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7课彩色的翅膀

教材研读笔记

【重点】

体会海岛战士热爱祖国海岛的深情。

小高探亲回来带的不是家乡特产,而是一箱小昆虫,为的是让小昆虫给花儿授粉,表现了海岛战士爱岛如家,安居乐业的决心。

他们像抚养婴儿一般照看小瓜,浇水,施肥,待它长大。西瓜凝结了战士们的心血,它是战士们建设海岛用心经营的结晶。

【难点】

理解课题“彩色的翅膀”的深层含义。

“彩色的翅膀”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彩色的翅膀借代蝴蝶等小昆虫,强调了小昆虫在改造海岛环境、丰富战士生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二是以彩色的翅膀象征战士们丰富多彩、富于革命理想的生活,彩色的翅膀承载着多彩的希望。

【自学辅导点】

按照作者对小昆虫叙述的这条线索,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然后带着“守岛战士是怎么表达对祖国的爱”这个问题,进一步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文背景资料

相关资料

1.传粉:传粉指花开以后,雄蕊花药里的花粉通过各种媒介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传粉是植物有性生殖不可或缺的环节。植物传粉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两种方式,植物进行异花传粉时,只有借助外力的帮助,才能把花粉传播到其他花的柱头上,传送花粉的媒介有风力、昆虫、鸟和水,最为普遍的是风和昆虫,借助昆虫传送花粉的方式叫虫媒,靠昆虫传粉的花叫虫媒花。传粉的结果是产生种子和果实。

2.海岛官兵的情况:我国沿海地区有许多岛屿,它们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由于这些岛屿特殊的地理位置,因此也成为我国的海防前哨。我驻岛官兵心系祖国的安宁,以岛为家,以苦为乐,时刻提高警惕,守卫着祖国的边疆,并用勤劳的双手建设海岛、改造海岛,使许多蛮荒小岛成为一座座海上花园。

 

新课导入荟萃

方法一

1.出示语段,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指名朗读这段话,老师简单评价朗读的效果,随机提问学生。

(1)“残存”是什么意思?

(2)有哪些词语可以在这里替换“残存”?

(3)通过“残存”,作者在你的眼前展现了一番怎样的情景?

2.揭示课文题目。

读于这个语段,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3.学生质疑:

学生甲:这个残存的小西瓜最后长大成熟了?

学生乙:小西瓜为什么被种在小岛上?

学生丙:小瓜一个个都被打掉了,战士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

老师选择课文能够解答的问题板书。

老师:(板书:彩色的翅膀)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请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残存的小西瓜和“彩色的翅膀”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读读《彩色的翅膀》这篇课文,不但要把课文读通顺,而且要把课文中可以解决上面问题的相关的语句画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课文中的一个片段描写,让学生对课文片段内容提出质疑,由此导入课文题目,水到渠成,为后面对问题的探究做了较好的铺垫。

方法二

提出疑问,明确目标。

1.同学们,季老先生留学在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母亲;驻扎在海岛的边防战士,则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海岛的爱,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一篇课文——《彩色的翅膀》(师板书课文题目)看看课文是用哪些文字来表达自己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决心的。

2.指名读题。提出疑问:谁的翅膀?“彩色”二字仅仅是说小昆虫的翅膀是彩色的吗?

3.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4.读阅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

【设计意图】阅读提示语,有利于学生掌握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学生可以从中提取信息,进行梳理加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实效;又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大气、简约,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

 

一线课堂实录

《彩色的翅膀》课堂实录

师:(播放《隐形的翅膀》)同学们,这首歌好听么?知道是什么歌曲吗?隐形的翅膀是真正的翅膀吗?

生:不是。

师:我们说它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的是不是理想?是不是希望?是不是力量?是不是隐形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双翅膀,彩色的翅膀,看它说的是什么?有没有运用同样象征的手法?象征了什么?

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彩色的翅膀说的是谁的?有没有其他的含义?

师:好,我看大部分同学都读完了,同学们找出答案了么?这彩色的翅膀是谁的翅膀?

