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22珍贵的教科书

 第22课   《珍贵的教科书》

(一)  读 书

朱樵

 

    读书有两种。

    一种读书是灌输性的,也叫上学,它规定了时间,规定了地点,而且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书只是一种工具而已。也就是说,到了一定的年龄,在规定的时间里,你必须到规定的地方,在老师的讲授或者监督下读完规定的书本。而在另一个时间里,你又必须离开那个地方,同时也离开老师,离开书本。这种读书当然不是由着你来的,你感兴趣也好,不感兴趣也好,都得读,至少读九年,这是法律规定的。但这种读书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管你学到了多少知识,按照读书的年份,它可以在形式上给你一个证明,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身份:高中、大专或者大学。拿着这个不同的证明,踏上社会后你就会得到不同的待遇,也就是说,你这条鱼是放在沟里,还是放在河里,或者是海里,差不多就凭这个证明了。所以,这种基本上可以决定命运的读书,不管你喜欢读也好,不喜欢读也好,甚至是恨着读也好,你都得拼命去读,为父母,为自己。

    另一种读书是吸收性的,当然也可以是消遣性的,它没什么规矩,不分时间和地点,也没有别人指导或者干扰,书是你唯一的对象,你爱怎么读就怎么读。你可以在午后风景优美的湖畔读,你也可以在汽车火车飞机上读,你甚至可以半夜起来在卫生间里读。你可以是一个三岁小孩趴在地上三分钟读三本书,你也可以是一个百岁老人戴着眼镜手里还拿着放大镜一分钟读一个字。你可以读一本很严肃很有意义的书,你也可以读一本十分无聊的书。一句话,就是完全由着你来。但这种无限的可以却也带来无限的可能,也就是说,一本书可能会改变你的一生。你可能读书读成了一个伟人,你也可能读书读成了一个坏人。纯真的先贤说:读书使人进步。事实上,读书也可能使人退步。因为书也有好坏之分,那就要看你读什么样的书,怎么去读,怎样去理解一本书。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虽然喜欢那种没有规矩的读书,但自己还是给自己做了一些规定,比如:低级趣味的书不读,故作深奥实际上没什么话头的书不读,有关邪教和教人歪门邪道的书不读。还有,内容潮湿阴冷的书也不读。原本一张红光满面的脸,读这种书读得脸色铁青发灰,还整天板着,好像是别人欠他多还他少似的,那才不值得。读书就要读得心情舒畅,读得心胸开阔,读得满腹经纶。除了读什么书要有选择,还要认真去读,这样才能真正读懂一本书。除了这些,我读书不喜欢赶时髦。这几天常有人问我:余华的《兄弟》你看过吗?我说没有。又问:那么热的书你也不看一看?我就说以后抽空看。书又不是茶,有冷有热。书更不是蔬菜,一定要读个新鲜。

 

(二)周总理童年读书处

杨春云

 

  雪花飘飞的日子,我来到周恩来总理童年读书处,瞻仰那株古朴的腊梅树。

  周恩来童年故居坐落在古城淮安繁华的西长街,坐北朝南,面临清澈美丽的大运河,隔岸相望的是远近闻名的清江浦楼。建筑具有淮安民居特色,青砖灰瓦、木制门窗,共有14间屋,主屋两间,其间有厢房,庭院深深;院有一方精美的花园,郁郁葱葱。

    穿过周恩来父母居住的主堂屋,就是周恩来跟养母住的下堂屋,西屋是乳母蒋氏卧房,东厢房是周恩来刻苦学习的地方。走进院里,眼前一亮,窗口高台花池里,一株腊梅迎风傲立、横枝凌空、枝叶繁茂、暗香疏影,黄色的花瓣在洁白纷飞雪花中,显得晶莹剔透、馨香四溢、分外美丽。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6岁时随父母举家迁居清江浦。在这座运河畔古朴的院落里,少年周恩来亲手种下了一株腊梅树。

  从此,在这梅香四溢的书屋内外,周恩来刻苦学习、饱读诗书,度过了五年的童年读书时光,接受了人生最初的文化洗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礼教的熏陶,体会到劳动人民的生活艰辛,幼小的心灵里建立起朴素的阶级感情,对他的一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总理的生母周万氏,聪慧精明,见多识广,处理事务干练,对其才干增长影响很大;乳母蒋氏出生贫苦、朴实敦厚,在哺育恩来成长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言行向他灌输了劳动人民的诚实善良和勤劳淳朴,让他了解底层民众的疾苦;嗣母陈氏出身书香门第,擅长诗文书画,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给予周恩来思想、文化上的教育启蒙。从史书和母亲们讲述的故事中,周恩来记住了两淮历代名人故事:汉代韩信胯下之辱、枚乘汉赋名篇“七发”、南宋女英雄梁红玉击鼓战金兵、吴承恩神话小说《西游记》、民族英雄关天培虎门炮台壮烈殉国……这些都在周恩来稚嫩的心灵留下深刻记印,面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十九世纪初中国现实社会,他暗下决心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来改变这个世界。

