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研读笔记
【重点】
领悟作者对书的情感,体会作者从读书中悟出的道理。
作者遨游书海,自得其乐,对书非常渴求。随着阅读的范围和深度的不断增加,作者从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获益颇丰,并悟出两点道理:作文要别出心裁,落笔要与众不同;作文练习固然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才是最能感动人的。
【难点】
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和作者悟出的道理。
“长生果”,指吃了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果子,也指营养极其丰富的东西。这句话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本身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这种双向活动是“长生”的,是永久性的,是永远不会衰败完结的,充分表达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密切关系。
【自学辅导点】
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对阅读的热爱。
课文背景资料
相关资料
1.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剧作家、诗人。生于商人家庭。当过剧场杂差、演员、编剧等。为文艺复兴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现存剧本37部、长诗2首、十四行诗154首。主要剧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和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雅典的泰门》等。以人文主义观点,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社会矛盾;刻画了以新兴资产阶级为主的多种人物形象,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政治要求和生活理想;在揭露封建贵族的腐朽没落、谴责封建暴政的同时,也批判了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权力的不择手段和贪得无厌。作品提倡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等,反对封建束缚和神权桎梏,把解决矛盾的希望寄托于“开明君主”自上而下的改革和道德的改善。剧作人物性格鲜明、情节生动丰富、语言精练而富于表现力,对欧洲文学和戏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2.巴金(1704—2005):中国文学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黑浪、王文慧、余一等。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1920年进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1923年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并从事社会活动和编译工作。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其问,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于1929年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引起广泛关注。1928年底回到上海后从事文学创作。30年代初创作长篇小说《激流》(即《家》),反映封建家庭内部两代人的冲突,揭露封建礼教对青年的戕害,赞美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抗争,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此后又创作长篇小说《舂》和“爱情的三部曲”,中篇小说《新生》《死去的太阳》《砂丁》《雪》等,以及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电椅》等。作品风格热烈而浪漫,感情充沛,具有激进的批判现实的意义。1935年后担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文化生活丛刊》《译文丛书》和《文学丛刊》等。抗战期间曾担任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救亡日报》编委,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周刊。创作“抗战三部曲”《火》,长篇小说《秋》《憩园》《第四病室》等。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对抗战期间知识分子的苦难寄予深切的同情,在艺术上更趋成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作协上海分会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至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文化大革命”后发表五卷《随想录》,反思“文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85年创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2003年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有《巴金全集》行世。
新课导入荟萃
方法一
l.师:《西游记》中有一节写到一种果子,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板书:长生果)
2.师:现实中并不存在这种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果子。但今天我们却要学习一篇关于“长生果”的文章——我的“长生果”。(完成课文题目板书)
3.齐读课文题目。
4.交流作者信息。
师:这篇文章是谁写的?你能简单介绍介绍她的信息吗?
5.师:课文题目中的“长生果”打上了引号,可见它并不是指真的长生果,那指的是什么呢?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把“书”比作“长生果”。
师:作者为什么把“书”比作她的“长生果”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
【设计意图】由神话中的“长生果”导入课文题目,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继而抓住课文题目切入对课文的学习,不仅强调了书籍的作用,也抓住了学习的重点。
方法二
交流读书和写作感受导入:在平时的读书和写作上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吗?(学生交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叶文玲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分
享她在读书和写作中的一些感悟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读书和写作的收获和感悟,挖掘与文章情感的共鸣点,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理解作者的感受。
方法三
主题切人法: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直和书进行着有趣的对话。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我的“长生果”。
【设计意图】回顾本单元主题导入课文,不仅让学生对本单元的课文有一个系统认识,同时对课文主题也有所了解。
一线课堂实录
《我的“长生果”》课堂实录
一、品读比喻,引导运用
师:这么多优美成语构成的文章不用说一定也非常美,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课文。在作者眼里,书就仿佛是长生果,那么,她的读书生活又会留给她怎样的感受,课文中有一个总说的段落,你找到了吗?
生:第二自然段——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对于作者来说,读书生活像画、像音乐一样美好。
师:是呀,多形象的比喻,让我们一下感受到了读书生活在作者记忆里的样子。作者的少年时光都在读书里度过的,那么,再回忆起少年时光,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生:我会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
师:是呀,愉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开心、快乐。作者有没有更形象一点的表达这种愉悦之情?
