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走马灯的奥秘》
(一)名人与梦想的故事:茅以升立志造桥
来源:主题班会资源网
茅以升是我国建造桥梁的专家。
他小时候,家住在南京,离他家不远有条河,叫秦淮河。每年端午节,秦淮河上都要举行龙船比赛。等到这一天,两岸人山人海,河面上的龙船都披红挂绿,船上岸上锣鼓喧天,热闹的景象实在让人兴奋。茅以升跟所有小伙伴一样,每年端午节还没到,就盼望着看龙船比赛了。
可是有一年过端午节,茅以升病倒了。小伙伴们都去看龙船比赛,茅以升一个人躺在床上,只盼望小伙伴们早点儿回来,把龙船比赛的情景说给他听。小伙伴直到傍晚才回来。
茅以升连忙坐起来,说:“快给我讲讲今天的场面有多热闹?”
小伙伴们低着头,老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来:“秦淮河出事了!”
“出来什么事?”茅以升吃了一惊。
“看热闹的人太多,把河上的那座桥压塌了,好多人掉进了河里!”
听了这个不幸的消息,茅以升非常难过。他仿佛看到许多人纷纷落水,男的女的老的小的,景像凄惨极了。病好了,他一个人跑到秦淮河边,默默地看着断桥发呆。他想:我长大一定要做一个造桥的人,造的大桥结结实实,永远不会倒塌!
从此以后,茅以升特别留心各式各样的桥,平的,拱的,木板的,石头的。出门的时候,不管碰上什么样的桥,他都要上下打量,仔细观察,回到家里就把看到的桥画下来。看书看报的时候,遇到有关桥的资料,他都细心收集起来。天长日久,他积累了很多造桥的知识。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个建造桥梁的专家。
(二)走马灯为什么会“走”
易弘彦
来源:中国作文网
在春节的花灯盛会上,各式花灯互相辉映。在众多的花灯中最吸引人的要算是走马灯了。
一盏盏走马灯,它们的外壳是各种各样的:有六菱形的、八菱形的,有亭、楼、阁、宫殿等样式的。参 观者可以逼真地观赏到菱形窗户里的亭、楼、阁、殿及内部走动的人,飞翔的鸟,奔跑的马。这些灯走动起来,有的像给参观者表演一场大战,有的却像在对人娓娓动听地讲述《红楼梦》的故事。……参观者无论站在灯的哪一侧面,不用走动,就可以一一观赏到各个画面,“倾听”到整个故事。我深深地被这不断转动画面的走马灯吸引住了,不禁好奇地想:为什么灯里的画面会不断转动呢?
经过细心的观赏和思考,我终于弄明白了。原来,走马灯分内外两层,外层是精美华丽的外壳,有亭、楼、阁、殿等样式。而转动部分是内层,内层一般呈阅筒状,在纸筒壁上描绘着花、鸟、人物等各种美丽的图画。走马灯能‘,走”的关键就在筒的顶部,它是一个风轮。这种风轮同飞机、轮船的螺旋桨的形状不同,它的特点是轮盘上面的桨叶很多。风轮的种类不一,但原理一样。其中常见的一种是一个圆形硬纸片,纸片有桨叶,一般有六片、八片或十六片。桨叶对于圆心两两对称。这是为了使风轮平衡。这些桨叶在圆心与圆周之间,它们与圆心的距离相等。桨叶近似一个个梯形(其他形状也可以),靠近圆周的为下底,靠近圆心的为上底。梯形两腰长度大体相等,并且都比上底和下底要长,每两个对称梯形,其中的一个梯形左腰与另一梯形的右腰在同一条直线上。反之亦然(这里的“左”、,‘右”是就一个固定观察点而言)。这条直线就是圆的一条直径。此外,任意相邻的两片桨叶距离相等。这些桨叶都是先在圆纸上割断梯形的右腰及上下底或左腰及上下底,然后沿没割的一腰把梯形向上折起约45。角而形成的。这样的设计既美观又实用。在圃纸片的中心,一般都用半个按扣同圆纸片结合在一起。按扣的眼口朝下,用一根针顶进眼内,这是为了在旋转时减少摩擦,整个圆简就是由这根针顶起来的,针也是风轮的轴。针固定在铁丝夹子上。夹子夹着电灯泡(现在走马灯的光源与动力多由电灯产生)。圆纸片是同圆筒结合在一起的,形成筒包围灯的形式。除梯形开口外,整个圆筒上部都是密不透气的。
把灯开亮后,灯泡发出的热量使圆筒内空气增温,由于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因而上升。又由于周围有纸封闭着,气只能从圆纸片中的梯形开口处向上流。热空气从梯形开口处冲出时,给桨叶一个推力,推动桨叶绕着针尖——风轮的转轴旋转,整个圆筒就旋转起来。如果梯形割断的是下下底及左腰,则整个圆筒逆时针转动;如果梯形割断的是上下底及右腰,那整个圆筒就顺时针转动。
