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课 《炎帝创市》
挨家挨户|冥思苦想|川流不息|四面八方|心满意足
【挨家挨户】
1.解释:每家每户,户户不漏。挨,依次,顺次。按照顺序到各家各户(做事情)。表示一家也不漏掉。
2.出处:老舍《四世同堂》:“自从他作了副里长,随着白巡长挨家挨户地收铜铁,他的美誉便降落了许多。”作状语、定语;形容不漏掉一户。
3.近义词:挨家逐户 挨门挨户 挨门逐户
4.反义词:茫无头绪
5.成语故事:
这一岗一岗的,毫无变化的,绿秧子,使老人头晕。在往年,每一出城,看见各种的农作物,他便感到高兴。那高高的高粱与玉米,那矮的小米子,那黑绿的毛豆,都发着甜味,给他一些希望——这是给他与大家吃的粮食。特别是在下过大雨以后,在两旁都是青苗的大道中,他不单闻见香甜的青气,而且听到高粱玉米狂喜的往上拔节子,咯吱咯吱的轻响。这使他感到生趣,觉得年轻了几岁。
现在,他只好半闭着眼走。那些白薯秧子没有香味,没有红的缨,没有由白而黄而红的穗子,而只那么一行行的爬伏在地上,使他头晕心焦。有时候,他几乎忘了方向。
而且,看到那些绿而不美的秧蔓,他马上便想到白薯是怎样的不磁实:吃少了,一会儿就饿;吃多了,胃中就冒酸水。他是七十多岁的人了,白薯不能给他饱暖与康健之感。
在这些零七八碎的杂感而外,他还有更痛心的事呢。自从他作了副里长,随着白巡长挨家按户的收取铜铁,他的美誉便降落了许多。谁都知道他是好人,可是又有一种不合逻辑的逻辑——不敢反抗日本人,又不甘毫无表示,所以只好拿李老人杀气!
现在就更好了,他须挨着家去通告:"喝过了的茶叶可别扔了,每家得按月献茶叶!"
"干什么用呢?"人家问他。
"我知道才怪!"老人急扯白脸的说。
"呕,"白巡长上来敷衍:"听说,旧茶叶拌在草料里,给日本的马吃;败火!败火!又听说,在茶叶里可以榨出油来。呕,我也说不十分清楚!"
"我们已经喝不起茶,没有茶叶!"有人这样说。"那,也得想法子去弄点来!"白巡长的笑意僵在了脸上,变成要哭的样子。
过了几天,他又须去告诉大家:"按月还得献包香烟的锡纸啊!"老人急了,对白巡长没有好气的说:"我不能再去!我没工夫再去跑腿,还得挨骂!你饶了我好不好?我不再作这个破里长!"
无论他怎说,白巡长不点头:"老爷子!谁当里长谁挨骂,只有你老人家挨得起骂!捧我这一场,他们骂什么都算在我的身上,还不行吗?"
除了央告,白巡长还出了主意:冠晓荷既已下了狱,李四爷理应升为正里长,而请孙七作副。不久,他约同副里长,从新调查户口,以便发给领粮证。
李老人不高兴当这个差事,可是听到发给大家领粮证,心中稍觉安顿了一点。他对自己说:"好喽,只要发给大家粮食,不管什么粮食,就不至于挨饿喽!"一来二去的,他把这心中的话说了出来,为是使大家安点心。大家听了,果然面上都有了笑容,彼此安慰:"四爷说的不错,只要还发粮,不管是什么粮,就好歹的能够活下去了!"这"好歹的能活下去"倒好象是什么最理想的办法!
及至户口调查过了,大家才知道六十岁以上的,六岁以下的,没有领粮的资格!
这不是任何中国人所能受的!什么,没有老人和小孩子的粮?这简直的是教中国历史整翻个筋斗,头朝下立着!中国人最大的责任是养老抚幼;好,现在日本人要饿死他们的老幼;那么,中年人还活着干什么呢?小羊圈的人一致以为这是混蛋到底的"革命",要把他们的历史,伦理,道德,责任,一股脑儿推翻。他们要是接受了这个"革命"的办法,便是变成不慈不孝的野人!
