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1课山中访友

教材研读笔记

【重点】

1.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

文章开篇,作者“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新颖地写出了微风迎面而来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一个“撞”字写出了微风的俏皮可爱,“我”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作者访友,访的却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古桥、鸟儿、露珠、树木、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2.体会文中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等写作手法。

“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古桥默默无闻的品质。“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把“鸟儿”拟人化,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的深厚情谊。“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想象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个智者。

【难点】

课文以“山中访友”为题的意义。

在作者眼中,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鸟一石、一树一木都是有生命的人,它们朝气蓬勃,充满智慧与灵气,能与“我”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自学辅导点】

从课文题目“山中访友”入手,连接起学习本文的线索: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与山里“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通过品味精彩句段,边读边想象,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感受那如诗如画的美好境界,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亮点】

恰当的人称变换方式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写出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课文背景资料

1.写作背景

本文发表于1995年《散文》杂志上。

也许我在乡村长大,对大自然的感情就特别的丰富和深厚。我的家乡面山临水,一条小河绕村而过,小河西岸是虽不辽阔却很肥沃的狭长平原。站在家门口,向南望是莽莽苍苍的大巴山,向北望是云缠雾绕的秦岭……小时候,“望山”是几乎每天都要做的“功课”……“上山”又成了我时常要做的“功课”……

直到多年以后,一个春天的早晨,一声鸟啼唤醒了珍藏于内心深处的那一片纯真山野,于是我写出了《山中访友》。是的,我不仅在想象中经常重返记忆里的山野,在日常生活中,我也经常找机会逃出城市水泥、钢筋、商业、市声的围困,直奔远山近水,直奔茂林修竹……从而在找回童心的同时也找到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这就是:大自然不仅养育了我们的身体,而且以她万千气象、万千事务养育了我们的心灵和美感,我们感恩她尊重她更要爱护她,她久远她完整,我们的家园才久远才完整,我们的心灵才久远才完整。(选自《作家和你谈课文》之《对大自然的感恩——由<山中访友>说开去》

2.相关资料

栀子:又叫黄栀子、金栀子、银栀子、山栀花、林兰、木丹、越桃、木横枝、玉荷花,原产中国。常绿灌木,叶子长椭圆形,有光泽。57月开花,花白色,芳香四溢,果实倒卵形。根、叶、果实都可以入药,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的功效。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省。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新课导入荟萃

方法一

1.视频片段欣赏:《张家界风光》。那清丽的金鞭溪、迷人的十里画廊……让学生陶醉其中。

2.师:大自然是如此美丽,令人神往,下面让我们跟随诗人李汉荣,用心去和大自然——他的山中“朋友”们交流交流吧!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导入,这样的开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使学生对下面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方法二

师:同学们,大自然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云缠雾绕,星移斗转;电闪雷鸣,风雨飘摇……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走进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让我们—起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吧。

【设计意图】教师饱含激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太自然的多姿多彩,把学生带到神奇的大自然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方法三

师:同学们,你们有哪些朋友呢?你曾探访过你的好朋友吗?能不能分享一下你当时探访朋友的感受和体验呢?(学生回忆访友的情形)今天我们要随作者一道去“山中访友”,你能猜一猜作者是去访问一位什么样的朋友吗?访问的情形又会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然后设置悬念,并让学生猜想作者所访之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访友”情形。这样导入新课,先声夺人,开篇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一线课堂实录

《山中访友》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这篇课文,喜欢这篇文章吗?

师:喜欢说明你读懂了这篇文章。

师:今天,老师再告诉大家一种阅读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读一篇课文。除了读懂一篇文章要明白文章写什么?为什么要写?还要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并能从文中发现问题。

师:读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不是说明你没读懂课文,恰恰说明你读进去了。越是动脑筋,越是发现的问题多。

师: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这就是老师交给大家的一种阅读态度,这就叫读懂了文章。

师:下面我把课文给大家读一遍,有不懂的地方,注意勾画。老师不一定读得准确,请同学们认真听,跟老师提出意见。(范读课文)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你最喜欢哪一句?最喜欢哪个词?同桌互相交流。

师:谁来谈谈你的发现。

1:我喜欢:“你好,瀑布大哥!……从古唱到今。”“他不拉赞助,不收门票”把瀑布写成了一个不为利益所动的人。

师:由瀑布想到了人们的一些唯利是图的做法。只有大自然是最慷慨的。

2:“忽然下起了雷阵雨……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我喜欢这一句是因为它写出了雷阵雨的气势。仿佛是一千个侠客在吼叫一般。

师:天上有侠客吗?

