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说课稿
《伯牙绝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该单元以“艺术的魅力”为主题展开的。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对所读的课文质疑,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自己的感受,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利于教学开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导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难点:把引导学生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文题目
1.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片段;这首古筝曲是不是能够动人心弦?关于这首乐曲的创作,有一个传说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从而揭示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感受古文音乐美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2.检查朗读情况,指导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重点指导难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教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指名读。
设计意图: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三)解文悟情,感受古文意境美
理解大意。
1.解题,相机总结学习方法:联系资料、借助注释以及要灵活变通地理解古文。
2.文中有哪些文言词是你在以往的古诗文学习中已经理解了的?
3.还不懂的地方怎么办?
(1)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2)自渎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3)全班汇报交流,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
在理解“哉”字时,引导学生用上“哉”字表述太高兴了(乐哉、喜哉、快哉)和太悲痛了(悲哉、哀哉、痛哉),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感悟深情。
1.得遇知音之喜。
你读出了文章写了哪两个人物?(生回答,相机板书:伯牙、钟子期)
从哪儿可以读出他们是知音?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的想法、心声,你的朋友都能懂得,这是古今多少人向往的美好境界啊!这样的朋友就叫做——知音。(相机板书:知音)让我们走近这对千古知音:焚一炉香,伯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子期凝望着远方,思潮起伏。同学们,现在你就是那善听的子期,让我们用心来聆听这动听的琴声吧!(播放音乐)
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随琴声飞向了那峨峨的高山之颠,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伯牙的手指熟练地拨弄着琴弦,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子期,此时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美哉、妙哉、壮哉……巍巍兮、浩浩兮、滔滔兮……)
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学生: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学生:晈晈兮若明月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透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那沙沙的春雨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学生:善哉:沙沙兮若春雨师:当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透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那袅袅的欢笑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学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师:当伯牙古琴,志在雷鸣,透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那隆隆的雷鸣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学生:隆隆兮若雷鸣。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呀!
2.痛失知音之悲。
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1)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2)生讨论交流,师总结出:(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句话(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四)背诵课文
1.生自由背诵。闭上眼睛,想想文章的思路和脉络,心中默背。
2.试背。放《高山流水》的乐曲。
3.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六、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 钟子期
知音
获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读通课文。
2.试着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文题目
1.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片段:这首古筝曲听来是不是动人心弦?关于这首乐曲的创作,有一个传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2.出示课文题目:伯牙绝弦。(强调“弦”读xián,不能读xuán。)
3.老师:现在,我们就来了解这个动人的故事。
二、总结学法,自主学习
老师: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同学们已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回想一下,应该怎样学习文言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借助注释,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课文的意思;弄不懂的词句和同学讨论,或问老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互正音,个别难句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可带读(视情况而定)。
3.老师范读课文。
4.说说老师在哪些地方作了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
5.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练读后再指名读,老师评价。
全班齐读,老师评价。
6.说说课文意思。
四、合作交流,理解文意
1.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弦、哉、兮。
(2)课件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生尝试读文,老师指导学生恰当停顿。
2.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学生可能提出:
(1)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弦扯断,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以示悼念。
(2)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3)善哉:太好了。哉,表示感叹的语气。
(4)若:好像。
(5)破琴:把琴摔碎。
(6)复:再,重新。
(7)兮:相当于“啊”。
(以上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自己获取)
3.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4.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五、布置作业,巩固内容
1.读熟课文。
2.试着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 ↓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 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重难点)
2.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
一、质疑提问,回顾知识
1.上节课,我们读懂了课文大意。学到这里,你对《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有什么疑问?
预设:伯牙为什么绝弦?
2.伯牙绝弦与谁有关?钟子期生前与伯牙交往的情况怎样?请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回答。
二、品读体验,深入理解
1.伯牙善鼓琴。
(1)学生读课文,体会伯牙如何善鼓琴。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番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理解句子。
②抓住两个“志”体会伯牙心与琴合二为一,“所鼓”即“所志”,琴技出神入化。
③读句子,读出伯牙琴声中表达的境界和抒发的胸怀志向。
2.钟子期善听。
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子期“善”听?
(1)指导学生再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a.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时,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b.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时,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兮若明!”)
(3)文中最能表现钟子期善听的句子是哪句?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清风、志在明月,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品味评价恰到好处。
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1)①伯牙当时已是楚国著名音乐家,他不会缺少赞美。为什么他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②当伯牙听见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你能体会到他怎样的心情?他渴望什么?”
(2)欣赏课文插图:古朴自然的环境,伯牙倾心演奏,子期沉醉其中,不时发出由衷的赞叹,其乐融融。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可用什么词语来概括?(心有灵犀)
(4)再读课文(除去最后一句),体会伯牙遇到知音的幸福。
4.知音逝,琴弦绝。
(1)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①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再弹也没有意思:(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可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②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断绝了什么?
断绝了自己的前程,断绝了自己的高超技艺,封闭了自己的心灵……
(2)让学生体会伯牙悲痛欲绝、痛不欲生的心情,想象他于子期坟前再弹《高山流水》的凄惨,摔琴的悲壮。
(3)再读课文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语气)
三、深情朗读,积累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指名朗读课文(配乐读),评读。
3.背诵全文。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在《警世通言》中。请大家课下找出这个故事来读一读。
2.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这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让我们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3.总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千古知音最难觅,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