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研读笔记
【重点】
从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中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残疾青年摆书摊为生,生活较为艰辛,可对于“我”偷看书的行为,他非但没有指责,反而“宽厚地对我一笑”,并且让我“坐下慢慢看”。他深深理解“我”对知识的热爱。
残疾青年获悉“我”的马草不好卖的消息,为了继续帮助“我”,说谎买下“我”的马草,表现了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
为了阻止真相暴露,“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还不惜用“那马会踢伤你的”来威胁“我”。善意的谎言折射出了残疾青年闪光的心灵。
【难点】
1.了解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的用意。
2.父亲为什么能忍痛打“我”两巴掌?
因为父亲知道,残疾青年是靠摆书摊养家糊口的,生活也很清贫艰辛,而“我”白看书只是顾及了自己的感受,未站在他人立场为他人考虑。
父亲打“我”是为了让“我”刻骨铭心地认识到:做人不能太自私,也要为别人着想。不能把他人的关心与爱护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自学辅导点】
反复阅读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句子,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课文背景资料
相关资料
《红岩》: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的历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出版于1960年,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为革命牺牲的壮烈场面。根据这些亲身经历,他们于1957年写出了革命回忆录《烈火中永生》,随后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这部作品以惊心动魄的斗争画面和崇高的革命精神震撼了广大读者的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被称为具有共产主义精神和革命气节的教科书。
新课导入荟萃
方法一
1.谎言,人们向来都想远离它。撒谎,也是被大家所不齿的行为。今天,当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青年,他撒了谎而对方却对他感激不已,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当我们学完《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文章后,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
(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2.这就是文中的青年所说的谎言。这谎言和我们平时所说的谎言有何不同呢?让我们翻开课本,一起去文中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文章的主题,并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带着疑问去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方法二
(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1.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文题目:别饿坏了那匹马)
2.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谁欺骗谁?为什么欺骗?怎么骗?)
【设计意图】通过“欺骗”二字导入课文题目,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带着疑问去探究、去了解文中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欺骗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生活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欺骗呢?它是善意的吗?
一线课堂实录
《别饿坏了那匹马》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撒过谎吗?为什么要撒谎呢?撒谎都是不好的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善意的谎言”。
师:课文有一句话,出现了多次,请你快速读课文,找一找,“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并在书上划出来。看看分别是谁说的,为什么这样说。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对“我”说的,他是想让“我”以后把马草送来,给他家的马,免除“我”每天四处找马草买主的辛苦,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到书摊看书。
师:好的,还有哪里?
生:第二次是青年说的,他吩咐碧云赶快收下我的马草,表面上是怕误了喂马的时间,实则是让“我”能够快点坐下来,安心地读书,表现了青年的体贴和善良。
师:说的真好。谁还找到了?
生:第三次是“我”对青年说的。“我”一直认为青年家养的马,是“我”在供给它马草吃,现在他妹妹不在家,“我”有责任把马照顾好,别饿坏了它。这也表现“我”的善良。
师:走进院子,“我”看到了青年家养的马了吗?我究竟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
师:“一堆”说明了什么?“枯蔫焦黄”又说明了什么?
生:“一堆”说明马草很多;“枯蔫焦黄”说明马草放了很久。
师:可以看出这是我从第一天到现在给青年的所有马草。
师:青年家里没有马,却不断地收下“我”的马草,原因是什么?
生:他关心“我”,想帮助“我”,让“我”能够安心地在他的书摊看书。
师:表现出青年的什么品质呢?
生:表现了他的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师:青年想方设法帮助我,为了让“我”有机会看书,竟然买下那些对他没用的马草。他还苦口婆心地编造谎言,让我自认为每天以扯马草的劳动来换取读书机会,在书摊安心地看书。可以看出残疾青年有着一颗多么善良的心啊!
师:“我”一直相信青年家里真有一匹马,每天把马草卖给青年,现在才发现了真相,我有什么反应呢?
生:“我扭头冲了出来,直想哭。”
师:为什么想哭?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对青年的感激。感谢他想方设法给“我”看书的机会。
生:惭愧。那么久都没有发现青年家里没有养马的秘密。
师:刚开始“我”在书摊里白读书,受到父亲的教训后,“我”知道了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读书机会。于是,“我”每天坚持去扯马草,以此来换取读书时的那份心安理得。“我”一直认为是我的马草喂养着青年家的马,万万没想到,青年家根本就没有马!想到他一直以来对我的热心帮助和用心良苦,我感动得热泪盈眶,说不出话来了。
师:请你带着你现在的心情再读一读这一部分,细细地感受青年那颗美好的心灵,表达出“我”对青年的感激之情。
师:这篇文章的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请你思考一下,青年的美好品质还能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师:边读边画,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找到了哪里?体会到什么?
生:“我”读《红岩》时,他让“我”“‘坐下慢慢看’”;这说明残疾青年体贴,关心“我”的读书。
生: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说:“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冲里屋叫道:“碧云,你出来一下!”青年得知“我”马草不好卖的消息,为了继续帮助“我”,打算通过说谎买“我”的马草。
生:我也找到的这个地方,句子具体写出了青年做决定的经过。“愣”字表明青年突然明白马草并不好卖。“眼睛一亮”表明他想出了既能帮助“我”又不易让“我”发觉的主意。青年之所以“认真地看过马草后”,才让碧云收下马草,是不想让我看出他是在帮我,而是觉得青年家真的有马,并且正缺马草。这样“我”就不觉得他是为了帮助“我”而故意这么做。这段话,我感受到青年关心“我”的良苦用心。
师:说的真好,理解深刻。
生:我从这句话,“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这段话写出了青年的着急。由于碧云的意外不在,青年又是残疾,所以无法将马草提进院子。而“我”担心那匹马饿坏,提议自己把马草提进院子。青年知道,一旦“我”走进院子,就会看到那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谎言就会被揭穿。他担心“我”不能安心地在他的书摊上看书了。文章这样写,表现了青年对“我”的关心。
师:是啊,而且为了阻止真相暴露,“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还不惜用“那马会踢伤你的”来威胁“我”,说明了他的用心良苦。
生:课文还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攥着马草换来的毛票,我立即奔向书摊,泰然地坐下来,从容地读着一本又一本的书”。写出了“我”重新获得读书机会后的兴奋。
生:我读出了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
生:文中的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师:随着“我”推开后院的门而真相大白。我站在那一堆枯黄的马草前,脑中浮现出一幕幕往事,耳畔仿佛还回响着守摊的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我”的心中充满感动……
师:其实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帮助。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用心去感受生活中那些美好的心灵,体现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也用你的笔抓住点点滴滴的感动,写下体现互相关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