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研读笔记
【重点】
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分析罗斯福决策的失误的?
一是为了保护鹿而消灭狼,结果事与愿违。因为狼吃鹿,“就可以将森林中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令合理的程度,森林也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面目全非”;而没有了狼,鹿无限度繁殖,“一旦数量超过森珠可以承载的限度,就会摧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对上述道理,罗斯福不仅不了解,甚至“想不到”。
二是罗斯福制定这项政策依据的是“习惯的看法和童话的原则”,而不少习惯的看法和童话的原则仅仅是“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并不符合客观规律。
“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这是在对“习惯的看法和童话的原则”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难点】
本文的写作思路。
先叙述具体事例,再分析这一故事产生严重后果的原因,最后从教训中概括出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自学辅导点】
重点阅读7~9自然段,思考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人定胜天”,必遭祸殃。
课文背景资料
相关资料
1.生态平衡:又叫自然平衡。任何生态系统都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地演变。当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其内部能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的相对稳定状态时,叫做生态平衡。这时,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形成一定的食物链网。当受到干扰时,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使之逐渐恢复到原有的状态。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的开发利用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常常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森林毁灭、水土流失、草原荒废、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
2.动物的相关相克:生物学家发现,鼠害严重的地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蛇类被大量捕杀。在大自然中各种生物之间有一种自然的平衡关系,它们彼此既相关又相克。如果人为地打破生物之间的这种平衡,必定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新课导入荟萃
方法一
1.聊聊“鹿”和“狼”。
(扳书:鹿和狼。)同学们,在你们的心里,“鹿和狼”放在一起,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自由解说:鹿的可爱、秀气、善良、神奇;狼的凶残、血腥……)
鹿和狼在一起,自然没有什么好结果,只能被狼残忍地吃掉。
2.揭题导入。
(补全题目:鹿和狼的故事。)今天我们要感受的鹿和狼的故事可能会与大家对于鹿和狼的习惯看法有很大不同,尤其是与我们在某些童话里读到的观念,更是背道而驰。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固有经验和习惯思维出发,解读出鹿和狼的童话角色及其深入人心的习惯看法,以此与课文所讲述的真实事件构成认知和情感上的巨大落差,形成阅读张力,营造强烈的阅读期待。
方法二
(PPT出示鹿和狼的图片。)
1.师:看到鹿和狼的图片,你分别会想到哪些成语?(狼心狗肺、鬼哭狼嚎……)
对于这两种动物,你喜欢谁?为什么?(生自由回答。)
是啊!鹿通常是美丽善良的化身,而狼却凶恶残暴,什么“狼心狗肺”“鬼哭狼嚎”等,可以说狼在我们心中就是罪恶的化身,应该毫不留情地将其消灭。
2.导题:但在凯巴伯森林就曾发生过这样一个鹿和狼的故事。
(板书:鹿和狼的故事。)
【设计意图】从积累词语入手,引出课文题目,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一线课堂实录
《鹿和狼的故事》课堂实录
师:喜欢动物的故事吗?狼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
生:凶恶、残忍的。
师:鹿在你们心中又是怎样的?
生:美丽温顺。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狼还有鹿有关系的课文,齐读课题。
生:鹿和狼的故事。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我想课文是讲鹿和狼之间发生的事情。
师:能再具体一些吗?
生:我想是讲鹿和狼之间发生的一场浩劫。
师:我们来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课文是讲故事还是讲道理?请自由读课文。
师:请大家读一读黑板上的词语。
师:请大家说说看,课文是讲故事还是讲道理?
生:我认为课文是讲道理。
生:我认为课文既是故事,又讲道理。
师: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了。综合起来讲会更准确些,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道理。下面请大家再说一说,课文到底是讲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课文讲的是动物界是相互联系的,必须遵守生物间的相互联系。
师:说得很对。这种相互联系到底是什么,我们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我们就是要遵守动物乃至生物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这种关系,概括地说,就是要遵守客观规律。
师:我们再来读故事。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你在读哪里时感到最痛快,在读哪里时又感到最痛心。
生:我读第三自然段最痛快。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狼凶狠,专门吃鹿,被猎人打死了,所以很痛快。
生:我读第二自然段时最痛快,读第三自然段时最痛心。
师:为什么呢?