生:蝴蝶的。

师:同学们找的很准确,我们说这篇课文共18个自然段,按照时间的顺序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生:一场暴雨刚刚过去,碧空如洗.海面上波涛起伏

师:谁理解这个“碧空如洗”是什么意思?

生:天蓝得像被洗过一样。

师:那同学们在作文中会不会运用?过几天天晴了,我们可以形容天空怎么样?

生:碧空如洗。

师:好,回到课文,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哪里?

生:船上。

师:人物。

生:我和小高。

师:小高是干什么的?

生:宝石岛观察通讯站的信号兵。

师:他们要去哪里啊?

生:坐船去宝石岛。

师:好,同学们齐读一下第2自然段。

师:老师读这一部分的时候觉得很疑惑,这个小高怎么怪怪的?他在船上有说有笑的,怎么上了船不吭声了?

生:因为他晕船。

师:同学们在哪里找到答案的?原句怎么说的。

师:还有,他把自己的大提包怎么样了?

生:扔到一旁。

师:手里的纸箱子怎么样?

生:紧紧抱着。

师:小高这么做?能说明什么呢?

生:蝴蝶在他心里更重要。

师:用一个扔一个抱进行了比较,这种艺术手法叫做?

生:对比。

师:很好,接下来,老师又要问了,小高晕船这么难受,为什么还抱着个纸箱子?

生:更能说明装有蝴蝶的纸箱子在心里的分量很重要。

师:是纸箱重要还是蝴蝶重要?

师:第一个故事用一句话概括为:小高带蝴蝶回宝石岛,即带回蝴蝶。

师:为什么这些蝴蝶、昆虫这么重要,我们接着往下看。

师:第二个事情发生在傍晚,这时,我和小高已经到达了宝石岛,战士们邀请我参加什么晚会?

生:尝瓜会。

师:一个西瓜有什么好尝的?是战士们没有吃过西瓜么?

生:不是,因为这个西瓜来之不易。

师:这个西瓜怎么来之不易了?

师:同学们,我国疆域辽阔,每一寸土地、每一片天空、每一个小岛都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宝石岛也是如此,文中的宝石岛虽然名字好听,但却是一个不毛之地,同学们理解什么是不毛之地么?就是一根小草都不长的地方,说明生存条件十分艰苦。

师:文中宝石岛条件艰苦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齐读第11自然段,找找。

师:文中说宝石岛是海田岛,什么是海岛田呢?我来介绍一下。海田岛是由珊瑚礁构成的岛,岛上没有土,战士们种植庄稼需要从陆地上运土和种子到岛上,这个海田岛便是交代了宝石岛艰苦条件的一个方面。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呢?战士们种植的西瓜为什么就剩一个了?同学们可以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生:小岛远离大陆。

师:说明小岛远离大陆。

生: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

师:说明岛上条件恶劣,生存环境差,生命种类少。

生:一阵暴雨过后,巨浪扑上了小岛。

师:说明小岛天气恶劣。

师:同学们找的很准确,条件这么艰苦,战士们对待这些困难是怎么种植西瓜的?

生:他们仔仔细细地给每一朵雌花都进行了人工授粉。

生:他们像抚养婴儿似的照看着这个小瓜,浇水,施肥,一点也不敢马虎。

师:有的同学就想了,这个破岛这么苦,战士们干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周折种植西瓜呢?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了嘛?

师:看十一自然段两个句子,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因为他们爱岛。

生:因为他们把岛当做自己的家。

师:同学们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或者是做题的时候要善于从文中找出答案。刚才同学们说的很好,归结为一条就是边防战士们爱岛。第十一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在文中属于插叙的部分,回顾了两年来,战士们费尽心思,小心翼翼种植出的西瓜是怎样的来之不易。这部分能删掉么?不能,因为不说这部分,同学们能知道这个岛的条件艰苦的情况么?不讲这部分,同学们能不能知道西瓜来之不易?不讲这部分,同学们能知道小高为什么把蝴蝶等小昆虫如是珍宝么?

