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寓言两则
老天爷/老虎/鹬蚌相争
【老天爷】
1. 老天爷是谁?
(1)指天帝。汉族神话传说中天上的主神,这是上古时期的含义。对于“天帝是谁?”,历来说法不一:一说指帝俊(或称帝喾);一说指五方天帝;另一说指中央天帝,即黄帝。(2)指玉皇大帝。
2.老天爷的传说。
汉族民间传说玉帝姓张,叫张坚,生在正月初九。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光严妙乐的国家,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老来无子,十分烦恼,于是邀集道士们举行祈祷活动。过了半年,依然膝下犹虚。有一天晚上,王后忽然梦见太上老君和诸多神明抱着一个赤色的婴儿从天而降。王后恳求老君赐给她这名婴儿。老君微笑应允,王后满心喜欢收下婴儿,醒来后便觉身怀有孕。一年以后,即丙午年的正月初九,孩子诞生,满室生光。这孩子就是后来的玉帝。
玉帝聪明善良,长大后仁爱慈悲,将宫中仓库中所存的财宝都发送给贫苦的民众。净德王死后,他继承王位,治理国家。不久把王位让给大臣,深居山中,虔心修行,经过一亿三千二百劫,成为玉皇大帝。另外,在北宋真宗年间,真宗伪造梦神的事件,封玉皇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天帝」,简称玉皇上帝、玉皇、玉帝。
【老虎】
1.老虎,是哺乳纲猫科动物中体形最大之一,是亚洲的特有种类,原产地主要是东北亚和东南亚。在黄褐色的毛皮上有黑色横纹,尾长而无簇毛,有黑圈,下体大部白色,无鬣,典型的体形比狮子略大。
2. 虎符
中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比如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
虎符是中国古代统治者传达军事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一符剖为左右两半,右边留存于朝廷,左半交地方官吏或统兵将帅保管,使用时两半相合,即为“符合”,表示命令验证可信。
3.三人成虎的故事:
战国时代,魏国的太子被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做人质,跟随着一起去的人员中包括了魏国的著名大臣庞葱。
在临行前,庞葱对魏王说:
“要是现在有个人跑人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
“当然不相信!”魏王立刻答道。
“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
“还是不相信。”魏王立刻答道。
“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庞葱接着问
魏王想了一会儿回答:
“我会相信。”
于是庞葱就劝诫魏王:
“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可是,庞葱走后,毁谤他的人太多了,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最后魏王就不再重用他了】
【鹬蚌相争】
1.解释:它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2.鹬蚌相争动画视频:
插入视频鹬蚌相争
3.相近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隔岸观火 坐山观虎斗
4.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园中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知了。知了鼓动翅膀悲切地鸣叫着,准备吮吸些清凉的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
螳螂伸出两只像砍刀一样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它正要捉知了的时候,却不知道黄雀就在它的后面。
黄雀伸长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它正想啄食螳螂时,却不知道榆树下面有个拿着弹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长长的,正在瞄准它。
孩子一心想射杀黄雀时,却不知道前面有个深坑,后面还有个树桩子。
这都是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害的表现呀!
寓意:这个成语寓言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对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顾后患这类人提出警告。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别人,却没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告诉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综合拓展:
【好书推荐】
《伊索寓言》
1.作品梗概:《伊索寓言》原书名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传的讽喻故事, 相传由伊索创作,再由后人收集成书。也有人认为并无伊索其人,只是古人假托其名将一些民间故事结集成书。
2.推荐理由:《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脍炙人口,对欧洲的寓言文学影响很大。《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少部分以人或神为主,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通常在结尾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它们篇幅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艺术上成就很高,对后代影响很大,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刺喻人的故事。