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背景资料
相关资料
荷:植物名。亦称“莲”。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茎最初细瘦如指,称为“宻”(莲鞭)。宻上有节、节再生宻。节向下生须根,向上抽叶和花梗。夏秋生长末期,莲鞭先端数节人土后膨大成藕,翌春萌生新株。夏天开花,淡红或白色,单瓣或复瓣。花谢后形成莲蓬,内生多数坚果(俗称“莲子”)。性喜温暖湿润。原产中国,中部和南部浅水塘泊栽种较多。藕供食用或制藕粉;莲子为滋补品。藕节、莲子、荷叶均可入药。花、叶供观赏。
菊:植物名。通称“菊花”。菊科。多年生草本。叶卵圆形至披针形,具粗大锯齿或深裂。秋季开花,头状花序,大小、颜色和形状因品种而异。原产中国,久经栽培,品种很多,为著名观赏植物。世界各地普遍栽培。白菊花可作饮料;黄菊和白菊入药,性微寒、昧甘苦,功能疏风清热、平肝明目,主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等症。
枫:落叶乔木,春季开花,叶互生,通常三裂,边缘有锯齿,秋季变成红色,树脂可入药,亦称“枫香树”。枫叶一般为掌状五裂,长约13厘米,宽略大于掌,3片最大的裂片具少数突出的齿,基部为心形,叶面粗糙,上面为中绿至暗绿色,下面叶脉上有毛,秋季变为黄色至橙色或红色。但少量地区为深、暗绿色。
一线课堂实录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让学生说说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2.指名读题,读准“行”字。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
师:(课件出示山行图)是啊,就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青衫的诗人正悠闲地坐在车上。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林间不时传来啾啾的鸟语,唧唧的虫鸣。山中的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便有了这首《山行》。
3.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径、斜、枫、于”4个生字,指名认读,帮助正音。全班齐读。
3.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师给予鼓励。
4.同桌互读古诗,并互相评价。
5.指名读诗,注意读出节奏,师评价。
6.指导全班齐读古诗。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1.指导学生初悟古诗。
师: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那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生: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2.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师:那么诗人停车前看到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句。
生齐声朗读一二句。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生:美。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从“石径斜”三个字体会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用石头砌成的小路很美。
师:从石径可以看出这条是一条用石头砌成的小路,那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这条小路是怎样的呢?
生:弯弯曲曲的。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呢?
生:从“斜”字可以看出了。
师:对了,这个“斜”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的意思。
师:那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哪儿去呀?
生:山上。
师:诗中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生:从“寒山”感受到美。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山上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感觉比较美等。
师: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美的吗?
生:从“白云生处有人家”感觉到很美。
师:“白云生处”的云是怎样的?
生:很白很白的;朦朦胧胧的;像轻纱一样,很薄很薄。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那袅袅的白云似轻纱,似薄雾,若有若无,瞬息万变。而且在这白云生处还有什么呀?
生:隐隐约约的人家。
师: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指名读一二句)
师:好,现在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生: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师:说得太好啦!
设计理念: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学懂诗句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能力学习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相互合作中生生取长补短,在合作中享受快乐,获得提高。
3.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师:面对这片枫林杜牧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三四句,并回答问题。
生:这些枫叶比二月里鲜艳的花还要红。
师:出示图片。大家瞧,从这些图片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这些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
生:是。
师:那你能说说在你的印象中二月花是怎样的吗?(请学生回答)
生:非常艳丽、千姿百态,千娇百媚,婀娜多姿。
师:大家能不能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呢?
生:二月花是婀娜多姿的;二月花是多姿多彩的;二月花是姹紫嫣红的;二月花是万紫千红的;二月花是争奇斗艳的。
师:是啊,听着你们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二月花在眼前竞相绽放,真是美不胜收啊!怪不得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诗人赞美过它。
师:你还知道有哪些诗句是赞美花的?
生: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生: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
师:对,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到了万紫千红的花儿绘成了一幅美丽的花卷。看来同学们读过的诗真多,老师也找到了几句,咱们一起来读读(课件出示诗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二月花的确是娇美、艳丽动人,可诗人眼前的枫林好似沾着露珠的红玛瑙,又仿佛山坡上飞过的一团团流火,还宛如天边绚丽夺目的朝霞,使诗人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啊,从一个“红于”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诗人对枫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让我们带上这份浓浓的喜爱读读这句诗。(全班齐读诗句)
设计理念:以诗学诗,以诗悟诗,让学生在展示古诗积累的同时更深入的感悟诗句表达的情感。
师:诗人是多么喜爱这片枫林啊,我们还能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诗人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并思考。
师:有了想法,可以轻轻地和同桌说一说。(生自由交流。)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从“停车”这个词中回答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他特意把车停下来,来欣赏这片枫树林。
师:说得对,诗人正是因为喜爱这片枫林,所以把车停了下来,静静地坐着欣赏。
师:诗中又说到“枫林晚”,这个“晚”字是晚上的意思吗?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课件出示爱晚亭图片,边讲解:老师也搜集到了关于“晚”字的另一种解释。湖南长沙有个名胜叫岳麓山,山上有个亭子,有一年秋天,毛泽东主席到那里游玩,只见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枫林就像火烧一样让人陶醉。毛主席看到这种景象,想起杜牧的这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给这座亭子取名为“爱晚亭”。从这个意义上讲,“晚”字可以理解为深秋的意思。不过在古诗词鉴赏中,关于这个晚字的解释,至今学者专家还存在着分歧,还有人认为是时间长的意思呢!同学们在课外可以继续调查研究,做一个小小的研究者。
师:谁能把这两句的诗意用完整的话说一说?
生说诗意,师评。
4.全班朗读整首诗。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啊,我感觉到诗人已经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你再想一想面对着这样美丽的枫林,诗人会站在什么地方欣赏呢?
师:也许诗人仔细的端祥过每一片枫叶,也许他也远远的欣赏过这漫山的枫林,但无论走近,还是走远,无论在高处还是在树下,这枫林都让诗人深深的陶醉了。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诗人陶醉的感觉。
生齐读。
设计理念: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习的探究者。
5.整体感悟。
师:读着《山行》,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寒山石径很美,可诗人不曾停留,白云人家很美,可诗人不曾留恋,二月春花更美,可诗人却独爱霜叶,让我们伴着诗人的爱、随着深秋的美再次读读这首诗。
设计理念: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习进入了更深的境界。在一次比一次深的理解中,营造出那种台阶似的情绪场,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四、总结拓展
1.试背古诗。用同桌互背、指名背、小组赛背等方式熟背古诗。
2.拓展:描写秋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请你课后查查资料,找一找,背一背。
设计理念:学诗贵在积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又使学到的方法得以迁移运用。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