2:没有,它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一千个诗人”也是比喻的手法。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多。

师:全文用的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呀?

生:(齐声说)拟人。

师:文章在哪个地方开始采用拟人的呀?

师:有的说第一段,有的说第二段,我觉得不是,比这还早。

生:(恍然大悟,大声喊道)题目。

师:对,是题目。《山中访友》中的“友”,就是指的大自然。想想:作者为什么采用拟人的手法?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还用许多比喻?生:用拟人让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有亲切感;用拟人把自然的活力表现出来,好像有生命的张力。

师:哦,生命的张力。用了“张力”这样一个词。不错。

生:作者采用拟人,把自然写的更活泼了,更亲切了。

生:我也认为采用拟人是为了展示各种抽象的精神。如写“老桥”就是为了赞美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我认为大自然本来就是我们的朋友,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就是把他们写得更生动,更亲切。

师:(小结)大自然本身就是我们的朋友,写作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真情实感永远是第一位的,写作技巧才是第二位。

师:可是有很多人却不以大自然为友。我想大家听了也肯定很伤心的。在“国庆”长假期间,在乌鲁木齐市的景区,当时景区很脏,结果韩国八十名游客,包括三十名儿童自发的、自觉的捡起垃圾,让当时所有的中国人感到脸红,没有人阻止他们。捡完后,没有觉得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而是继续游玩。这是一种多么真挚多么可贵的感情。

师:大家还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我喜欢这一句:“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前面作者是把自然当作人来写,而这句是把自己当作自然在写。

师:(赞许地点头)说得非常好。这里把自己赋予植物的特点。

生:我喜欢“满世界都是雨,惟有……给我的恩泽”。这句话让我体会到作者非常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让我联想到我们应该打开心灵的窗户,去接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生:我喜欢这一句。“你好呀,悬崖爷爷……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悬崖是很可怕的,但是作者把他比作“隐士”“禅者”,这是因为作者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在对待自然。

师:说得好。只要心态好,周围所有的一切就是好的。

生:我喜欢“采一朵小花……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我觉得大自然非常纯洁,不说是非。

师:非常好。大自然比人类要纯洁得多。

生:我喜欢“俯身凝神……也做了一会儿患难兄弟”。这里“好不动情”充分说明作者把蚂蚁当作了朋友。

生:“捧起一块石头……深意地仪式”。说明他特别爱大自然。

生:我喜欢文章地结尾。我想到了一句景点的公益广告词“除了带走你的记忆,什么也别带走”。

师:这里还有一句话:带回了一路月色。这暗示着什么?

生:时间是晚上了。

师:作者什么时候去的呀?这说明什么?

生:早上去的。这说明作者在山里玩了一天。

师:作者就一句话,交代了时间,很富有诗意。

生:我喜欢“喂,云雀弟弟……”这句写出了它们从不搬弄是非,而是注意欣赏好风景。

师:时间到了。欢乐的时光总是显得特别短暂。我想,要是我是你们的老师该多好,我就可以接着上课,真想再跟你们上一节课。请大家允许我拖两分钟?

生:(大声地、齐声地)好。

师:我把我的想法跟大家说一下,本来老师想给你们一种读书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可是这节课,我们只解决了“读出自己”。过去读课文都是老师讲课文,可是只要每个同学都把自己要放进文章中,哪里还需要老师讲呢,大家讲的都很好呀!如果说我今天讲了的话,就是在讨论中告诉大家一个问题,任何写作手法都不是为用而用,而真情实感是它必须要有的。

师:那么,什么叫读出问题呢?就是要读出疑问,我在读书中产生了很多疑问,你们如果有相似的问题,下次上语文课可以跟语文老师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