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背景资料
写作背景
1.《回乡偶书》写作背景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他写下了此诗。
2.《赠汪伦》写作背景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喜欢结交名士,仗义疏财。当时,汪伦非常钦慕李白,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李白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一次,李白到安徽游历,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信,立刻赶来,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汪伦每天与李白饮美酒,吃佳肴,与朋友高谈阔论,常常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绸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了《赠汪伦》这首诗。
一线课堂实录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回乡偶书》课堂实录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以前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咏柳》吗?谁能被一次这首古诗?(一个学生背)
师: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一次给大家听。(学生背)
师:谁还记得这首古诗是谁写的?(生:贺知章)你们的只是真牢固。
出示贺知章的图片。
师:谁来说说你搜索到关于贺知章的资料。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一首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出示课文题目,学生气读课文题目。)
师:贺知章年少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到别的地方当官去了,现在他年老了,想念家乡,于是就回家乡去看看。然后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回乡偶书》。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让学生进行互联网搜索有关贺知章的资料为课堂的交流作了准备,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知道诗人的背景为学习古诗、感受诗人的感情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首古诗,同学们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会读的字或不能白的词语,可以做上记号,然后请教你的同学或老师。
生:自由读古诗,划出生字。
师:你们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的吗?
生:我不懂“鬓毛衰”是什么?(师:引导理解“鬓毛衰”)
师: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会不会把整首古诗正确地读出来。(课件出示诗句,学生齐读)大家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这些字。(出示:“客”“何”)读准字音、组词。
(老师相机引出“何”是百家姓里的一个大姓氏。)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百家姓》。
师:大家读得真棒,有哪个小组也来读一读。(指两个小组读)
三、品读诗句
过度:同学们真厉害,那么快就能流利地读诗句了。
1.品读第一句诗。
师:读了这首古诗,你知道贺爷爷是什么时候离开家乡的吗?
生:年轻时。
师:又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呢?
生:年老时。
师:真聪明,你们是从哪句诗知道的?
生:“少小离家老大回”。
师:真聪明,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第一句诗句)
2.品读第二句诗。
师:(课件出示第二句诗句)大家来看看这句诗,,谁知道“乡音”的乡是什么乡的乡呢?
生:家乡、故乡。
师:我们班有谁是离开自己的家乡来这里读书的,请举手。(是一名学生)
你的家乡在哪里?你能用你的家乡话说说“大家好”吗?(生说)
你离开了家乡到这里读书,你想念家乡吗?(生:想)
设计意图:通过让孩子用自己的家乡话说“大家好”活跃课堂气氛。
师:诗人离开自己的家乡五十多年了,你们说诗人想念家乡吗?(生:想)
是啊,真应了那句“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请同学们带着想念的感情读这两句诗。生:齐读。
3.品读第三、四句诗句。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请同学们欣赏着一幅图,想想诗中哪句诗讲到这幅图?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图中画了哪些人?
生:儿童和老人。
师:和爷爷离开家乡时这些小孩子出生了吗?(生:没有)
那么当这些小孩子看到贺爷爷时,认识他吗?(生:不认识)
真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如果你是这些孩子的其中一个,你会问贺爷爷什么呢?现在老师来当贺爷爷,谁来当图中的孩子?
生问:你是谁?
师:我是贺知章。
生问:你从哪里来的?
师:我从京城回来的,这里是我的家乡。我家就住在村头,你们认识村头的贺老伯吗?他就是我的弟弟。你们可知道我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说话能力。
师:如果我是贺知章,我会这样想:我离开家乡几十年了,想家想了几十年,现在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但家乡早就不是我记忆中的家乡了,唉,这怎能不然我感慨万端啊!(老师带着思乡伤感的语气诵读全诗。)
设计意图:老师起示范作用、让学生从老师的感情中更加容易理解当时诗人的感情。
4.多种形式读诗句。
师:你们能感受到我的心情吗?你们想来读读吗?(生:想)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老师想听听谁最有感情读。(学生自由读)
师:老师请同学们来读一读。(全班读、小组读、男女对读、个别读。)
四、趣味朗读
师:同学们都成了一个个小诗人了。古诗我们除了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诵,有谁能背出这首诗?(请3个学生背)
师:同学们真厉害,老师这里有一种很有趣的读法,你们想来看看吗?(学生跟读)
师:古诗除了读和诵,我们还可以唱出来的。
出示视频师生同唱。
设计意图:丰富诗歌的不同读法,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唱歌、韵律读帮助学生记忆诗句、背诵诗句。
5.课外延伸。
师:诗人回到自己家里看到了家人和朋友后,他有些了一首诗《回乡偶书二》,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回乡偶书二》)大家自己读,不会读的字可以拿字典出来查一查。(学生齐读)
6.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感受到诗人那种热爱家乡、思念家乡之情。其实,热爱家乡、思念家乡这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当中,老师把他们藏在了诗歌乐园里,同学们赶快去找找吧。
五、拓展
师:我们一起来走进诗歌乐园寻宝去。我们要会读这些故事才能打开诗歌乐园的大门。(课件出示诗句)
生:自由读。
寻宝游戏:学生正确读一首古诗就可以进入乐园里的一项游戏。
(学生读诗闯关)
生:多种形式读这几首古诗。(个别读、小组读、师生同读、男女对读等)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
六、小小赛诗会(比赛背古诗七十首里的古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舒缓情绪,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情况。
七、总结
今天我们读了很多思乡的古诗,相信同学们的收获也不少吧,回家把自己今天的收获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好吗?回家后我们还可以运用互联网去搜索更多的思乡古诗或者关于贺知章的古诗。
《赠汪伦》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上课,大家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哪一课吗?没关系,一会儿谜底就能揭晓。昨天裴老师和大家见面时说请同学们把会背的古诗背给家长听,大家做到了吗?那你能不能背给裴老师听一听呢?