生:作者同样用了比喻,说这种愉悦之情就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
师:闭上眼睛,感受五彩缤纷的花丛中胖嘟嘟的蜜蜂在采蜜,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想象郁郁葱葱的静谧山谷,清澈的泉水在石缝中嬉戏,叮咚,叮咚……你想说点什么?
生1:好美啊。
生2:好舒服,就像世外桃源一样。
师:是呀,每每捧起书,每每忆起少年时候的读书生活,作者就会有这样仿佛蜂蝶采蜜,泉水叮咚的愉快感受。来,让我们通过朗读读出作者的这种愉悦心情,这种美好回忆。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
师:感受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如果你善用恰当的比喻就能让读者真正感受到这种感觉。记不记得开学初老师曾经问大家,假如一本书你正看得津津有味却被别人拿走了,你会是什么感受?大家说的都是难过、生气。可是叫你说具体这种难受的感觉你却说不出来。现在,是不是也能学着作者这样,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这种难受让大家感受到?
生:可以说,这种感觉就像是有一百只虫子在我的心里挠,让我坐立不安。
师:给他掌声!你已经学到了作者的这种本领,祝贺你!
二、藏在阅读里的快乐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阅读提示里告诉我们,这篇课文讲到了两大块内容,一块和读书有关,另一块和作文有关。除了开头总起的两个段落,请你快速看看,哪几段是写读书的,哪几段又是写作文的?
生1:3—6。
生2:3—7。
师:看来有分歧,找到证据证明你的观点。
生1:第七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作文便常常居全班之冠。这说明已经开始写作文了。
师: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快速用双竖线分好课文层次。分好的同学想一想,读书和作文这两件事有什么联系么,为什么作者要放在一起写,你能用上关联词语来告诉我么?
生:因为我读了很多书,所以我的作文水平很高。
师:的确,读书和作文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多读书是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下面我们先看第一大块有关阅读的内容,看一看都有些怎样有意思的事情?
生:我觉得第六自然段最有意思。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作者因为有书读了就很着急地读,让我想到《窃读记》里林海音也是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师:我真佩服你,你能把学过的知识都联系起来,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读书方法。终于能有许多书读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怎么样?你能同样在这一段找到依据吗?
生:作者很兴奋。我“从小镇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最后的这个感叹号可以感受到。
师:你读书真专心,总能发现书本中的小秘密。是呀,一个小感叹号就透露出了作者当时的欣喜欲狂。所以她又说,对于她来说,这个有着几百册图书的文化站就相当于是——
生:绿洲!
师:是呀,对于作者来说,发现这个文化站就像是在沙漠中走到饥肠辘辘、口渴难耐时突然发现有茂密森林、有源源不断的水源一样惊喜,看来,她真是爱书到了痴迷的程度。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这一句——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我觉得作者真是看书看得如醉如痴了。
师:你有没有想到某一个成语?
生:废寝忘食!
师:是呀,这样废寝忘食地看书,怪不得后面写到,作者因此作文长居班级之冠。还有什么有意思的事?
生:第三自然段,我最早读书的事很有趣。一开始,我读的是香烟盒里的附赠物,叫香烟人。
师:所以那时候给大人买烟对于我来说是个——
生:美差。
师:平时你要是看电视看得正有味道,妈妈叫你去买酱油你会觉得怎么样?
生:烦!
师:可是现在,这样的事却成了——
生:美差!
师:你想说什么?
生:作者实在是太爱看书了,为了得到香烟人,原来并不喜欢的事都成了美差。
师:这样的事还有,你找到了么可是这样的美差——
生:常常被男生抢了去。
师:我拿不到香烟人又有了什么好办法?
生:我在男生玩刮香烟人的时候就在一旁呐喊助威,这样赢的人就会把香烟人给我看了。
师:我想问问女孩子,平时男生在玩这些无聊游戏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兴趣去给他们呐喊助威?
生:我从来不去,我觉得很没意思。
师:那么是不是课文的作者是个假小子,她特别喜欢男孩子的这些游戏?
生:不是,是对香烟人感兴趣。
师:你看,我的少年读书生活就是这么有意思,看的书一直在变,从最早的香烟人到真正的连环画,到最后的文艺书籍,(板书:香烟人——连环画——文艺书籍),书是随着年龄在变化,但是读书的快乐却从来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