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说课稿
《别饿坏了那匹马》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该单元以“真情”为主题展开的,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全文主线清楚,脉络分明,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品德。朗读本文,不能不为这些人美好的心灵而感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通过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普通百姓美好的心灵,体会“我”对青年的感激之情。二是进一步领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二、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2.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
通过以上分析及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把引导学生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感激之情,体会人间真情,为本课教学重点。把领会描写课文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为本课教学难点。
四、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采用朗读品悟法、情景教学法等方法来组织教学,优化课堂各个教学环节。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朗读感悟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积累,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始,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通过学习《穷人》一课,让我们体会到桑娜和渔夫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那么今天大家跟随老师一起走进新的课文,去聆听一个感人的故事。顺势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疏通字句,整体感知
首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时提出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随机指导生字读音,比如“溜之大吉、刻骨铭心”。然后默读课文,引导学生交流读后感受。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读中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在读中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为后面的研读,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品读课文,研读感悟
在设计这个环节,我的切入点是:课文三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句子,进行三次品读课文,进而体会人物的品质。
1.研读残疾青年。
(1)第一次重点抓住残疾青年第一次叮嘱我的话展开讨论,并且能联系上下文学习,明白青年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发现我的处境,进而想方设法帮助我,又不想让我知道的精神品质。
(2)第二次品读是抓住青年吩咐他妹妹的话,通过抓残疾青年的言行、神态描写中关键性的词语来体会人物美好品质。
(3)第三次品读我的说的话,目的也是进一步体会文中残疾青年为了不让我知道真相那份努力。
因此,抓住重点词句朗读、体会、感悟,让学生从中体会人物的良苦用心以及乐于助人,进而感受到人世间的真善美,更重要的事让学生明白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研读“我”的感激。
阅读的理想境界是学生能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与碰撞,并产生自己的读书感受与情感体验。但对小学生而言,决大部分还缺乏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还很难自发地“走进”课文,达到“对话”境界。这就需要教师铺设台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其间。我让学生借助问题的指引:“找一找,仔细读”,再通过“谈一谈感受”的方式进行文本的对话,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透过文字背后,读懂我此时的内心世界。
当我推门进去的一瞬间,我的心理是无比的震惊的,进而是无比的感动。我主要让学生抓住这段话中的关键词和标点来体会当时我的心理活动。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言语品析,语感训练,体现体验性学习方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新授课接近尾声,学生还沉浸在残疾青年美好品质的赞叹之中,表达的欲望不知不觉被激发起来,我顺势这样引导学生:“当我明白残疾青年为帮助我的良苦用心时,我会想些什么呢,会对残疾青年说些什么呢?快动笔,把你想到的写一写。”
在这种语言训练中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实现从学语文向用语文的过渡。
六、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通过抓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自主朗读、合作探究中体会到残疾青年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别饿坏了那匹马
善良
乐于助人
获奖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欺骗谁?
(2)为什么欺骗?
(3)怎么欺骗的?
设计意图:通过欺骗导入课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自读学习提示,明确目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故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也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三次,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对说的;第二次是“我”每次背着马草到书摊时,残疾青年冲屋里的妹妹喊话时说的;第三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前两次是残疾青年为了让“我”安心看书学习而说的善意谎言,第三次是“我”真的担心饿着马。)
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体会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心灵。)
三、自读感悟,赏析重点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课件:
(1)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
“一愣”代表什么?“一亮”又说明什么?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
姑娘茫然的眼睛里透露出的讯息是什么?“命令道”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他”为什么“急了”?
(4)“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能发现这些细节透露出的一些信息。谁能谈谈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为后文写出真相埋下伏笔。)
3.既然没有“那匹马”,摊主为什么说“别饿坏了那匹马”?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交流各自的看法。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5.作者是怎样表述这些人物的美好心灵的?
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美好心灵。
四、总结提升
1.师生共同总结。
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有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2.拓展延伸,动手练笔。
老师:木板房门被推开,“我”呆住了,“我”站在那一堆枯黄的马草前,脑中浮现出一幕幕往事,耳畔仿佛还回响着守摊的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我”在这一刻会想些什么呢?
请发挥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
“我”偷看书——被父亲打
扯马草换钱看书——残疾青年买草让“我”继续看书
真相大白——“我”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非常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