟读古诗,然后背诵古诗

(让学生在诵读和背诵中反复感悟李白与汪伦的真挚友情。)

()古诗新唱,升华感情

欣赏并学唱儿歌《赠汪伦》,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升华感情。

()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收集其他古人离别诗句。

(引导学生查找、搜寻、扩展相关材料,积累语言,拓展知识面。)

 

获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8个要求会认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回乡偶书》,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重点)

3.懂得热爱家乡。(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家乡”是什么地方?

(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

2.同学们的家乡在哪?

(河南、北京……)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新课。

3.将来大家外出生活,回到故乡会有怎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位大诗人的回乡感慨。

4.板书“回乡偶书”。

二、学习诗歌

1.解题:回到故乡偶然写下的一首诗。

2.作者:贺知章,唐朝著名诗人,一生仕途顺利,曾写下《咏柳》一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告老还乡时写的一首诗。

3.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讲认字方法。

(3)再出示生字卡片测读。

4.读《回乡偶书》,要求读正确。

5.再读《回乡偶书》,要求读流利。

6.画节奏。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7.齐读。

设计意图;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8.自由读诗,谈自己理解与不理解的诗句。

1)儿童相见不相识。(这一句最容易)(儿童见了不认识)

设计意图:交流对古诗的理解。

2)教师抓住这一句相机教学。

①儿童见了谁不认识?

②出示教学挂图。

(一个老人,诗人。)

③儿童见了老人说了什么?

(笑问客从何处来)

④再读一读诗,说说这位客人从何处来。

(从远方归来)

⑤诗中哪两句写了诗人的情况?

(第1.2句)

⑥齐读第1.2句,理解诗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

(很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很老时才回来。)

乡音无改鬓毛衰。

(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可是鬓角的毛发却已经斑白了。)

⑦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理解诗句。

9.悟情。

(1)诗人的鬓毛斑白了,可是什么没有变?

(乡音,回乡的路)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的意境。

(2)这一口乡音,这一路归来,可以看出诗人对家乡充满了怎样的情感?

(思念、热爱。)

10.指导朗读。

(1)诗人思念故乡,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份思念呢?

①读第1句要把重音放在“老大回”上。

②读第2句要充满感慨,读得慢一点,突出“乡音无改”。

(2)大家看图讲一讲儿童的情感。

(可爱、天真。)

3.4句诗要读出快乐。

②“客从何处来”要读得慢一点。

设计意图:范读、引读、提示与背诵相结合。

11.齐读诗歌。

三、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6个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赠汪伦》,背诵古诗,体会诗中蕴含的真情实感。(重点)

3.懂得珍惜友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回乡偶书》。

二、学习《赠汪伦》

1.讲故事导入。

汪伦十分敬佩大诗人李白,想邀请他到家里做客,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写了一封信:太白先生,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不妨择日光临舍下共赏桃花,共饮美酒。李白一生喜欢游山玩水、喝酒、写诗,看到这封信,就想,这么好的地方一定要去。到了汪伦处,李白才明白所谓“十里桃花”指的桃花潭有十里,万家酒店”指一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但是李白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临走时,写下了这首表达友情的诗。

设计意图:介绍写作背景。

2.自由读诗,读正确,读流利。

3.画节奏。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4.齐读诗歌。

5.自由读诗,找出不理解的内容。

设计意图:学会自己不懂的地方,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6.学生汇报,教师归纳讲解。

7.学生自由讲讲诗意,教师引导。(不必紧扣字、词)

李白坐着船将要出发,

忽然听见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

桃花潭水非常深,

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深。

8.指导朗读。

(1)第一句要轻声读。

(2)第二句“忽闻”要重读,“踏歌声”要一字一顿。

(3)第三句要重读“深千尺”。

(4)第四句要重读“不及”,“送我情”要拉长调。

9.体会情感。

这首诗中的汪伦送李白,李白受感动,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友谊太深了。

10.再读诗歌。

这首诗包含了这样深的友情,我们该怎样读才能体现李白对友情的珍惜呢?想读的站起来读。

三、背诵诗歌

背诵《赠汪伦》。

四、指导写字

1.出示6个要求会写的字。

2.观察字形。

3.师范写,生描红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