早先的走马灯的光源与动力是由燃烧着的蜡烛产生的,但原理相同,常是以马为欣赏对象;当蜡烛点燃产生动力,推动风轮转动,马就转起来,人们就看到了骏马奔腾的景象,这就是“走马灯”名称的由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有些大型走马灯已改用电动机带动,有的还带动立体景物转动,甚至还用录音机配了音,显得更逼真了。我见到一盏描述《红楼梦》情节的走马灯,形象生动,人们看了真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初中作文)
小小的走马灯竟有这么多科学道理。走马灯是民间艺术珍品,它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高超的工艺技巧。
(三)剪刀的机械原理
王 矛
来源:中国作文网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说明改进工具能更快更好地做事。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道理。而您看了本文题目又一定要讥笑我的无知了。是啊,一把小小的剪刀,还谈什么机械原理!其实工具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直接应用便是工具。剪刀就是包含着许多科学道理的工具。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剪刀的构造。
剪刀是由完全相同的两部分构成的。刃口和环状剪刀把构成剪刀的一半,两半合在一起中间用铆钉一铆,便构成了一把剪刀。那么剪刀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结构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省力。也许您撬过重物罢,我们常常用一根棍子,底下垫上一块石头就可以撬起原先几个人抬不起的重物。据说几千年前古埃及人也是运用了这种原理把重达数吨的巨石垒起,建成了举世闻名的世界奇迹—金字塔。人们把这块
“石头”叫支点,依靠支点能转动来撬重物的棍子叫杠杆。杠杆可以放大人的力,金字塔不正是一个生动的说明吗?那个看起 来很不起眼的铆钉便起了支点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铆钉,剪刀就是一堆废铁。
据说我国有个叫张小泉的聪明人,他便是做剪刀的工匠们的鼻祖。他对剪刀的改进就包括了剪刀的样式、构造,他的剪刀闻名遐迩。
你留心看的话会发现至今有的剪刀上仍有张小泉字样,与其说是广告宣传,不如说正体现了人们对张小泉的敬仰。
生活中会听到这样的报怨:“剪刀又钝了。”也会听到一声声“锵——剪——刀”的吃喝声。那么剪刀为什么会费力了呢?杠杆不是已经把力放大了吗?这就又包含着另外一个道理,力虽大小相同,但力的作用中却由于面积越小力量更集中的缘故,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正如图钉的头尖,帽大,人们用斧头斜面劈柴道理一样。剪刀钝了就如用斧子的方头去劈柴一样,可谓白费劲了。这时,磨剪刀便是一个恢复刀口锋利的过程。使刀刃变薄,力的作用面变小,切割力加大。
要想使剪刀“永葆青春”,就得细心。粗心会给剪刀带上斑驳锈痕,表面十分粗糙,摩擦力变大。用起来就很费劲了。不过现在的剪刀大多是不锈钢刃,上面情况便不会发生。您瞧,科学技术又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方便!(初中作文)
剪刀虽小,却有如此多的科学道理。现代的切、割、削以至各种工具运用的科学技术就更多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从小养成爱科学的美德,从日常小事思考其科学道理。将来步人科学殿堂,用这一伟大的生产力创造人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