师:综上所述,这一部分揭示了岛上生活环境的艰苦,衬托出战士们种植西瓜的良苦用心,表达了边防战士们对小岛的热爱。

师:我们听完了故事,跟随作者来一起品尝这来之不易的西瓜。齐读第十三自然段。

师:文中的战士们怎么吃西瓜的?

生: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师:我来读,找一位同学给我们表演一下。

师:他表演的不错,我们给他鼓鼓掌。

师:为什么战士们要端详的看西瓜?端详是什么意思?仔细认真地看。他们没见过西瓜么?

生:不是,战士们对自己不容易种植出来的西瓜感觉很稀罕。

师:吃个西瓜怎么用咬?战士们种植的西瓜质量不好?不好咬么?

生:不是,因为战士们舍不得吃。

师:战士们吃西瓜会说些什么呢?

生:西瓜真好吃。

师:会想些什么呢?

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西瓜终于在小岛上生存下来。

师:小高是怎么想的?他说了什么?看课文,齐读十七自然段。

生: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师:小精灵说的是谁?

生:小蝴蝶、小昆虫。

师:安居乐业是什么意思?

生:安定生活,愉快劳动。

师:对,安:安定;居:居住、生活;乐:快乐,愉快。业:劳动、作业。安居乐业就是安定生活愉快劳动。小高说的这句话我们说是双重否定,在这里虽然有三个不字,却表示两层否定,小高不相信是一层否定,不相信两个并列的事情:小精灵不爱宝石岛和小精灵不愿意安居乐业。我们说双重否定变成肯定就是把句子中的否定词去掉或者换成肯定目的是为了加强肯定的语气,例如,“他不得不来”变成肯定句就是“他一定会来”。那这句话同学们会不会改成肯定的句式。

生:他笑嘻嘻地说:“我就相信,这些小精灵一定会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一定愿意在这里安居乐业。”

师:同学们说的完全正确!从这句话中了解,小高相信经过战士们的努力,岛上环境再艰苦,这些面貌也会得到改变。小昆虫一定会在祖国的海岛上安居乐业。这只是小高一个人的想法么?

生:是所有战士们的想法。

师:小高心里想的仅仅是这些小昆虫么?

师:小昆虫对岛上的贡献大?还是边防战士对祖国海岛的贡献大?

生:边防战士。

师:小高带小昆虫来海岛,对小昆虫寄予这样的美好希望,目的是为了什么呢?

师:丰富边防生活、丰富自己的革命理想生活,说明战士们把宝石岛当做了自己的家,说明战士们热爱海岛,决心如同小昆虫们一样在海岛上扎根驻守,决心建设美丽的海岛。小高说的不仅仅是小昆虫,同时说的是自己,说的是海岛上的边防战士。这句话点明了文章中心!同学们记下来。

师:文章的第二部分讲述了我在海岛参加尝瓜会,听来了西瓜来之不易的故事以及明白小高带昆虫来海岛的原因,即,海岛需要蝴蝶。结尾第十八自然段为最后一个部分,请同学们齐读。

师:我们回到这节课一开始的问题,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什么?

生:彩色的翅膀。

师:同学们说这彩色的翅膀指的是蝴蝶,那我们把这篇课文的题目改成蝴蝶不是简单明了?

生:不行。

师:作者选择这样的题目有他的目的,目的是什么呢?

蝴蝶的翅膀是什么颜色的?

生:彩色的。

师:战士们在海岛上的生活是不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是彩色的!战士们对决心建设海岛的想法是不是丰富多彩的?所以也是彩色的!到这里,同学们可以领会彩色的翅膀象征了什么了么?象征着海岛战士们建设海岛的美好愿望,表达了战士们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师:这节课我们从《彩色的翅膀》认识到,正是因为这一代又一代日夜守护海岛的人民子弟兵,扎根海岛,建设海岛,保卫着海岛,使这里的天更蓝,这里的水更美,这里的人更欢!我们坚信,可敬的边防战士建设海岛的美好愿望一定迎着朝阳,乘着彩色的翅膀,绽放奇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