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16课青山不老

教材研读笔记

【重点】

重点: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年迈的老人,面对山沟的恶劣险峻,毫不退却。为了种出一片绿洲,他早出晚归,辛苦了15年,“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他栽树回来,与他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也过世了,连最后一眼也未见到,这是何等的遗憾与心酸呀!可执着的老人放弃回城享福,依然扎根在这恶劣的晋西北,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可见老农的勇敢与坚强。他无私奉献,不求索取,一心为生态、为村民,他如青山般永垂不朽,留给后人的是清凉与希望。

【难点】

为什么说老人“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青山又何以不老呢?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一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延续,老人的精神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老农的精神将与日月同辉。

【自学辅导点】

带着“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这两个问题来思考,从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和院子所处的小环境两个方面进行理解,由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感悟老人坚定的信念与执着的精神。最后,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的含义。

 

课文背景资料

相关资料

1.晋西北:晋西北在山西,通常指的是保德、河曲、偏关三县,它们隶属于忻州市,隔黄河、长城与陕西、内蒙古相望。

2.晋西北的风沙危害: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个县()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人们最大的敌人。

 

新课导入荟萃

方法一

1.播放歌曲《青山不老》。

2.板书课文题目,生齐读课文题目。

3.阅读学习提示,交流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自读课文的学习,就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品读方法,通过交流学习方法,让学生更加清楚明确,同时也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方法二

师:同学们,《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中印第安人对他们那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令我们感动。在祖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也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现在我们学习《青山不老》这篇课文。

板书:青山不老。(生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一篇课文内容,引出新的学习任务,直接点明文章的主题,并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线课堂实录

《青山不老》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让我们感动,那片土地如此美丽,如此温馨,令人向往。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着这样的美景。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欣赏。师配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同学们,你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树林。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片美丽的,富有生机的青山。

师:是啊,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景色真优美。那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感受它的美丽吧。

师:这么富有生机的美丽树林到底在哪呢?

生:中国的晋西北。

师:同学们,那我们就一起走进晋西北,看看那里除了这美丽的青山,

还有些什么?请同学们浏览全文。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评价一下吗?

生:真棒!

生:惊叹!

生:佩服!

生:奇迹!

生:敬仰1

师:真的很会读书,你们都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这些感受只能用一个词来表达那就是——

生:“奇迹”。

师:那到底是什么样的奇迹呢?

生: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师: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而他的创造者竟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81岁的瘦小老头。

生:一个拄着拐杖,慢慢迈步的老人。

师:难怪作者这样感叹“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让作者感叹的不仅因为创造奇迹的居然是个高龄老人,还因为是在如此险恶的地方。那到底这个地方怎样的险恶?请默读课文,寻找答案。

师:这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想想,用一个词说说这里留给你的印象。

生:风沙肆虐。

生:穷山恶水。

生:干旱沙尘暴盘踞之地。

生:环境险恶。

师:那是怎样的险恶呀!只要西伯利亚大风来临,庄稼轻则苗死花枯,重则连根拔起,干旱时地皮都会被掀掉一层。

生: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师:如此肆虐的西伯利亚大风并不是偶一为之,竟是常来呀!

师:在这样的环境下,栽活一棵树谈何容易呀!它可能因(干旱)而枯萎;可能被(寒霜)冻死;还可能被(风沙)掩盖。

师:可是,老人栽种的树苗不但成活了,还都是长得这样生机勃勃,这真是了不起的奇迹呀!

师:如此险恶的环境老人凭借什么创造了这绿洲呢?请自由朗读读文,寻找答案。

师:老人怎样战胜险恶坏境,课文第几自然段告诉了我们。

生:第三自然段。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或几个词说说老人是怎样战胜险恶的吗?

生: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杠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师:为了与险恶的环境作斗争老人起早贪黑,生活清苦。

生:共同植树的7位老汉,现在已有5人离世,妻子也孤独过世。

师:为了与险恶的环境作斗争老人“痛失亲友,生活孤独”

生: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

师:为了与险恶的环境作斗争老人放弃享受,选择吃苦。

生: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师:为了与险恶的环境作斗争老人奉献一生,奉献生命。

师:就这样一天一天又一天,从65岁到81岁,老人起早贪黑,过着艰苦孤独的生活,风雨无阻地与险恶的环境作斗争,终于创造了这了不起的奇迹——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生齐读。

师:这个老人的原型叫马永顺。

出示幻灯片补充资料。

师:就是这样,生命不止,种树不息,这份坚持造就了了不起的奇迹——

师:老人还有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生:费劲千辛万苦种上的树苗,不久就死了。

生:有的树苗被沙尘掩埋。

生:经济困难,他靠土豆当主食,硬是买苗栽树。

生:腿伤复发,不放弃植树。

师:“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同学们此刻通过这一连串的数字,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老人什么样的形象呢?

生:伟大。

生:了不起。

生:执着。

生:坚韧,有毅力。

师:带着你的情感读一读。

师:同学们: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是满山遍野的绿。齐读。

师:同学们,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还是老人15年与恶劣环境斗争的不屈不挠: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是风沙面前一道天然屏障。齐读。

师:老人呀,15年的艰苦漫长岁月,你放弃了享清福,独守这穷山恶水。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你质朴的话语在我们耳边响起。让我们看到了眼前独特的树林景观,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

师:杨树、柳树——

生: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师:看不见它们的根。

生: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

师:树却——

生: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师: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

生: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师:是的。

生: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

师:有了这绿树——

生: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师:难怪老人说——

生: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师:如此质朴的语言之中是老人那颗绿化家园之心,保护环境之志,造福他人之精神那。

师:难怪作者这样赞叹——

生: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师:有谁能理解?

生:另一种东西指青山。

师:这只是指表面,实质指什么呢?

生: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老人绿化家园的决心。

生:老人造福子孙的行为。

生:老人保护环境的精神。

师:老人能与日月同辉,山川共存的吗?那与日月同辉,山川共存的到底是什么呢?

生: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那与日月同辉。

生:是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永远流传。

生:是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环境的这种精神永远闪光。

生: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只为造福他人的气概永远流传。

师: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无私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老人不仅自己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他还从一个人植树到全家20多口人一齐上阵,乃至一大批干部、学生都参与植树,到马永顺2000年逝世时,包括马永顺林场职工、马永顺中学师生在内的壮大了的“马家军”已经植树5万多株。此刻你们认为这青山会像老人一样老去吗?

生:不会,因为他的精神已经得到传承。

生: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青山就不会老。

师:你们说得很好,有了老人战胜险恶的大环境,克服艰苦的小环境,也要创造奇迹,绿化家园的精神传承,这青山不会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