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19课一面

教材研读笔记

【重点】

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成长。

面对“我”钱不够,买不起书的窘态,鲁迅先生慷慨相助,只收了《铁流》的一块钱本钱,并将他的《毁灭》赠送给了“我”。这一面之缘,“我”铭记终生。

【难点】

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文中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紧扣一个“瘦”字。全文共六次写瘦,展现了鲁迅先生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鲁迅先生瘦弱的身体却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令人钦佩。“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子“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自学辅导点】

抓住“进店——买书——得书——出店”的经过,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理清脉络,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背景资料

相关资料

内山完造和内山书店:内山完造(18851959),日本冈山人。20多岁来到中国,起初在上海贩卖药品,兼售书籍,后开设了内山书店,自起汉名邬其山。鲁迅与内山结交约在1927年底,两人友谊甚深,过从甚密。内山书店曾经是鲁迅躲避国民党反动派通缉的秘密住所。鲁迅接待客人,也多在内山书店。鲁迅和内山曾数度合作,办过版画展览。鲁迅曾为内山的作品《活中国的姿态》作序,并有《赠邬其山》五律一首。抗战胜利后,内山回到东京,致力于中日友好活动。19599月,内山以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身份来华访问,因脑溢血去世。依其生前意愿,葬于上海。内山书店亦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场所。

 

新课导入荟萃

方法一

1.导语:同学们,你们有过一面之交的朋友吗?他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售票员阿累和鲁迅也是一面之交,但这一面却让阿累终生难忘,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阿累的《一面》,去解开这个谜。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同学们,对于这篇文章的作者阿累,你们了解吗?把你知道的课前搜集的资料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好吗?(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3.对于鲁迅,我们以前曾学过有关他的文章,你还记得吗?你知道他的为人吗?(介绍鲁迅并谈自己的看法)

师:同学们大多知道他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而对他的为人或许并不了解。其实。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民主战士。他在《自嘲》诗中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正是鲁迅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面》,相信大家经过“一面”之后,一定会对鲁迅其人有更深的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新课,给学生一种。亲近感,同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方法二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通过学习《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

板书课文题目:一面

【设计意图】设计这样的情境导入,能够很快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而使他们产生对课文学习的热情。

 

一线课堂实录

《一面》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作者原来并没有见过鲁迅,仅有这一面之缘,仅仅是这一次就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大家已经自读了课文,了解到作者观察最多的是——

生:外貌。

师:一共观察了几次?

生:三次。

师:先看第一次外貌观察有什么特点?

生:这次外貌观察从距离看比较远。

生:由于当时下小雨,所以暗得很。再则由于人物在书店的里面,因此看到的人像只能是模糊的。

师:作者对先生的观察,是一瞥的印象,只有一个粗浅的轮廓。现在我们看第二次外貌观察,与第一次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这次观察的距离比第一次近。

生:这回观察得比较清楚。

师:请你具体地说说。

生:老师我觉得作者在这里观察的情况有些矛盾。比如: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这就是说鲁迅先生不是一般的瘦,而是一种病态的瘦,但又怎么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呢?

师:啊,你提出了一个别人不大注意的问题,证明你学习用心。大家想想是不是矛盾的?

生:我看过鲁迅的照片,他确实很瘦,但两只眼睛很有神,像两把剑,我觉得作者的观察很准确。

师:第三次外貌描写与第二次相比又有了不同。通过比较,我们懂得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观察一次比一次——

生:细致。

师:对鲁迅先生的认识越来越——

生:深。

师:事实上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是不是单纯依靠外貌观察呢?

生:不是的。

师:还有什么观察?大家说说。

生:还有语言、举止、神情的观察。

师:请说得具体点。

生: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鲁迅先生这样向读者推荐别人的书。这句话是那样的普通,却使作者的心情激动而发生疑惑。为什么?因为自己是地位低微的工人,却得到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的诚恳劝告,这是很不寻常的事,所以断定荐书人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师:通过语言的观察对先生的认识加深了。

生:鲁迅先生对作者说: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本来三块两角的书,现在只收一块.钱。这件事情太出作者的外了,所以他感到惊奇诧异。对面前的这个人的认识又加深了。

师:你们的意见是,作者第三次观察是在对鲁迅先生的语言、神情、举止的观察,对先生的了解一步步加深的情况下来完成的,因此那印象要比单是外貌观察的第二次要深刻得多。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观察人物的方法: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情、举止的直接观察和通过书刊了解人物的间接观察,了解认识人物内在品质的方法。

师:以上谈的,是作者与先生偶然见面观察到的情况,我们称这种观察为直接观察。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是靠看书板、读资料、听广播等渠道来认识事物的这种获取知识的方式就叫间接观察。我们看作者认识鲁迅有没有间接观察的成份?

生:有。当作者看到《毁灭》的书脊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时,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作者为什么我得鲁迅译的书可信赖?因为他读过鲁迅的不少作品,了解了这位作家。

生:从本篇中我先看那后记(我读鲁迅先生的书,一向是这么读法)这句话里可知作者经常读鲁迅的作品。

生:作者说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一一这也证明作者读过介绍鲁迅的文章。

生: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心里乱蹦这里也说明作者间接认识了鲁迅。

生: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这段语言更证明了作者早已对鲁迅先生有了全面了解:懂得鲁迅是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师:很好,这些都是作者对鲁迅先生的间接观察。到这里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在短时间里对先生能了解得那么深,原来他是把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结合起来。

师:一、二段分别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这是应该的。但为什么要交代作者的职业?

生:我认为交代本人的职业有必要。解放前的卖票员地位低下,因此被人欺负轻视。但作者却受到内山老板的优遇,说明内山没有小看他,侧面说明内山对中国人的感情是友好的,从而为下文书店出售中国作家翻译的进步书籍,在本文作者被是否买书感到为难时把鲁迅喊出来?

生:因为是英国公司雇员,工资低,随时失业,为买书难做铺垫。

师:我想讲明一点,解放前不少洋人瞧不起中国人,洋资本家更不把所雇的中国工人当人看,随意打骂是常有的事。洋人在中国可以为所欲为,中国工人受了虐待是无法申诉的.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解放。

生:表现了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刚才我们讲的都是关于间接观察的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观察人物的方法: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情、举止的直接观察和通过书刊了解人物的间接观察,了解认识人物内在品质的方法。同学们可以把今天的所学运用到平时的观察和写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