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群众也在淋雨》
(一)一夜的工作
何其芳
周总理在第一次“文代”大会上作了报告。《人民文学》杂志要发表这个报告,由我把记录稿作了整理,送给总理审阅。
这一天,总理办公室通知我去中南海政务院。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的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我叫你。”
我就到值班室去睡了。不知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他对我说:“总理叫你去。”
我立刻起来,揉揉蒙胧的眼,走进总理的办公室。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记录稿,其实是备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我。
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喝了一会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总理站起来对我说:“我要去休息了。上午睡一觉,下午还要参加活动。你也回去睡觉吧。”
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到里面去了。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到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二) 我“蹭”了周总理一餐午饭
赵荥原
我是赵寿山将军的二孙女,出生时正值祖父在河南荥阳抗战,故名荥原。1963年暑假,已上军校的我来京看望祖父,正赶上河北暴雨发大水冲毁铁路,滞留北京无法按期返回学校。
祖父乃一老革命军人,他不同意我逾期不归队的要求,说就是购飞机票也不能违反军纪。记得当时从北京到西安的机票是98元,已是当时普通人三四个月的工资,我虽觉奢侈也只能遵命。
隔日,当我到达北京机场时,不巧恰逢索马里总统来访,机场空中管制,飞机不能起飞。中午饥肠碌碌,我走进机场餐厅,见一边客人很多,而另一边不但凉爽,并且只有两位客人,于是毫不犹豫急匆匆地走了过去。
这时,过来一人拦住了我并小声告知:请去那边用餐。我愕然定睛一看,天啊!撞了周总理的大驾了,赶忙转身离去。只听总理说道:“这边凉快,为什么不叫人家过来?过来过来,这边坐。”我一时呆了,不知所措,挡道的工作人员立马把我安排到总理旁的另一张台前。
我刚坐下还没点莱,只听总理说道:“你过这边来跟我一起吃吧,这么多菜我们吃不了多浪费呀!”忐忑不安的我真不知该如何是好,坐在总理旁的秘书走过来,把我拉到总理右侧的位子上。我坐定后和总理边吃边聊,紧张的心情在总理亲切的关照中也顿然消失了。总理不断地给我碗中夹菜,还把放的远点的菜拿到我跟前说:“这两个菜还没动,快点吃吧。”
总理边吃边问我:“你去哪里呀?”得知我要返回军校时,问在哪个军校?我答道:“西军电(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毛泽东主席先后两次为学院题词,现改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总理又问:“院长是谁?”我答:“欧阳。”总理再问:“都开设哪些课程?外语学哪国的?”我都一一作答。总理接着问:“家住北京哪里?”我答:“后园恩寺甲5号”。因为后园恩寺的四合院都归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管,记忆力超群的总理“噢”了一声,看着我追问:“你是谁家的孩子?”我自报了家门。当得知我是赵寿山将军的孙女后,总理反应极其敏锐,他立刻说道:“1936年西安事变期间我去过你家,有你吗?那老房还在吗?”我答:“我还没出生,老房还在。”于是总理又详细询问了我祖父和祖母的近况……
时间过得很快,周总理匆匆用完餐喝了一杯咖啡后,起身与我握手告别。一顿午餐虽只有二十多分钟,却让我如此近距离地目睹了总理风范。特别是他拉家常式的交谈,让我永远铭记住了总理的亲切和慈祥。
下午登机后,不少人与我握手,让我受宠若惊,原来我这只手被总理握过才“手价倍增”啊!飞机升空后,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国际友人也举起大拇指,用生硬的中文说:“你真幸运!”我回答:“我们的总理就在我们老百姓之中。”也不知这位老外听懂没有。
几十年过去了,我“蹭”的这餐饭吃的什么,我早已记不清了,但总理可亲可敬的音容笑貌至今历历在目。敬爱的周总理,您永远在我们心中!
(作者系赵寿山将军二孙女)
(三) 周恩来19岁写下一首诗,成为一生中最著名的诗
众所周知,毛主席擅诗词,一生中留下无数经典诗词,比如《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等,早已被人们耳熟能详。
那么,周恩来有没有写过诗呢?当然写过,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那首著名的“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首诗也跟毛主席的诗词一样,传遍了全国,没有人不知道。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首周恩来最著名、最经典的诗,其实是在他刚刚19岁时写下的。
那是1917年夏天,周恩来从南开中学毕业,准备东渡日本求学,寻求革命真理,临行前,19岁的周恩来写下了这首诗。
第一句“大江歌罢掉头东”,周恩来借用了苏东坡的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颇符合周恩来此时的处境与心境;“掉头东”,则取自梁启超的诗句:“前路蓬山一万重,掉头不顾吾其东!”原诗表达了梁启超在万般艰难之时东渡日本寻求真理的决心,周恩来此时东渡,同样也有此雄心壮志,颇有“学不成名誓不还”的气概。
周恩来一句诗就借用了两个典故,且结合得浑然天成,气势非凡,体现了他极佳的文学功底。
第二句“邃密群科济世穷”,“邃密群科”,是指到日本后,发誓要精深细密地研究很多门科学,以拯救积贫积弱的祖国。这跟他小时候“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是一脉相承的。
第三句“面壁十年图破壁”,借用的是当年达摩祖师面壁修禅的故事,表达了周恩来立志刻苦钻研、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
第四句“难酬蹈海亦英雄”,更表明了年轻的周恩来义无反顾的决心,即使壮志难酬,捐躯东海,亦不愧为英雄。
在那个时间的日记中,周恩来写道:“我今年十九岁了,想起从小儿到今,真是一无所成,光阴白过,既无脸见死去的父母于地下,又对不起现在爱我教我照顾我的几位伯父、师长、朋友;若大着说,什么国家、社会,更是没有尽一点力了。俗语说得好:‘人要有志气’,我如今按着这句话,立个报恩的志气,做一番事业。”
这就是周恩来写这首诗时的心境。这跟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很像,不想虚度光阴,大好的青春,就应该为理想而奋斗,义无反顾,至死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