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15课 小柳树和小枣树

名师说课稿

《小柳树和小枣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第四单元的教学主要是通过一些词语和故事让学生受到启发,这篇课文是以童话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小柳树与小枣树对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的不同态度,来明白,由于成长经历的不同,每个人的性格也就不同,不能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面对自己的不足也不要泄气,正确认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这是以实例来阐述第四单元开篇识字4教学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也是这篇课文的立意所在,更体现了本单元教学“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一主题思想。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知识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知道小柳树和小枣树各有长处和短处。

技能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能把识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情感目标:

感悟课文内容,在学习中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⑴抓重点词句引导自主学习法。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⑵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课文片断,便于教学;播放电影片断,便于学生进入课文情景,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学的魅力。

.朗读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治情感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形象思维,提高作文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通过范读,披文入境,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以其声、情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起到传授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的作用。

(二)学法

1.在教学这篇课文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反复朗读法。

学生的多层次读。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

⑴初读。感知课文内容,解决字词,质疑问难。⑵细读。边读边想边议,把握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⑶精读。感情朗读重点语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通过这样的读,就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功效,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语文的艺术魅力。

2.勾画圈点法。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好习惯的养成,因而在日常阅读中我要求学生对不懂的字词或对用得好的词句做记号,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1.读文本抓重点,细细品读解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应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因而本课中小柳树与小枣树对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的不同态度是我设计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为突破教学重点,我并不一段一段讲解课文,而是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柳树是美丽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柳树美丽的词语或句子吗?找到了你就美美地读读,看看能不能通过你动听甜美的声音来表现柳树姑娘的美呀!

学生有了这顶“高帽”极可能会喜滋滋的到文中找描写柳树姑娘外形美的句子,随后我又要求学生找出描写枣树的句子,两个进行外形上的比较,让学生自己来感受外形上美与丑的对比,当学生从文字中直观地感受到美与丑的明显对比后,再让学生进行角色思考与换位思考,你都认为枣树难看,那么小柳树呢,她就更认为小枣树难看了,不信你到文中找找她呀看不起小枣树的句子,然后你就是小柳树读读说的话,让学生扮演角色读后,再问学生:“小柳树,你这样说,心理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主要让学生感受柳树说枣树时,那得意,骄傲、自满,对枣树的不屑心理状态,只有充分感受了角色的心理,学生才会更好的理解课文,那么做为枣树呢,她的心理又会怎么想呢,我设计了一个练习说话的环节,我是一棵难看的小枣树,当我听到小柳树这样笑话我时,我真想说:-------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尊重学生的多元回答,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述说小枣树心中的不满或愤怒或沉默或不放弃或难过,因为一堂语文课,她不仅仅是具有工具性,她也应该关注人文性的发展,关注学生多元思维的发展,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便是表情达意。

时间过得很快,春去秋来,小枣树和小柳树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认为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当学生能正确地回答时,学生对课文也就有了自己的理解,所以学生可以很快地找出结果与不结果的答案,可是这个果实在文本中已不仅仅是果实了,它的身上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这是二年级学生所不能理解的,也是我为了解决教学难点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又一次让学生站在柳树和枣树的角色扮演中,让学生畅所欲言,此时不结果的柳树和会结果的枣树又会怎么说呢?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情感后再回归课本,在已激活的感情基础上再来读读文中柳树与枣树的对话,抓住描写神态、动作、心理的词:柳树的忍不住、低下头、不好意思,枣树的不明白、温和来情感朗读,通过读来走入她们的心间。

这个环节的教学流程归纳起来就是抓特点,扮角色,读对话,品情感。

2.读故事受启发,领悟寓意后内化。

有一句话说“爱过方知情深,醉过才知酒浓”,只有深入到内心的情感才能有深深的领悟。有了前面细读细品教学环节,再回归到课文的整体,让学生在心中建立起自己的意识感悟,我以“能说柳树没用吗?能说枣树没用吗?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从而小结出柳树拥有美化环境的作用,而枣树却可以为人类奉献果实,两者都有自己的长处,但也有自己的不足。学习这篇课文,你想到什么的成语?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那么既复习了识字4中的教学内容,也让学生通过事例对这成语有了更深的认识。

随后我设计了一个训练题,是两者选一题:

⑴如果你是小柳树,你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⑵如果你是小柳树,你又会对小枣树说些什么呢?

3.拓展延伸重导向,培养健康审美观。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篇课文教学内容对这句话有一个很好的诠释。

五、说板书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柳树什么也没结——腰细枝绿叶美丽

枣树枝弯光秃少——叶子又大又红

 

获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不同性格。(重点)

2.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难点)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1.课件出示柳树和枣树,学生说说两种树的特点,教师板书课文题目。

2.读课文题目。小柳树和小枣树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藏在课文中的生字,运用学过的方法记住生字的读音和字形。同桌互相检查字音是否读得准。

2.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字。说说是怎么认识的。(请会读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介绍认字方法。)

3.哪些字在读的时候需要注意?“小老师”带领多读几遍。

4.课件显示带有生字的句子。生字宝宝又回到了句子妈妈那儿,谁能把这些带着生字的句子读好呢?(学生自己选择句子朗读)

5.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段落和句子大声朗读,注意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设计意图:巩固生字读音。

三、朗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小柳树和小枣树之间发生的什么事。

2.你喜欢小柳树还是喜欢小枣树?为什么?

1)学生发表见解。

2)师总结归纳同学们的意见。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柳树很漂亮?找出句子读一读。

3.课文中的哪一段话让你记忆最深?

1)谁来读小枣树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2)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让学生悟出小枣树最让人喜爱的是它能看到别人的长处,懂得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要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优缺点)

4.分角色朗读课文,同学评议朗读语气是否合适。(让学生在讨论中体会:读小柳树前面两次说的话要读出骄傲、瞧不起小枣树的语气,读第三次说的话要读出疑问的语气,读小枣树的话要读出温和、赞扬的语气)

设计意图: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

四、拓展活动

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最后加个结尾,要表现出小柳树听了小枣树的话会怎样说、怎样做。下节课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培养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

小柳树和小枣树

小柳树——小枣树

腰细细的、树枝绿绿的——树枝弯弯曲曲的

发芽、长叶——光秃秃的

叶子又细又长——小小的叶子

什么也没结——结枣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8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10个要求会写的字。(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

教学过程

一、巩固生字、词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说说你最想和谁做朋友。(自由说出自己对生字的理解)

3.你还能给它找几个朋友吗?(练习组词)

设计意图:巩固识字,提高识字质量和兴趣。

二、指导写字

1.看要求会写的生字,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2.学生汇报自己分类记忆的方法,记得好、记得快的奖励进入“聪明屋”。

3.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注意提示容易写错的地方。

设计意图:培养良好写字习惯,提高写字质量。

4.学生练习写字。

三、熟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感情。可自由读,上台展示读,找伙伴读。

四、实践活动

先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课文内容,各组再自荐到班上表演。表演之后进行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