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古诗两首》
柳宗元名言|刘长卿名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柳宗元名言】
1.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3.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言而无实,罪也。
6.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7.广直言之路,启进善之门。
8.妒人之能,幸人之失。
9.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10.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
11.聪明正直者为神。
12.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13.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14.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刘长卿名言】
1.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刘长卿《别严士元》
2.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
——刘长卿《别严士元》
3.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刘长卿《弹琴》
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7.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见寄》
8.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9.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10.江南海北长相忆,浅水深山独掩扉。重见太平身已老,桃源久住不能归。
——刘长卿《会赦后酬主簿所问》
11.庭种南中树,年华几度新。已依初地长,独发旧园春。映日成华盖,摇风散锦茵。色空荣落处,香醉往来人。菡萏千灯遍,芳菲一雨均。高柯倘为楫,渡海有良因。
——刘长卿《题灵佑上人法华院木兰花》
12.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13.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14.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15.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
——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别名谪仙怨》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单就诗的字面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还嫌意兴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往日沸腾喧闹,处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因何这般死寂呢?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鸟不飞,人不行。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这幅背景强有力地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此时此刻,他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这里,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极力描绘渔翁垂钓时候的气候和景物,淡笔轻涂,只数语便点染出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其笔触所到,连亘天地,高及峰巅,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盖万里。沈德潜评论说“清峭已绝”。顾璘则说“绝唱,雪景如在目前”。二人所指,大略都是就这首诗的境界创造来说的。 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贬谪永州以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晚于柳宗元的郑谷曾作《雪中偶题》:“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是诗亦写江雪中的渔翁,但造语平常,更乏境界,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与鲜明的个性熔铸进去,所以苏轼批评他是“村学中语”,而称赞柳宗元末尾两句,说是“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苏轼所谓“人性”,即指诗人的情感熔铸。“人性有隔”的对立面便是“人性无隔”,做到“人性无隔”,亦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了。我们知道,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始终保持着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他的“永州八记”,专写穷山僻壤之景,借题立意,寄托遥深,凡一草一木,均坦示出他极为孤苦寂寞的心情。他的兀傲脱俗的个性也得以充分展现。这首诗中的渔翁形象,身处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无人烟之境而处之泰然。其风标,其气骨,其守贞不渝的心态,不是很令人钦慕吗?和柳宗元约略同时的诗人张志和作《渔歌子》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氏造境选择春暖花开之际,画面美而幽,流露了“烟波钓徒”的怡然恬淡之性,闲适自在之情。柳宗元与张志和不同,他本是个坚持正义的政治家,立脚于充满矛盾斗争的土壤之上,所以,他遣境专取深冬寒凉之际,人的心情也不是只有纵情山水的一面,他还写出了严正清苦,凛然不可犯的一面,个性尤为突出。 最后,这首诗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诗题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苍茫天宇,皑皑大地,其悠远的景象非常吸引人。 此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qù)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 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这首诗,也不例外。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即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综合拓展
1.关于风景的名人名言
(1)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3)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
(4)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榈庭。——陶渊明《酬刘柴桑》
(5)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6)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7)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8)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残霞。——白朴《天净沙·秋》
(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冶游风景似江南,佳节欣逢三月三。千队红妆万枝桨,桃花春水白鹅潭。
(11)桂林风景异,伙似洛阳春。 ——宋之问《始安秋日》
(12)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壑。——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13)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 陈毅《梅》
(1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5)家贫亲爱散,身病交游罢。眼前无一人,独掩村斋卧。
—— 白居易《冬夜》
2.作品推荐——《春》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