  一个多世纪以来,每至寒冬腊月,腊梅树依然凌寒独放、傲霜斗雪、俏不争春,人们尊称她为一品梅,寓意周恩来德志一品,寄托着人们对伟人的无限敬仰之情,年年岁岁伴着故乡人缅怀总理的童年读书岁月。著名书法家谢冰岩有诗赞曰:“铁骨凌霜健,疏影映空阶。年年花劲发,仍为伟人开。”

  梅香和书香永远飘荡在伟人的故乡淮安城。

    周恩来不仅对古体诗很熟悉,对现代诗也颇有研究,写过好几首,大多是表达革命情怀的,郭沫若曾对其评价甚高。

周恩来现存的诗共有18首,大多是年轻时写的,到建国后,工作越来越繁忙,几乎再也没有动过笔,现在能查到的只有1958年10月31日写的一首诗。

当时,正值两件大事,一件是10月17日郑振铎因飞机失事而遇难,另一件是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胜利回国。两件大事一忧一喜,让周恩来心情很复杂,便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粉身碎骨英雄气,

百炼千锤斗士风。

走石飞沙留侠迹,

上天入地建奇功。

这首诗本来计划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但在出版的前一天晚上,报社的领导接到周总理秘书的电话,说“暂不要发表”。

至于原因,据秘书分析,是因为当时全国都在学习毛主席的诗词,周总理不想在毛主席面前掠美。

这就是周恩来一贯的风格,永远低调,永远“流水不争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周恩来写诗的同一年,即1917年,24岁的毛泽东也指挥了平生第一次战斗,并大获全胜。

 

(三)读书美文---以书为枕、以书为妻

三更有梦书当枕

祝勇

 

读书需要一种心境。安详的心绪以及静谧的氛围,都可以将我带入那种既恍惚空灵又旖旎美妙的境界中去。在一种如诗的意境中读书,心灵会像热水里的新茶一般丝丝缕缕地舒展开来,抑或会感到那个温暖的杯底从心房间熨过,熨平心上的每一条褶皱。

心境摇曳不可读书,功利浮躁不可读书,灵魂纷乱不可读书。读书需要静下心来,心无旁骛,仿佛人于树下禅定,风声雨声车声马声,无一入其耳;酒色财气,无一动其心。其中境界如徐燕谋赠钱钟书先生的佳句:“北海西山都可恋,我来只为读奇书。”

于幽美如诗情琴韵的意境之外读书,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想起一位伟人青年时锤炼自己,专拣市声嘈杂之处读书,常激赏赞叹,这种大境界,非常人所能修得。看来,片刻宁静,一室温馨,对读书人是何等重要。求生存的匆促步履,打乱了众生心灵的止水。爱于时光的余白处,慵读几页书,犒赏一下干渴的灵魂,可是家务劳动、友人来访、子女教育以及电视喇叭的聒噪,使你无处躲藏。日常的喧嚣里,早已找不到须臾的宁静。

所以深夜是最宜于读书的时候。这时,人已去,茶已凉,片刻前还热闹非凡的斗室骤然阒寂。家人睡熟,喋喋不休的电视也早已哑然无声。月华似水,佳期如梦,拧亮床头一盏青灯,取一个舒适的姿势,或躺或坐,罗衾掩住半个身子就可以了。

书是选好的,就放在枕下,不必从书架上查取。用不着书签指路,一下就能翻到要看的地方,对于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来说,这动作就该像手巧的售货员取货一样娴熟。不紧不慢地接着昨天的看,若是情节极佳的小说,可以一口气读上三五十页;若是散文,品上几篇也就够了,不必太多。像少年时读书那样,不眨眼看到天明,是不可能的,因为明天一早,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等待着我。学生时代焚膏继晷的苦读对我来说已成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不再去想那些,用宁静的读书为每日的繁忙画上一个优雅的休止符,已经令我感到自豪,哪怕只读三五页,也已满足,关键是活出一分安然的心境,心甘情愿地做精神麦田里最后的守望者。

想起英国作家阿斯查姆在《校长》一书中回忆他最后一次拜访简·格雷夫人的情景。那天天气很好,格雷夫人的父母正在远处的花园里游猎,笑闹之声由窗子潜入寂静的室内,而格雷夫人却独自静坐在窗子旁,阅读柏拉图的《苏格拉底之死》的精彩篇章。作家十分好奇,格雷夫人回答作家说:“他们在花园里得到的全部快乐,远远不及我在柏拉图的书中得到的多。”“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这是汉代学者王符在《潜夫论》中所说,信然。

我常常被书感动着,被友情感动着,被鼓励感动着,被忠诚感动着,被美好感动着,被优秀人物感动着,被思想家感动着,被科学家感动着,被文学家感动着。书于我就像是流水于干裂土地,书于我就像天空于小鸟。

窗外夜色渐深,疲倦渐浓。合上书本,塞于枕下,坦然入眠。三更有梦书当枕,纵然明日有万劫不复的灾难等着,在梦乡里,仍会一枕书香而露出一丝无忧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