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14庐山的云雾

   第14课  《庐山的云雾》

 

腾云驾雾|千姿百态|弥漫|瞬息万变|四蹄生风

腾云驾雾

1.解释:神话描写神仙、妖魔或得道的人可以乘着云雾在空中飞行。也形容人在身体、精神处于不正常状态的举止。还形容有超自然的能力或技能等。

2.出处:郑德辉《老君堂》第二折:“恨不的驾雾腾云,臂生两翅,飞出狱院。”;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回:“他放下心,日逐腾云驾雾,遨游四海,行乐千山。”

3.反义词:脚踏实地, 落地生根, 根深蒂固

4.近义词:驾雾腾云, 腾云跨风

千姿百态

1.解释:形容姿态多种多样或种类十分丰富。

2.出处:蒋子龙《好景门》:“食客五花八门,论服饰~,论肤色黄白都有。”

3.反义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4.近义词:千态万状、绰约多姿、姿态万千、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各式各样

弥漫

1.解释:充满;布满;路途漫远的意思。

2.详细引证

①充盈,鼓荡。

唐王昌龄《采莲》诗:“湖上水弥漫,清江初可涉。” 明徐复祚《投梭记·逆节》:“ 长江 万里弥漫,势委迤,形屈盘。” 清方文《送万茂先应征北上》诗:“鸡笼山崪峍,秦淮水弥漫。”

② 密布,扬洒。

元郑光祖《三战吕布》第一折:“杀气弥漫遮日月,喊声嘹喨震青霄。”清顾炎武《田功论》:“今之中土,弥漫蒿莱。”叶圣陶《倪焕之》一:“把取下的残烛吹熄了,刺鼻的油气立刻弥漫在小舱里。”

③ 连绵不断。

《三国志·吴志·徐盛传》:“ 文帝 至 广陵 ,望围愕然,弥漫数百里,而江水盛长,便引军退。” 唐元季川《泉上雨后作》诗:“谁是畹与畦,弥漫连野芜。”

④  蔓延。

巴金《寒夜》十五:“夜在发白,雾弥漫到岸上来了。”李二和《远行》:“悠扬、舒缓又略带几丝哀戚的音乐声起。几丝淡淡的烟霭弥漫开去,一束微妙的蓝光有意无意的笼罩住远行者,与远方的河水遥相呼应。”

⑤烟尘或水雾布满,到处都是。

朱泳燚《看云识天气》:“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地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了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的下起暴雨,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郁达夫《在寒风里》:“黄沙弥漫的山野之间,连太阳晒着的时候都不能使人看出一点带生气的东西来。”

瞬息万变

1.解释:瞬:一眨眼;息:呼吸。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化了很多次。

2.出处:宋·胡宏《题上封寺》:“风云万变一瞬息,红尘奔走真徒劳。”

3.近义词:千变万化、风云变幻和白云苍狗

4.反义词:一成不变、停滞不前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近忽闻两 孙公 将赴 法 留学,世事瞬息万变,我辈消息不灵,所以也莫名其妙。” 茅盾 《委屈》:“ 李秘书 点着头,十分郑重其事的说道:‘不简单,不简单,商业上的情形,真真是瞬息万变。’”亦作“ 瞬息千变 ”、“ 瞬息万状 ”。 郑观应 《盛世危言·书吏》:“有例外之案,其间影射百端,瞬息千变。” 廖仲恺 《致蒋介石函电》之五:“盖时事瞬息万状,而尤以军队情形为然,非日夕与各方消息接触,恐少逊随机应变之妙用。”

四蹄生风

1.解释:解释:形容跑得很快。也称“足下生风”

2.相关诗歌:

我是一匹马在天空下四蹄生风 文 / 寒江醉舟

我可以是一匹马

在古典的日子里

四蹄生风

风在很韵味的天空下

敲响众多语言

让我感动之后兴奋

循着遥远的响声

我触摸到过去小小的爱人

红或者

一如伤疤疼我灼我的梅

更多的时候

我是站在红梅之外

关心衣袋里一支烟

最后一根火柴

是生命里温柔真实的部分

我可以是任何植物

葳蕤在随便角落

为一片阳光

一滴雨露

一种土地彻底而深刻的精神

接受巨大的恩典

在所有春风的季节里

我注重每一个纷披的日子

每一处风景中的屐痕

 

综合拓展

描写庐山的诗词名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题西林壁》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 李白《望庐山五老峰》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 朱元璋《庐山诗》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 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若看山下云深处,直是人间路不通。 —— 杜荀鹤《题庐岳刘处士草堂》

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 —— 江为《瀑布》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归装渐理君知否? 笑指庐山古涧藤。 —— 陆游《自咏示客》

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 —— 白居易《宿东林寺》

已知归白阁,山远晚晴看。 —— 贾岛《寄白阁默公》

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 —— 张继《江上送客游庐山》

范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 —— 王维《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韵》

高人往来庐山远,隐士往来张长公。 —— 李颀《送刘四赴夏县》

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祇树林。 —— 李颀《题璿公山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