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说课稿
《中华少年》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中华少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该单元“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展开的,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本诗,重在朗读,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朗诵,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诵,还可以是表演朗诵。在反复的各种形式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三分诗,七分读。”要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在反复朗读中让自己的情感与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在朗读方面,大部分同学的读只不过是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而已,所以需要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让他们和作者产生共鸣,让他们进入诗歌情境,为了抒发内心某种感受而读书。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本诗,重在朗读,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朗诵,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诵,还可以是表演朗诵。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通过自由朗诵、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3.结合“口语交际”中召开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的学习汇报会,要求学生排练朗读诗歌,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三、教学重点
通过以上分析及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把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未来,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为本课教学重点。把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为情感的宣泄而朗读为本课教学难点。
四、教法学法
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语言综合能力的更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意”,还要使学生“悟其请”。我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朗读品悟法、情景教学法等方法来组织教学,优化课堂各个教学环节。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朗读感悟、诵读体验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积累,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首先播放背景音乐《我的中国心》并借助多媒体出示《梅花魂》中祖父送墨梅图,以及本单元“日积月累”中名人名言,激起孩子们的爱国情感。从而引出文章课题,自然的引入新课。
(二)初读-读通
让学生自由去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生字词是基本的东西,必须掌握。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义,这样处理,一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节约了课堂时间。
(三)再读—读懂
我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第1、2、3、4小节。教师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可采取朗读和默读方式,接着四人小组根据问题进行学习和交流。
(1)接下来,交流汇报。我指名读,并提出问题:
读第1节,说说这一节你读懂了什么?透过这些文字你想到了什么?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这一节。再分角色来读。
(2)默读第2.3.4节,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学生根据收集和交流,容易从书本上找出,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进而提出小结性问题,这几节中,你读懂了什么?提出你不理解的地方。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那些给了你启迪。仿照诗人来说说?这里是学生进行语言练习的好时机。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参与交流的过程中,把所搜集的资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学生交流的同时,老师参与其中,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及时指出,并在稍后的小结中进行适当引导和点拨。
(3)学习第五节时,我选择集体交流的形式。因为对于祖国苦难的历程,学生印象最深刻的是南京大屠杀,诗中这一部分内容,学生较陌生。“南湖的航船”和“春天的故事”所涉及的两次重要历史事件应稍加解释,让其了解。
这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想想我们的母亲都承受的千灾百难。你想说什么?心情是怎样的?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第五节。水到渠成。
(4)学习第6、7小节。这两小节直接让学生朗读,作为一种誓言,相信学生定能将它读得铿锵有力,多朗读几遍,学生的感情会一次比一次强烈,决心也会一次比一次坚定。
(5)学习第8小节。安排一场师生PK。安排了过多的朗读,怕学生读得腻烦了,来一场师生间的比赛:全班一起上。胜也好,败也好,反正是双赢。
(四)品读—读美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高潮,我采取观看视频,配乐朗诵的教学方法。刚才几节诗的朗诵,学生内心已阵阵激动,现在让他们观看视频,看看同龄人是如何演绎这首诗的。等于是给了他们一个范本,激情澎湃的表演朗诵,定能与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也让他们有了一个自己与他人的对比的平台,看了这段视频朗读之后,再进行一次配乐朗诵,学生就会将自己全部的感情倾泻而出。至此,一节课成功收尾。
(五)拓展—升华。
在课堂结束之际,我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了总结。学习了本组课文,我们再一次深深感受到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本文是一首诗歌,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让学生再次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中华少年
历史 未来
锦绣山川 崭新画卷
灿烂文化 璀璨诗篇
获奖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1.阅读、欣赏课前搜集的有关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和图片。
2.当你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你是否为祖国的日益强盛感到骄傲,是否为自己是一位中华少年而感到自豪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中华少年》。
3.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准确认读诗歌中的生字词。
(2)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3)采用不同形式朗读诗歌,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个性化创作。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词的句子多读几遍,画出自己觉得最难读的句子。
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担“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适时纠正、指导。
三、自读感悟,赏析重点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每一个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歌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小节,老师适当指导。
(1)第1节:我们都是中华少年
“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
引导学生画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雏鹰”“黄土坡——山丹丹”。
①读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②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
③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1节诗。
(2)第2节:共同的家园
①放声朗读:祖国的大好河山中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方式试着说一说。
②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2节诗。
(3)第3、4节:千年文化、中华精神
①这两节诗中,出现了哪些先人与先烈?你最想介绍的是哪一位?
②指名学生作简要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端午节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③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默读第2、3、4节,画出有关的语句。
(4)第5节: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
出示: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
出示并提问: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让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老师:本句诗中涉及的是哪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
出示:“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老师: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
指名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这节诗。
(5)第6、7、8节:中华的未来,少年去开创
①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这几节诗,遇到不明白的诗句,可以问老师。
②汇报朗读。老师作精要的点评,以肯定与鼓励为主。
③名句赏析。
“历史和未来将由我们焊接……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们的殷切期望。中华少年,你们是中华历史和未来的连接点,时代的接力棒要靠你们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要在你们一代发扬光大。
四、总结提升,迁移运用
1.朗诵比赛,评比总结。
(1)组内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各组选派代表上台朗诵。
(3)评比总结。
(4)结束语: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2.自由朗读全诗,试着用一两句简洁的话,说说读了这首诗的体会。
3.自由组合,排练朗诵。
4.请大家搜集一些爱国诗篇,朗读并背诵。
板书设计
中华少年
大地的希望
锦绣山川的哺育
悠久文化的滋润
民族传统风俗的滋养
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
中华少年开创中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