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4课 古诗两首

名师说课稿

《古诗两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杜牧的《山行》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的一首古诗,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美景,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晚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简洁明快的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因此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渴望能走进大自然的美好愿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的古诗教学打下基础。因此在学习本课时,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运用文与诗的方法理解诗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1)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诗句,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三)说教法、学法

1.游戏激趣,营造气氛。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在课前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诵读学过的古诗,进行对诗游戏,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氛围。

2.掌握方法,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感受体验。强调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

3.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一定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因此采用“想象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老师放古筝曲,创设意境。)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在悠扬的古筝声中,我们男女生进行对诗好不好?这样为后续学习古诗营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揭题,学生质疑。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投入、更深刻地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于是我把古诗变成一篇学生非常喜爱的故事来教学《山行》。这样学生“悟诗意”花的时间少了,我就有更多地时间去引导学生“悟诗情”。“悟诗情”后,学生朗读的更入情入境。

初读古诗后,我运用课件播放岳麓山风景图,创设情境,开始讲述诗句中所包含的故事,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先借着景色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到“文”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由扶到放,品读诗句,走进意境

学生在品读诗句中走进意境,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朗读能力,这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1.“扶”着学生学习第一句。

借助图片,理解“远上”“石径斜”的意思。再感受“寒山”之寒,我抒情地说:秋风阵阵撩起你的衣衫,片片红叶向你飞来。此时,站在山坡上的你会有何感受?哪个字写出了出诗人的这种感受?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白云生处”是难点。引导学生想象山林人家升起的炊烟,感受到深山中充满生活的气息与生机。教给学生带着想象读诗句。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这两句诗让学生自主学习是能够达到水到渠成。重点引导学生对“坐”字的理解,感悟诗人热爱秋天的情感。在意境中来感悟“坐”的意思是“因为”。这样学生才能留下的深刻印象。在感诗句的过程中我运用课件播放了很多枫林美图,并与二月里美丽的春景图进行对比,反复引读“霜叶红于二月花”,感悟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在本首诗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画面”。

让学生读全诗,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比如对“生”字的体会。

2)“意境想象法”。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的诗句:透过“有人家”这三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会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又会想些什么?再次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多姿。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进一步让学生在品味词句,创设想象中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

(四)指导诗句诵读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能正确地朗读,但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让学生“读得美”,这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情感的流露。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1.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学生自主朗读,各自体验。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诵读方法:

1)用赞美与热爱的情感读。

2)读出节奏感。

3)想象着画面读。

3.反复诵读,自然加上体态动作。

范读—齐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

(五)课外拓展

学生诗兴正浓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该趁着这股东风,引导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古诗,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课件出示: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

让学生读读这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配乐朗读。

三、说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反思自我,还有自己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1.课堂内容的取舍,容量的把握都需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为了呈现教学中好的一面,课堂上没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学困生,这是应该改进的。

3.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解加机械背诵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获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4个要求会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识记生字,背诵课文。

难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苏武画像。

2.了解苏武。

苏武:宋代文学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俱出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他写的诗。

设计意图:了解古诗作者。

3.出示教学挂图。

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天高云淡、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春华秋实、秋收冬藏等。

4.导语:苏武是怎样用诗描绘这秋景的呢?

请自由朗读诗歌《赠刘景文》。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2.组词,读准字音。

赠送  擎雨盖  菊花  残枝  犹有  君子  必须  橙色  橘子

3.注音平舌音。

 

4.指导写字。

     

注意字的结构。

设计意图:读准生字字音,正确书写生字。

三、学习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朗读节奏。

/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技。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设计意图: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古诗的凝练、优美。

3.自由读、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

1)出示荷田图解诗句1

荷花凋谢了,巨大如盖的荷叶消失了。

2)出示菊花盛开图与衰败图解诗句2

菊花干枯了却还留在枝头,似乎在斗寒霜。

设计意图:看图理解诗句。

3)导语:荷尽菊残的时候还有什么呢?(看图)橙黄橘绿。对,这才是秋天最美的时候,齐读第34句诗。

诗意:一年中最好的景色,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候。

5.朗读诗歌。

1)秋天给人带来什么?(快乐、幸福、丰收……)

2)齐读诗歌。

注意重读以下词语:

擎天盖、做霜枝、君须记、正是

6.背诵诗歌。

四、拓展学习

再背一首写秋的诗。

设计意图: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

板书设计

/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技。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4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2个要求会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其他写秋的古诗。

重点难点

重点:识记生字、写字,背诵课文。

难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导语:丰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3.出示教学挂图。

设计意图:看图导入新诗。

4.讲枫林美。(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5.诗人是怎样描绘过美景的?

6.自由读诗《山行》。

7.找出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从读。

2.组词认读。

石径斜  枫林  于是

3.出示生字果树,测认读情况。

4.指导书写。

   

注意“首”字下面是“自”而不是“白”

设计意图:学习生字,正确书写生字。

三、学习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节奏。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设计意图:反复朗读,感受意境。

3.自由读诗、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略知诗意。

1)课讲演示:山路弯弯曲曲伸向深山的情况。

诗意: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天的深山。

设计意图:课件演示,理解诗意。

2)提问:秋天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图)

有寒冷的秋风、飘飘的白云、几户人家、火红的枫林。

3)诗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头上是为了看什么?火红的枫林。

4)引导:能否读出诗人爱看枫林的诗句:

停车生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出示春花与枫叶比较图。

谁红?

枫叶比二月花(春花)还红。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比较,理解诗句,体会作者描写之精妙。

6)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7)教师在学生讲后归纳诗意: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登上秋天的深山,在飘着白云的地方居住着人家。停下车是因为爱这晚秋的枫林,秋天的霜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红。

8)出示平时的枫叶与经霜的枫叶进行对比。

认识霜叶红的原因。

5.朗读诗歌。

1)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火海、花海)

2)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读出快乐、欢喜……)

6.齐诵诗歌。

注意重读以下词语:

寒山、石径斜、生处、枫林晚、二月花

7.背诵诗歌。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引导背诵。

四、拓展学习

背诵课外搜集的写秋的诗。

设计意图:积累课外的古诗。

五、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