上课。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会背这么多的诗,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的作者可有名了,他就是我国唐朝最有名的诗人——李白。他的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而且很多诗句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比如他写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也写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写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赠汪伦》,请大家伸出右手的食指,和老师一起先来写一写课文题目。这首诗在哪里呢?我们打开语文书64页就能发现它了。
师:老师问一问大家,如果老师不教你,你们自己能不能自己把这首诗读下来呢?那你要是有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呀?
生:我们可以问问老师。
生:我们还可以请教爸爸妈妈。
生:我们还可以查字典。
师:对,看一看拼音,问一问同学或者老师,我们已经学过怎么查字典了,遇到不会的字还可以查一查字典,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现在我们同学们看着拼音试着读一读,遇到不熟悉的地方多读几遍。
师:会读了吗?那好,老师要找一位第一次读这首诗的同学来读一读,其他会读会背的同学来当小评委,他要是有读的不对的地方,等他读完了告诉他,好吗?
师:虽然是第一次读,可是同学们都能很快地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下来,现在老师要提高难度了,敢于接受挑战吗?现在把书合住,放在桌角,看老师的大屏幕,现在这首诗不带拼音了,自己试着读一读。
师:刚才有的同学没有读对,那是因为这里面,我们还有个别生字还不认识。所以这首诗里的几个生字都站出来要考考我们,大家来看,它们说了:“你们谁认识我呀?”谁愿意带着大家读一读?记住了吗?那这些生字可是要把它们的拼音帽子藏起来了,让我们再来认一认它们,这次谁来带大家读一读,我们那个小组来排火车读一读。
师:这几个生字我们认识了,还有几个生字也说要和我交朋友呢,这几个字说:“我们不但要和同学们认识,还要同学们会写我们呢?那我们怎么能记住这几个字呢?大家快来想想办法。想出来好办法就交给你的同桌吧,让同桌也来分享你发现的快乐吧。谁有什么好方法,也教教老师和同学们,好不好?
师:在我们共同学习下,一会儿时间我们就记住了这三个生字。大家一起学习真快乐。刚才我们记住“情”字时是用“青草的青”,现在这个青字要和我们变魔术了,它要请上他的很多朋友,让我们来分一分呢。
师:刚才认识生字的过程中,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完全认识它们呢,没关系,下课之后,你再多看看这些生字,多和他们交朋友,一来二去的,你自然就认识它们了。
师:认识了这首诗里的生字,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这次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得很流利。
师:看着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行不行呀?咱们谁读得好?好在哪里呀?为什么老师读得有感情呢?那是因为老师在课前把这首诗读了二十多遍了,读得多了,明白了这首诗的意思,也就能读得有感情了。这就是我们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读书方法。而且,我每次都是一边读一边想象,就好像自己就是李白,就是自己为了表达对汪伦的感谢之情而写的。[板书:情]
师:你们愿意像老师一样读的有感情吗?那老师教给你一个小窍门,从现在开始,你就是写这首诗的大诗人李白了,那你为什么要赠送给汪伦这首诗呢?先听老师给你讲一讲李白和汪伦的故事好吗?
师: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旅游,汪伦是一个村民,他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旅游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风景名胜,他们一起饮酒作诗,非常高兴,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突然看到汪伦踏歌相送,李白非常感动,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赠汪伦》,哪个小李白,来背一背你送给汪伦的这首诗?这是李白刚要走的时候,突然听到的踏歌声,那怎么读这句话呢?李白非常高兴,所以说桃花潭水——,不及汪伦——
师:这个时候,李白的心情正不好呢,因为他被皇帝罢了官,他觉得没有人理解他,只好到处游览,可是就在他失意的时候,认识了这么一位好朋友,能一起说说心里话,你说他是不是很开心呀?哪个小李白读得开心?这桃花潭有多深呀?一千尺知道是多少吗?一尺等于0.33米,一千尺等于333米,我们的教室有4米高,那样算下来,我们一千尺要有84层楼那么高,深不深呀?那你怎么读这句话,让别人也能感觉出桃花潭很深呢?虽然这桃花潭水很深很深,可却不及——
师:李白为什么这么说呢?本来李白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要离开了,他不想再麻烦汪伦,所以打算不辞而别,可是没想到汪伦听说了他要走的消息,带着全村的男女老少,用一种最特别踏歌方式来给李白送行,就是一边用脚打着节拍一边唱歌的方法,你说李白看到这个场景是不是很激动呀?那个激动的小李白在哪里呢?快把你写的诗送给你的好朋友吧。是桃花潭水深,还是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情谊深呢?那咱们来做小李白,一起背一背这首诗。
师:虽然两个好朋友难分难舍,可总还是要分开的,他们的心情会怎么样呢?你想象一下,如果你是李白,你会说什么?如果你是汪伦,你会怎么说呢?我们同桌两个同学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来说说试试。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表演表演,让老师也来当一回李白行不行?
师:分别的时候总是让人有些伤感,可是一千多年来,正是有了这首《赠汪伦》,李白和汪伦的友谊却是那么地久天长,永远的记刻在世人的心里。其实,古诗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写友情的送别诗,老师向大家推荐一首,同样也是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这节课马上就要下课了,裴老师特别喜欢咱们班的同学,也不舍得和咱们班的同学告别,在座的所有老师也都认识了我们班的同学,现在老师有个建议,让我们一齐起立,把我们今天学习的送别诗《赠汪伦》送给在座的所有老师,希望我们记住之间这节课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