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说课稿
《山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山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该单元以“感受大自然”为主题展开的。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抒情,作者用如诗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图,令人神往。课文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本文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先写山雨跟着山风、云雾悄悄地来了,接着描绘了山雨来时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再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写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余韵。整篇文章首尾呼应,抒发了作者对山林雨景的赞美之情。
2.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使学生感受有声有色的山雨的韵味,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二是感受文章语言文字的魅力,丰富积累;三是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3.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我把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及大自然的喜爱为本课教学重点,把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为本课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谈——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借助多媒体展示几幅山林雨景图。请学生欣赏,谈谈所见所想。随之导入新课:让我们跟随作者赵丽宏一起走进《山雨》,走进山林,走进山涧,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童话般的世界。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注意读准字音。其次,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子。最后,全班交流: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问题不能解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自主阅读中思考,在自主阅读中理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默读课文,深入体会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并分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完成自学提示。先让学生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通过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在作者眼中山雨是美的,那就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么样将山雨的美表现出来的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根据自己刚刚所提出来的问题,以及老师出示的自学提示,分小组合作,自学课文。)
(四)品读课文,回味升华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品读要求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试着有感情的朗读。其次,鼓励学生读出个人的感受体验。然后,引导学生能联系上下文,融入自己的体验,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品味优美抒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多样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读中享受文字。比如:
(1)“沙啦啦,沙啦啦……”
通过小组读的形式,感受雨实实在在由远而近的声音。
(2)“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像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是作者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写出了山雨声音的神奇、美妙,给人无限的遐想。因此我采用让学生边读边想像的方式来读,然后说说自己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山林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的透明。”
这一句展示了雨中山林的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我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融化”“耀眼”“透明”等词语,感受文中所表达的意境,然后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丁—东—丁—东”
这是山雨的余韵,首先通过让学生理解“余韵”一词,感受山雨后山林中余音缭绕之美。然后让学生用指名读的方式来读这一句。
接着,在学生的情感充分被调动的基础上,我顺势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表达自己对山雨的喜爱。可以用文字,可以通过朗读课文,也可以画画。
此环节的设计,抓住了学生对文章感兴趣的地方,引导学生体验文中的情景与作者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五)练笔实践,拓展延伸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细心观察、体会。让我们做一个善于发现美的孩子吧!请同学们写一篇赞美自然景观的习作以及搜集并阅读描写雨景的文章。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习不再局限于一堂课所学的内容,课后再次让学生走入阅读、表达中去,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阅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课内与课外互为补充。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灵活运用课文所学的知识的能力。又能让语文更加贴近生活。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展示教学的总体思路。所以在设计板书时,必须紧扣课文主要内容,我在设计这节课文的板书时,反复揣摩课文的字词句后,确定了这节课的板书。
山雨
雨前
雨中 热爱大自然
雨后
获奖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1.课件播放歌曲:《春雨沙沙》。
交流:在这优美的旋律中你听出了什么?
2.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出的自然景观。揭示课文题目: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图,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并画下来。
3.请用一句话分别概括“山雨”三个时段的特点。
雨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自读感悟,品味赏析
1.自读感悟。带着“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特色。
2.小组内互读课文,合作学习。
3.组织交流,老师点拨。
(1)学习“雨来”,感知“悄悄”。
①看,山雨来了。请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山雨初来乍到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②朗读品评。
课件出示: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a.自由读这句话,感受雨来时给人的感觉。(悄悄地、有节奏地……)
b.就带着这种静悄悄的意味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2)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①雨就这样悄悄地来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磁带或光碟),竖耳听,你似乎听到了什么或看见了什么?
②课文中的山雨是怎样的一番意味呢?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山雨的韵味?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话语,将它们画下来。
a.感悟山雨的音韵美。
课件出示:
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两句话着笔于声音,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远及近、由轻及重的动态过程,突出了雨来时一种逐渐清晰、缥缥缈缈的音韵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独特情感,并给人以无限遐想。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这部分描述作者又一次采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而富有节奏,增强了文章的美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音符”原指手指触摸琴键时发出的不同声音,在这里可理解为雨丝飘洒在不同的地方所发出的不同声音,有落在岩石上的“丁冬”声,有飘洒在绿草丛的“沙沙”声……而“带着幻想的色彩”,突出了雨至山林时声音的丰富多变,扩大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老师小结:
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韵美,表达了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引起我们无限美好的遐想。
b.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点击课件,通过屏幕显示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同时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3)学习“雨后”,感受韵律。
不知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雨过后,山林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通过读来感悟。
四、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1.自己练习,边读边体会。
2.组内朗读比赛。
3.各组代表在班上展示读,并配以音乐,读后师生评议。
五、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2.搜集写“雨”的优美诗文。
3.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4.推荐写雨的相关文章。
板书设计
山雨
雨来 声音(美)
雨中 喜爱
雨后 颜色(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