生:为了让鹿得到保护,不但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还请猎人来消灭狼,所以我很痛快。读第三自然段时我很痛心。因为,下令消灭狼后,最后的结果是植物减少,土地枯黄,连鹿也没有得到真正的保护。
师:你也说到了第五六自然段。
生:我在读第二三自然段时感到痛心。
师:你的意见与别人不同,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生物都是有生命的,我们不能根据自己的片面判断来决定它们的生死。再说,消灭狼也会造成生物链的破坏。
师:你真厉害,比罗斯福总统的水平还要高。如果当时罗斯福总统也懂这个道理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了。罗斯福总统为什么没有想到呢?美国那么多专家为什么没有想到呢?这是时代的差距。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不够深,这也说明,我们人类认识自然也有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枪杀狼一共花了25年时间,可是课文中却只用了几句话?
师:读一读这4句,我们发现了什么呢?平时我们的老师讲,写作文就是把故事写具体,写生动,可这里为什么这么写。
生:因为这篇课文是讲道理的。所以故事就写得非常简洁。如果把它写得很具体,那就变成写故事了。
师:你的理解很正确。我们再来读一读我们感到痛心的地方,也就是课文的第五六自然段,狼被消灭以后,给森林和鹿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我们边读边想象,我们的眼前浮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想象中的画面。
生:鹿啃光了灌木丛又啃小树,啃光了小树又来啃大树的树皮,森林被弄得面目全非了。
生:本来郁郁葱葱的森林变成了大沙漠,鹿群发狂地奔跑着寻找食物。
生:森林中只剩下一点点可怜的食物,一群鹿都来争抢,一些老弱病残的鹿抢不到食物,只好活活地饿死了。
师:为什么森林中会没有足够的食物呢?
生:因为森林中的食物是有限度的,现在鹿太多了,这样食物就不够了。
生:森林中全是黄色的土地,鹿与狼两败俱伤。
师:大家说得很好。面对这样的严峻的现实,怎么办?
生:放狼。
师:办法很好。这场灾难出现后,美国政府为挽救错误决策带来的恶果,于上世纪70年代制定了“引狼入室”计划,想不到却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未及时实施。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这个计划终于在1995年得以实施。当年从加拿大运来的第一批野狼放入森林,森林中又焕发勃勃生机。
师:大家可以看到,要实现放狼计划是如何的困难。我们都主张放狼,那么我们把自己的理由说给大家听吧。为了做到有理有据,请大家认真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再用自己的话说。
师:好,我们来说出自己的理由。
生:放狼可以使生物之间保持平衡状态,我们不能破坏平衡。
师:放了狼的话,不是又要去吃鹿了吗?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保护鹿呀!
生:不能这样说,狼虽然吃了鹿,但是多数是病鹿,因为健康的鹿跑得快,狼很难追上。吃掉了病鹿,就减少了疾病对鹿的威胁。
师:有道理,还有其他理由吗?
生:另外,狼吃掉一部分鹿后,就可以控制鹿的数量,这样就不会给森林带来危害了。
师:有道理。归纳一下,狼吃鹿,一是可以控制数量,二是可以减少疾病。我想还有一条理由,鹿为了不被吃掉,就会拼命地奔跑,这样鹿就会更加强壮。
师:大家再来看黑板,最初消灭狼是为了什么?
生:保护鹿。
师:结果呢?
生:森林被破坏了,鹿也死了。
师:所以我们必须记住这个教训,一定要遵守客观规律。
师:这节课,我们读了课文,想象了画面,也明白了通过一个故事来讲道理的写作方法。请同学们课下读一些和这篇课文相似的文章,继续体会这种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