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19课 蓝色的树叶

名师说课稿

《蓝色的树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本二年级上册第19课。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平时都可能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李丽上美术课时绿铅笔找不到了,她向同桌的林园园借,林园园不借给她,她只好用蓝铅笔画树叶,林园园看了后羞愧地脸红了。故事内容浅显,孩子们容易体会情感:我们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不能自私。因此学习起来并不困难,只要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就能正确的理解课文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就能正确的理解课文内容,从中体会出道理。

小学低段从文本中体会情感(道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习技能的培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里要求1-2年级的学生掌握基本识字,标点的同时还要能在阅读方面:“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口语交际中能与人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在这样“道理”不是很难懂的文本里,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同时注重对学生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课文的中间部分刚好是以对话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的,进而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进行自主体会,让文本与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对话的同时,还学会去体会人物语言来体会人物情感,这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和积累。并初步学习记叙文的叙事方法:起因、经过、结果,为孩子们今后进入中高段阅读学习和作文的基本框架奠定一定得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目标:

1.认识“术、铅”等9个生字,会写“由、术”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4.初步把握文章框架,能区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重点和难点

1.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2.初步把握文章框架,能区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课程安排

第一课时:1.读书和拼写生字、词语;并掌握生字基本结构和拼音。

2.能读通文章,把握文章的大意。

第二课时:1.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2.初步把握文章框架,能区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说说自己的体会。

学法:

基于这样的理解,针对本班学生的学情:第2课时教学时宜采用:本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与文本进行一次深层次的对话之后,将之转变为课堂设计的大框架,试图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生成师、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注重学生的动态生成和能力培养。故我今天重点说的是第二课时内容。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都已经把文章好好地读了几遍,有些同学也能说出课文里的故事了,可是老师还是有点不明白,为什么文章的题目是“蓝色的树叶”呢?树叶都是绿色的,可它是谁造出来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让学生在把握课堂基本内容之后开始深入了解课文题目。学会读文章先从质疑课文题目开始。)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那我们一起来重新走进文中的美术课堂,来看看她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2.研读第1自然段。

指名读。

重点感悟出: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事情。

(让学生体会叙事文章的开头可以交代这样的信息,还可以看出此时的李丽正在需要帮助,从而就有了下面的故事)

3.研读234自然段,品味人物语言。

研读第一次对话。

(1)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质疑:(预设)林园园明明画好了,为什么说‘我还没有画好呢?

(活的课堂应该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对话生成的课程,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地预设,才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活跃)

(2)指导读李丽与林园园的第一次对话,(分角色朗读)

“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体会李丽有礼貌、请求、商量的语气

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没画完呢。”-------随机理解“吞吞吐吐”,什么叫“吞吞吐吐”,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什么情况下会“吞吞吐吐”。进而体会林园园不想借而又不直接说的心情。

(学生体会新词又通过联系生活来体会,并表达出来,对词语的理解会更深刻。对人物的做法的对错会有所判断。)

研读第二次对话。

a.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b.引导多种形式的读,体会李丽请求、诚恳、和小心谨慎的语气,体会林园园不乐意借的心情。

c.同桌互读:感悟对话,引导互换读。

研读第三次对话。

小组合作读,想一想:你从哪里体会到什么?

整体感悟三次对话,感受心情小组讨论并发言。并回顾全文,你是重点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让学生体会出来之后,回到全文中去总结重点词句,锻炼阅读能力)

4.感悟结果,拓展延伸。

此刻,我们在李丽的身边聆听了这个对话的全过程,我们的内心有什么想说的吗?孩子说感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们在生活中也有遇到类似的事情吗?当时你们是怎么做的?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产生共鸣,达到情感体验的目的,价值观得到熏陶。并在口头表达上也会有所锻炼)

5.总结全文,概括框架。

我们来重新看看今天学的文章题目:蓝色的树叶

明白为什么树叶是“蓝色”的吗?(题目是结果)-----学生说出:是李丽没有绿铅笔(原因)----她可以解决绿铅笔的问题吗?去借笔没借到。(经过)

教师配上板书(学生概括的语句)

同学们把这三句话来概括后进行排序:

1.李美术课时,李丽没有绿铅笔画树叶。(原因)

2.丽向林园园借笔,但她不愿意借给她。(经过)

3.李丽就用蓝铅笔画树叶。(结果)

总结出这篇写故事的文章是分三步:原因——经过——结果。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到我们写作文中去。

(学习语言不光是为了识字认词,熏陶我们人的思想和情操。很多时候学时为了学以致用。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紧紧扣住“三维”来进行学习,并特别注重阅读能力地培养是我本节课的目的。)

教学板书

蓝色的树叶

时间:美术课上

人物:李丽林园园

李美术课时,李丽没有绿铅笔画树叶(原因)

丽向林园园借笔,但她不愿意借给她(经过)

李丽就用蓝铅笔画树叶(结果)

道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获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9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10个要求会写的字。(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的树叶一般是什么颜色的?课文中李丽却画了蓝色的树叶,为什么会有蓝色的树叶呢?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教师范读,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在每一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3.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卡片,读一读。

2.读课文,画出9个要求会认的字,再读一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10个要求会写的字。

2.分析字的结构特点。

3.描红写字。

4.写后共同评议,比比谁写得工整、美观。

五、作业设计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铅笔一()树叶

一()同学一()椅子

一()刺猬一()板凳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l.认读生字、词(课件出示)。

2.“捡绿树叶”游戏。每片绿树叶后藏着若干个生字,全部认对了这片绿树叶就送给他。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

二、朗读感悟

1.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第1自然段。

2)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学习第24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李丽和林园园的表情,想想她们分别说了些什么内容。

2)自由读,边读边用铅笔圈圈画画。李丽和林国国共有几次对话?

3)读第一次对话。李丽的话读出谦和、礼貌的语气;林园园的话读出不愿意的语气。理解“吞吞吐吐”。

4)读第二次对话,看看林园园是怎么说的,她“怕”什么?说明什么?

指导读李丽的话,分别读出请求。商量和诚恳的语气;林园园的话读出不乐意的语气。

设计意图;联系自己实际体会语言和情感,学习抓住关键词。

5)读第三次对话。

①林园园说话中的几个“不要”说明了什么?

②林园园为什么要皱着眉头?联系她说的“还要画小草”,想象她心里在想什么。

③示范读。林园园的话分别读出不放心、出乎意料、不满的语气;李丽的话读出连忙答应的语气。

6)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从对话中你认为林园园不想借绿铅笔给李丽的原因是什么?

3.学习第5自然段。

1)出示第二幅插图,说说这幅图画的是课文哪部分的内容。

2)看图说一说,李丽和林园园分别在做什么?她们分别会想些什么?

3)读第5自然段。

4)讨论:林园园看着李丽画的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

5)假如你当时在李丽和林园园旁边,你会对林园园说些什么?从“脸红”这个词中可以想象林园园以后会怎样呢?(也会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想象说话。

4.小结: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设计意图: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

三、指导完成“读读说说”中的练习

1.读句子一,读出疑问的语气,注意语气词“吗”。

2.写一个问句,用上“吗”。

3.读句子二,读出请求的语气,注意语气词“吧”。

4.说一句“请求”的话,用上“吧”。

设计意图:能体会句子的语气。

板书设计

蓝色的树叶

李丽——林园园

小声借——吞吞吐吐

等借——怕、不要

只画——皱着眉头、还要

用心画——看(脸红了)

(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