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20课有的人

名师说课稿

《有的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该单元以“初识鲁迅”为主题展开的,这首诗是194911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二、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难点: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真正人生观。

四、教学策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节课教学我将采取多种对比朗读的形式,让学生熟读成诵,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又潜移默化加深对对比手法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题导入

导入:毛泽东同志一连用了5个“最”字,论定了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无可替代的地位。19361016日,鲁迅先生因病逝世,临终他说,“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然而,人们真的那么容易忘掉他吗?事隔十三年后,诗人臧克家在北京参观了鲁迅故居,有感而发,写下了诗歌《有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设计意图:引用伟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为学生理解本课的内容和思想定下基调,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每句诗读流利。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3.质疑探究:这里前四节诗都有两个“有的人”,它们的意思一样吗?这里写几种人?鲁迅是哪种人?另一种又是些什么人?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了?通过学生的自读以及和同桌的交流,明确这里写了两种不同的人,同时理解鲁迅先生是虽死犹生的那种人,他和反动统治者的行尸走肉有这根本的区别。

4.讨论、点拨:从题目“纪念鲁迅有感”中,我们知道作者就是要赞颂鲁迅先生,找找看,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知道是赞颂鲁迅先生的?两种人的结局一样吗?为什么结局会不一样?我们对待这两种人要有什么样的感情?设计以上的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去阅读探究,教师因势利导,抓住句子“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理解鲁迅先生和反动统治者对人民的态度不同,结局也就不同,提炼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以及对反动统治者的贬斥和痛恨。

设计意图:理解诗意是本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教学问题,帮助学生省时高效理解诗意,既要放手给学生阅读感悟,也要适当引导点拨,提升他们的理解。

(三)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交流听后体会:你们听到老师朗读诗歌时的声调、节奏都一样吗?感情都一样吗?在学生交流之后,明确:鲁迅先生和前一种人是完全不同的,他们有着强烈的对比,因此在朗读中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诗歌赞颂了鲁迅先生这样的人,也贬斥了反动统治者,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读呢?交流小结:第一种人要读出鄙夷、蔑视的感情,第二种人要读出肯定、赞扬的感情。

2.多角度练读,学生采用同桌比读、男女比读等多种形式去练习,强化诵读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师的范读,一方面能引导学生体会到诗歌的对比写法,另一方面进一步感受到诗意和诗情,感悟到朗读的魅力,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练习,维护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愉快的学习。

(四)升华认识,拓展学习

1.鲁迅先生给人民当牛马,情愿做野草和敌人斗争,人民永远记住他;而反动统治者却剥削人民,欺压人民,人民当然要痛恨他们。让我们怀着对鲁迅的热爱敬仰之情,对反动派的鞭挞唾弃之情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

2.课后搜集关于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和同学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小结本诗的写作目的,升华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认识,激发他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最后的拓展学习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进一步了解鲁迅的光辉形象。

六、板书设计

有的人

有的人      有的人

死(肉体)    (肉体)

活(精神)    死(精神)

做牛马        骑头上

记住         摔垮

 

获奖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文题目

1.导入:人固有一死,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死得重于泰山;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死得轻于鸿毛。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

学生举例,老师评析、小结。

2.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2.你读懂了什么?说一说。

三、合作交流,领悟内容

1.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然后在班级交流心得。试着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

2.诗歌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

(1)理解第2节与第5节。

引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理解课文第3节与第6节。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比喻鲁迅愿用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骑在人民头上、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四、精读诗歌,领会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感情。

2.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注意节奏、语气、重音等。)

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细读诗歌,加以体会。

4.小结齐读:这首诗运用了反复、对比的手法,热情地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无情地鞭挞了那些欺压人民、危害人民的反动统治者。

让我们怀着对鲁迅的热爱、敬仰之情,对反动派的鞭挞、唾弃之情,齐读这首诗。  

五、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1.学了这首诗,你肯定收获很大,你或许会思考怎样活着怎样才有意义;你或许有许多心里话想对鲁迅先生说,想对同学们说,写一写。

2.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生与死的评价:

有人活着——行尸走肉

有人死了——虽死犹生

对人民的态度:

骑在头上——当牛作马

刻入石头——愿作野草

只为自己——甘为他人

人民的态度:

把他摔垮——永远记住

烂得更早——野草青青

看到下场——举得很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