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研读笔记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概括课文中心的方法,进行概括小标题的训练。
标小标题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文章的段意概括出最简单的话或词语做小标题,二是从又中找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句子或词语做小标题。
本文的小标题可为:“深切的怀念”“谈书送书”“论现实”“帮助车夫”“阿三的回忆”。
【难点】
1.理解“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的意思,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这句话意思是说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人民没有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受反动派的迫害,人民的革命斗争处处遭到反动派的镇压。
“四周黑洞洞的”,暗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是指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这是鲁迅在用开玩笑的方法、令人深思的语言抨击旧社会,表现了鲁迅先生诙谐幽默的性格和乐观精神。
2.“我”在“帮助车夫”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寒意”,这“寒意”有何深意?
这个“寒意”,一是指天气的寒冷,二是指当时社会工人阶级过着非人的生活,处处受压迫,社会现实非常残酷。
【自学辅导点】
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中心句,进而深入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
【亮点】
“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高度概括了鲁迅先生“心系民众”的高尚品质。
课文背景资料
时代背景
一九三几年,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的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也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新课导入荟萃
方法一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了本课,你会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先看课文题目,你知道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吗?
【设计意图】谈话简洁明了,开门见山,直接把学生带入主题,把确立目标的权利交给了学生,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方法二
1.告别了鲁迅儿时的挚友闰土,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侄女眼中的鲁迅——板书课文题目: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
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
“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具有既是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和欲望。
一线课堂实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前两件事,对鲁迅先生的高贵人格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外两件事。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作者看到了令她永生难忘的一幕,她看到了什么呢?
生:看到了一个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
师:作者只看到这一点吗?谁补充?
生:还看到这个黄包车夫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面淌了一滩血。
师:还看到什么呢?
生: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作者当时看到的情况完整地说一下?
生:作者看见一个黄包车夫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他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边淌了一滩血。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再说一遍?(两生回答后)“呻吟”是什么意思呢?
生:因为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师:既然黄包车夫捧着脚,呻吟着,这说明他的伤势怎么样?
生(齐):伤势很重。
师:从课文哪句话,你能看出来他的伤势很重?
生:脚下淌着一滩血。
师:如果伤势不重,就应该把这个“淌”字改成什么?
生:改成“流”。
师:或者……
生:滴。
师:如果伤势不重,流的血不多,作者就应该把“一滩血”改成什么?
生:改成一点儿血。
师:或者……
生:一滴血。
师:正因为他伤势这么重,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才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生:经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师:是吗?应该怎么说?
生:应该说是经过好多的折磨。
师:对啦,说成折磨比较好。
师:“饱经风霜”懂了吗?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写下来。用“这位车夫才三十来岁……”开头。
学生练习写,最后请学生上台读。
师:面对这位车夫,鲁迅先生是怎么做的?请大家把这段课文小声读一遍,考虑作者哪些动词用得特别准确?(生读后)谁说?
生:拿、扶、蹲、跪、来、敷、扎棗我觉得这些词用得好。
师:还有吗?谁说?
生:跑、跪、洗。
师:是的,鲁迅先生当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而黄包车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生:他是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人。
生:他是一个下层社会的人。
生:他是一个在贫穷、饥饿中挣扎的人。
师:鲁讯先生和黄包车夫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悬殊,但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的精心,而且没有一点架子,特别是在那寒冷的环境里,鲁迅先生没有丝毫地想到自己,却把温暖……
生(齐):送给了别人。
师:这再一次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当作者看到这幅惨景时,她是怎样想的呢?
生:她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师:这是作者当时的想法,也是向伯父提出的疑问。伯父的回答,作者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你能想象出伯父当时是怎样回答她的吗?生:他可能说:小晔,你看这社会多么黑暗!
生:他可能长叹一声:唉,这真是人吃人的社会啊!
生:他可能说:唉!这世道真不合理。
师:当时,鲁迅先生在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时,是什么表情呢?谁说?
生: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突然就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
师:这是表情。还有什么动作呢?
生:他把那枯瘦的手按在作者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鲁迅先生当时的表情、动作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课文中哪个词能体会到这一点?
生:两次都用到了“清清楚楚”这个词。
师:根据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你能想象出他当时有哪些想法呢?
生:从他的叹声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唉,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从他的动作中,可以想象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生:他想,我们决不能再让下一代过这种痛苦生活了。
生:他在为拉黄包车的而叹息。那时候社会黑暗,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分差很大,这个拉黄包车的人就连一双鞋也买不起,光着脚在冷得像冰的天气里跑。
生:他一是为了旧中国而叹息,二是也有一种很无奈的感觉。因为他想这么多人来来往往已经看见这个车夫了,但没有人去管他,好像他不存在一样,他就想改变这个旧的中国,但他有感到自己没这个能力,所以他就感到非常无奈!
师:一种无奈的叹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命运而叹息,为了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而叹息!
师:他在为国家为民族的命运而叹息!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的时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正在流血,正在哭泣。面对这些,一生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一生都在与黑暗势力战斗,在为民众呐喊、在执著追求光明的鲁迅先生,此时他的内心思潮起伏,多少忧虑,多少愤慨,都化作了一声深深的叹息!请再读读这段文字,试着去触摸那颗心,去感受那份情感。
学生再读读这段文字。
师:那么我们能感受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师: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的确……为别人想得多。”(读两遍)
师:“别人”指哪些人?
生:劳动人民。
师:课文中指——
生:车夫、女佣、“我”。
师:不仅是“我”,还有广大劳动人民、广大的少年儿童。伯父去世了,所以去吊唁的人有——
生:工人,有学生,各种各样的人都有。
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爱戴鲁迅先生呢?
生:(朗读)“的确……为别人想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