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说课稿
《一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面》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该单元以“初识鲁迅”为主题展开的,这篇课文是篇回忆录,讲述了1932年秋天,记叙了作者阿累与伟大的作家鲁迅在内山书店不期而遇,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一次会面的过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课文在记叙“一面”的过程中,突出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抓住最能突出鲁迅先生精神品质的肖像特点——“瘦”进行着力刻画和反复渲染,充分表现鲁迅先生为人民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选择了其中的一个点,即抓住文中对鲁迅先生三次不同角度,不同特征的外貌描写,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的写作手法,学习如何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以及学生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窘相、厚实、陡然、大病新愈”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三、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中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形象,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表达方法,体会表达效果。根据此要求,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教学难点设定为: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学习观察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个性。
四、教学策略
在教法上,我将以启发教学为主,读、说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学法上,我将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默读,观察、练说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表达分析能力,和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
教学策略的设计是根据教学模式和教材特点确定教法,符合新课标在识字和阅读教学方面的要求,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点拨和讲解,重视了学生的学,使学生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化用俗语,联想导入
“一面”会让我们产生哪些联想?板书课文题目,学生回答。
(二)通读课文,理清思路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句。
2.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交流,师总结,相机板书)
3.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4.师:“对于一个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阿累来说,为何有如此效果?让我们一起走进阿累眼中的鲁迅。”
(三)聚焦外貌,重点研读
1.师:短暂的会见中,最让阿累难忘的是鲁迅的哪一方面印象?(生回答:外貌)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并画出鲁迅外貌描写的句子,把握其顺序,用一个字来概括其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出:课文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极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紧紧扣住一个字——“瘦”)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总共有几次写鲁迅的“瘦”,读出相关词句,并找出瘦的原因。
明确:6处。“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
3.除了肖像描写,本文还有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其中“我”同鲁迅先生的对话很精彩,意味深长,由学生找出“我”同鲁迅的对话,并自找拍档一起表演对话,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感受。
4.让学生回答学习目标中的第一个问题: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严肃慈爱、顽强战斗、关怀进步青年、无私奉献。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即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概括能力,并汲取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
5.引导学生,同桌互读描写外貌、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语句强烈的感情色彩,同桌交流。
(四)学习观察人物的方法。
要能描写一个人物,首先要学会观察,我们的作者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
1.请班上一名同学作为“模特”。(同学之间本身比较熟悉,容易观察,又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2.学生观察找出其特征,并用词语进行描述,教师随机纠正、点拨如何用更好的词语进行表达,将观察特征和词语的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边观察边学习描述。
六、作业布置
写你熟悉的一个同学,但是要求不要透露他的名字,把他的特点写出来,明天班内举行认人行动。(利用小学六年级学生爱猜的心理,开展“认人大行动”,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七、板书设计
一面
起因:书店浏览书籍
经过:巧遇鲁迅先生
结果:先生赠书给“我”
获奖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文题
我们刚学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了解到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这是鲁迅先生侄女周晔眼中的鲁迅。那么在一个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员眼中,鲁迅又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阿累中的鲁迅。(板书课文题目:一面)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先写“我”与鲁迅一面之交的背景。
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缺钱造成的窘况。
重点写“我”与鲁迅的会面。
第二部分:写一面之交对“我”的巨大鼓舞和影响。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探讨:这“一面”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自读感悟,赏析重点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一面”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说说理由。
1.针对问题让学生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到相关句子,再谈自己的体会。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先生又是多么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先生那“黄里带白的面孔”,那“竹枝似的手指”“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作者时刻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使自己不断进步。
2.重点分析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你能够从中感悟到些什么?(可以结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加以理解。)
课文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紧紧扣住一个字——“瘦”。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看,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
3.重点句子理解:
(1)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父亲”,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公交车售票员,受人歧视。然而此刻鲁迅先生却对“我”这样温和,这样亲切,使“我”从心底感到温暖,感到慈父般的爱抚。
(2)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一个是崇拜鲁迅的文学青年,一个是关心、热爱文学青年的鲁迅,心有灵犀,一见如故。“我”那种激劫的心情简直无法抑制,但又不能不按捺下去。“结结巴巴”,表明“我”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就站在身边,激动、幸福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我向四周望了望”,表明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和险恶。
四、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讨论:题目“一面”除了可以理解为“作者与鲁迅的一面之缘”外,你还有其他有新意的理解吗?
2.根据以上的讨论,试着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一面
(瘦)
让人心疼 从远到近 抓特征
精神抖擞 整体到局部 表性格
让人敬仰 有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