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背景资料
相关资料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面积达40余万平方米。1949年10月1日,举世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此隆重举行。天安门广场于1986年被评为“北京十六景”之一。天安门广场上每天日出时分进行的升国旗仪式已经成为北京的一大景观。
一线课堂实录
《北京》课堂实录
一、激趣引导新课
老师:我们中间有人去过北京吗?
学生:(摇头)没有。
老师:那么我们在电视里看过北京吗?
学生:看过,北京真漂亮。
老师:你能说出北京有名的地方吗?
学生1:天安门。
学生2:万里长城。
学生3:水立方、鸟巢。
老师:真不错!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大家想去北京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
一看北京更多更美的地方。
老师:(出示北京风景图片:天安门。)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学生1:天安门城楼上红旗高高飘扬。
学生2:天安门前面有五颜六色的鲜花。
老师:(出示北京风景图片:立交桥。)这是什么地方?你能说一句完的话吗?
学生:立交桥很漂亮,像画一样。
老师:是啊,非常美,这就是北京新建的立交桥,桥的四周是工人叔叔设计建造的
花坛,远远望去,花坛和桥组合在一起就象是一幅图案。
认识生字:周、案。
二、初读课文
老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看谁听得最认真。
老师:听清任务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师巡回指导)
老师:画出带生字的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词义,同桌可以互相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样记住生字的?
学生1:我知道“碑”为什么是石字旁,因为墓碑都是用石头刻的。所以它是石字旁。
学生2:三个直在一起就是“矗”,矗立一定就是很高很直。
学生3:门里加一个“活”就是“阔”。
……
三、感悟朗读
老师:这篇课文分为几个节?在每节前面标上序号。
(在一年级时,学生就已开始给课文分清节,所以这个问题生很快就能回答)
老师: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学生:围绕第一自然段来写的。
(师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解释“首都”。
老师:你喜欢北京的什么地方?把你喜欢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好吗?
(小手纷纷举起,于是整篇课文便可以开火车读完)
当一个男学生朗读到“柏油马路”时,错把“柏”读成了“拍”,读完后。
老师:请大家说一说他刚才读的课文,有没有要注意的地方。
立即有学生举手,指出了他读错的地方。并说出应该读“bái”。
老师:板书“柏”______“拍”______
(全班一起分析这两字的字形、读音、字义)
老师:大家都知道,提手旁的字与什么动作有关?
学生:与手的动作有关。
老师:读什么?能用它说出几个词吗?
学生:读pāi,有拍手、拍球、拍打。
老师:(点刚才读错的小男孩)那么你已经知道了你刚才是怎么错了的吗?
小男孩:我把木字旁看成了提手旁。
老师:今天学的这一个“柏”字,大家猜一猜,会与什么有关?
学生:与树有关,因为它是木字旁。
老师:真聪明!它本来是一种树的名字:柏树,在这里是指一种用沥青和沙等材料混合在一起铺成的很光滑的路面。我想大家以后再也不会弄错了。
师指导学生再欣赏“天安门”图片:理解“庄严”、宽阔等词语。
师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理解“矗立”等词语。简介人民英雄纪念碑。
老师:用什么词可以替换“中央”。
学生1:用“中间”。
学生2:用“中心”。
老师:“四周”能用别的词替换吗?
学生:用“周围”可以替换。
老师:书中说“各种各样的车辆在桥上桥下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川流不息是什么样子?
学生:我知道“川”是指“河流”,“息”就是停止。(课前查字典所知)
老师:(指导学生看图)想一想,桥上桥下的车多不多?就像什么在流动?
学生1:多,多得就像河水在流动。
学生2:哇!车多得就像一群群蚂蚁数不清啊!
老师:你们见过川流不息的场面吗?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
学生:(想了想)十月一日这一天,街上的行人和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老师:真棒!(鼓掌)
(学生朗读完第四自然段后)
老师:你们能说出北京的风景名胜吗?
学生:故宫、天坛。
(师出示北京风景图片:颐和园、万里长城……一起欣赏)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
老师:同学们,我们当中如果有人将来去北京了,可别忘了多拍一些北京风景照片,带回来让大家欣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