【冥思苦想】
1.解释:想:思考。冥 :深奥,深沉。思:思考。绞尽脑汁,苦思苦想。
2.出处:《十月》1981年第2期:“这会儿你在这儿冥思苦想,脑子里一定在盘算:怎么样再干?——我能够猜得出。”
3.近义词:苦思冥想 思前想后 左思右想 绞尽脑汁 搜肠刮肚 深思熟虑
4.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川流不息】
1.解释:川:河流、小溪。息:停止,停下。形容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来来往往、连续不断。
2.出处: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金·王若虚 《辨惑一》:“ 谢氏曰:‘忠譬则川流不息,恕譬则万物散殊,夫圣人之道,诚高远而洪深。’”不能用于形容水流。
3.近义词:络绎不绝 接踵而至 车水马龙 摩肩接踵 比肩继踵 纷至沓来
4.反义词:荒无人烟 人迹罕至 不毛之地
5.用法:
(1)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车等往来很多 。一般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2)用来形容时间。比喻时间就像川流奔腾不息一样,永不停止,一去不返。
【四面八方】
1.解释: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四面指东南西北,八方指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2.出处:
(1)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忽遇四面八方怎么生?”
(2)《水浒传》第八十回:“原来 梁山泊 自古四面八方茫茫荡荡,都是芦苇野水。”
(3)《三国演义》第三九回:“一霎时,四面八方,尽皆是火;又值风大,火势愈猛。”
(4)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四回:“四面八方,大水骤至;七军乱窜,随波逐浪者,不计其数。
(5)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你们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再化一股烟,一阵大风,吹的四面八方,都登时散了。”
(6)鲁迅《故事新编·补天》:“这纯白的影子在海水里动摇,仿佛全体都正在四面八方的迸散。”
3.近义词:五湖四海 四通八达
4.反义词:一步之遥 弹丸之地
5.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补语;形容范围广。
【心满意足】
1.解释:足:满足、满意。 做了某事或得到什么事物等,自己心情很愉悦高兴,让自己觉得满意。
2.出处: 宋·吕祖谦《晋论》中:“君臣上下,自以为江东之业为万世之安,心满意足。”
3.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的心情。
综合拓展
1.关于炎帝的古诗:
闻蝉五绝句奉呈诸幕友
【作者:曾丰】
炎帝乘风驭气行,前驱警跸羽仙轻。
胸中一部钧天乐,吐作衙字唱道星。
芡
【作者:陶弼】
三伏池塘沸,难头美可烹。
香囊联锦破,玉指剥珠明。
叶皱非莲盖,根甘似竹萌。
不应从适口,炎帝亦曾名。
鸡头
【作者:陶弼】
三伏池塘沸,鸡头美可烹。
香囊连锦破,玉指剥珠明。
叶皱非莲盖,根甘似竹萌。
不应从适口,炎帝亦曾名。
和石昌言学士官舍十题·石兰
【作者:梅尧臣】
言石曾非石上生,名兰乃是兰之类。
疗痾炎帝与书功,纫佩楚臣空有意。
竹溪评余近诗发药甚多次韵
【作者:刘克庄】
尽卸丝鞭并席帽,全装雨笠与烟簑。
国南秦畴坛方筑,塞北燕然石未磨。
本草书难寿炎帝,长绳击不信羲和。
回仙郎在人间世,万一飘然袖剑过。
2.作品推荐——《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的主题思想即古代先民企图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缚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渴求。
夸父是一个巨人型的神祗,而这一类巨人型神祗在中国古文化里是不多见的。这似乎可说明先民已认识到追赶、超越时间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于是才赋予与日相逐的夸父以巨大的力量。至于夸父逐日的具体原因,在《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可以窥视到夸父逐日的本质原因。在中国古文化里,后土乃幽冥之都,亡灵之在所。这样,便产生了“夸父的所在地都是古代中国人观念中的幽冥地狱,夸父是幽冥巨人”的合理推论。
夸父较一般人更容易感受到时间对生命的压迫,而其对死亡的恐惧感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渴求也自然要比常人强烈得多。
而“超越死亡的唯一解释便是与太阳相随同行,脱离有限的死海,加入无限的宇宙中。
因此,这种来自时间的压迫,来自死亡的恐惧感以及对命永恒的渴求,就是夸父“自不量力”而逐日的根本原因所在。其实,所谓的“夸父不量力”,一方面说明了客观上人类自然生命最终难以冲破时间即生命有限的束缚,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中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夸父身上的体现。所以,夸父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后人眼中,他依然是英雄,千百年后依然受到人们的推崇与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