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说课稿
“识字4”说课稿
首先我来说教材,明确地位
本组课文围绕“怎么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选取了能给人以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识字四》是开篇的第一课,这课精选了三组成语,既是从《识字一》开始的成语系统积累的进一步延续,又对本组课文起提纲挈领的作用,本课按“取长补短”“看事物不能以偏概全”“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有联系的排列,给学生提供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从涉及的思想内容看,《识字四》在全组课文中具有统领的作用,从呈现形式看,是帮助学生集中识字,激发学生识字乐趣的好范本。
其次,说学情,预设难点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的能力,同时也具有了积累成语,阅读成语故事的兴趣和愿望,但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我采用多种方法识字,比如在具体的语境中识字,把本课的9个生字分散认识,以多种形式再现生字,使学生既认识了生字,也感受到了识字的乐趣;既在文本中认识了生字,又让学生明白:识字不一定在课堂。本课的成语有的耳熟能详,像“拔苗助长,坐井观天”但有的又闻所未闻,像“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结合低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里特征。所以我避免了枯燥的成语说教,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的时候,采用故事引出---比较发现----直观试说的形式,以点带面,使学生对这些成语有初步的认识。课中又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感受成语的韵律美,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根据教材和学情特点,确定如下目标:
1.引导学生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并以多种形式再现生字,使学生灵活掌握词语中的9个字。
2.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初步理解成语的意思读中体会成语的韵律感。
3.通过学习,使学生有收集和积累成语的兴趣有阅读成语故事的愿望。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先让学生交流最近读过的故事,再听老师讲故事,坐井观天,交流听懂了什么,引出成语坐井观天。也许有的孩子听过,也许有的孩子读过,但是无论怎样孩子都喜欢故事,这样势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随文识字,感知成语
9个生字如果集中在一起学习,势必增加识字难度,也会让学生对识字不感兴趣,所以我在设计课时,把生字分散在每组成语中,一组成语认识三两个,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所以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以坐井观天带出成语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因为学生有预习读出成语不难,在把生字挑出来,放到词语里再置于句子中,这几个句子,既考察了学生的识字情况又让学生初步感知了成语的意思。
接着以比较讲棍和粉笔的长短,讨论谁的用处大,引出成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再让学生看书,找出生字,交流识字方法,寸益两个字,学生在读书时经常遇到,引导学生交流在哪见过并及时鼓励表扬,激发自主识字的愿望。彰和障很难区分,拿出来比较,引导学生编儿歌,“章家两兄弟,三撇章,耳刀彰”这样不但再现了生字,又分散识字,降低难度。
《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识字教学要,“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所以识字教学方法不能是单一的,情景也不能是固定的,因此在学习第三组成语的字时,主要以自学交流为主,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分享识字成果,展示识字收获。
几组成语学习完了,并没有按课文的顺序学习,我想要结合自己的设计,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也应尊重编者意图和学生识字的规律,所以再让学生整体读文,进一步感受成语的韵律。
三、复习巩固,积累背诵
识完字,读完文,相信学生对字词都有了一定的记忆,此时,以游戏的形式,再现生字,再读成语,又是一个提升儿童识字能力的过程,所以我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出字卡---读字----说成语,然后,看道具---想做动作---说成语。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巩固识字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此时学生已经有了积累背诵的欲望,所以让学生读文背诵并适当评价鼓励,激发学生主动积累的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主要采用动口,动手的竞赛方法进行积累和延伸,我是这样处理的:
1.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交流。
2.我也搜集了一些成语,展示阅读。
3.提出希望:有许多成语都有来历和故事,希望课下去阅读成语故事,下周的读书交流课开成语故事会,选出“成语故事大王”。
让学生带着任务走出课堂,鼓励课下阅读,课下识字,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获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重点)
2.了解成语的含义。(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生动有趣
教师讲述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出示图画)让学生了解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要想成功,只能长真本事。今天这节课,老师就给大家讲成语故事。板书“识字4”。
设计意自:由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听说结合,教授新课
1.教师拿一把尺子和一个一寸长的物体,问:同学们,你们说尺与寸,谁更长,谁更短呢?是啊!尺比寸更长!你们听,尺子在说:“寸啊!你看,你是那么短小,一点用处都没有,比起我来,可就差远了!”寸想了想就说:“是的,你的确比我更长,可是在量极小的东西时,你的用处就不如我了;你是很长,可是量很长的距离时,你的用处就比不上比你更长的物体了。”(教师扮演它们的争论,可采用木偶剧来增添气氛)
设计意图:表演童话故事,结合实际理解成语。
2.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分析谁讲的话对,对在哪?
3.进一步渗透词义:请你帮“尺”想一想,它应该怎样说?
4.教师小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互相补充,才是对的。每个人都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缺点。应该“一分为二”地看。请同学结合实际事例,讲一讲对这个成语的大致理解。
5.齐读成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出示音节卡片,熟悉生字。比比谁读得好!
6.教师取一个小管子,或用书本卷起来,看一个人或一样事物,把所看到的说成片面,引发同学的笑声,让他们从笑声中认识这种举动与想法是多么可笑,从而理解“管中窥豹”这个成语。
设计意图:实际动手操作,亲自试试,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7.让学生说说这样举动的人可笑在哪里。
8.教师讲坐井观天的故事,管中窥豹这个故事与“坐井观天”的意思是相似的!都是形容那些没有全懂,却装作懂得很多的人,也讥笑那些见识小、眼界窄的人。这种人就像拿一小片树叶,遮住眼睛,就看不见长远的事物了。他们只见眼前,目光短浅。这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教师再一次结合实例来讲解成语。
9.指导朗读“窥、豹、障、泰”。
10.教师出示“连环画”。第一幅是农民看着田里刚长出的禾苗,十分苦恼;第二幅是农民动手拔这些禾苗,把它们拔高了;第三幅是,被拔高的禾苗都枯死了,农民十分伤心。
11.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这三幅画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
1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违背了自然规律,一切努力都是白费,我们应该按规律办事,才能成功。
13.学生结合字音自读成语。
设计意图:看“连环画”理解成语,提高学习兴趣。
三、指导朗读,熟悉成语
1.用音节与生字“找朋友”。看谁找得准,再读一读。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小组比赛。
3.读一读,想一想这些成语的含义。
四、师生回顾,巩固新知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实际自编自演一个成语故事。
板书设计
识字4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管中窥豹 坐井观天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拔苗助长 徒劳无功
瓜熟蒂落 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8个生字,掌握字形,能给每个生字多组几个词语。(重、难点)
2.熟读本课12个词语。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新课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并流利地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二、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1.轻声读生字,仔细观察字形,通过熟字来识记。
设计意图: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学生书写,教师指正。
设计意图:指导书写,提高写字质量。
三、熟读词语
1.自读词语,同桌互相指正。
2.出示词语卡片,读一读。
四、游戏巩固
1.音节、生字“找朋友”。
2.请同学来说说还知道哪些成语。把小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一听。
设计意囹:巩固生字、生词。
板书设计
识字4
寸(cùn)落(luò)补(bǔ)拔(bá)功(gōng)助(zhù)取(qǔ)所(su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